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八年级英语教学 >谈“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学设计

谈“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2-23 点赞:7469 浏览:2453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教材分析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子与细胞”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2节内容。其中的教学难点较多,如,氨基酸的结构特点、脱水缩合反应的过程、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理由等。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高一学生没有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对于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以及氨基酸如何脱水缩合等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根据心理学的首因效应,新授课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上述疑难理由理解的深度。因此,我将新知识进行分层引导,以简单知识作为理解疑难理由的台阶,让学生能够顺利地掌握难度较大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阐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尝试建立氨基酸结构通式的球棍模型,以及使用球棍模型演示脱水缩合过程;能够利用多媒体搜集相关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2004年安徽阜阳出现的“大头婴儿”照片和2008年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照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哪些食品富含蛋白质?展示不同食品,学生深思回答。为何食物中蛋白质如此重要?蛋白质在我们生命活动中有哪些作用?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总结蛋白质的主要功能。蛋白质能够承担多种多样的功能,这与它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呢?展示“瑞年氨基酸片”的图片、说明书,启发学生深思:瑞年氨基酸片为什么能够推动生长并提高免疫力?我们需要服用吗?从而引出氨基酸的结构。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件入手,引导学生深思归纳蛋白质的功能,从保健品“瑞年氨基酸片”引导学生深思蛋白质和氨基酸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2.以甲烷模型为例,构建氨基酸结构模型

展示甲烷结构模型,以学生熟悉的乙酸(CH3COOH)引入化学基团羧基(—COOH)的概念,以学生熟悉的氨气(NH3)引入化学基团氨基(—NH2)的概念。接着要求学生利用所给的球棍(红、黑、绿、蓝色球分别代表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氮原子,小铁棍代表化学键,弹簧棍代表碳氧双键)模仿甲烷的结构模型组装出甘氨酸。组装完后请学生从不同角度识别氨基、羧基,并比较氨基酸空间结构与平面结构的区别。展示四种不同的氨基酸图片,请学生比较归纳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其结构特点。
[H][甲烷 氨基酸][H][H][H][C][H][R][C][COOH][NH2]
设计意图:在学生没有相关有机化学知识的情况下,通过学生熟知的甲烷、乙酸、氨气等知识引入羧基、氨基新概念,通过动手操作构建氨基酸模型,多角度比较使学生掌握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从而突破该教学难点。

3.学生活动,模拟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

展示氨基酸脱水缩合的Flash动画,利用前面组装的氨基酸
球棍模型构建两个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模型。由学生活动模拟多个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具体做法:(课前用A4纸分别打印好羧基、氨基、肽键、水,其中肽键用彩色纸打印最好)若干名学生(身躯代表碳原子,头代表R基,腿代表H)每人一手拿羧基,另一只手拿氨基,互相之间找同学(代表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反应,一名同学专门负责取下消耗的氨基和羧基并换上肽键。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深思学生模拟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肽键与水分子、氨基酸数目及肽链数目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模拟脱水缩合反应,变抽象为直观,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4.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其功能的多样性

展示因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肽链折叠空间结构不同而形成的蛋白质,让学生归纳出蛋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设计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质结构多样性的理由。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其功能的多样性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生物界的普遍规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归纳出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理由,进而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四、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因学生缺少相关化学基础知识,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笔者通过对新知识进行分层引导,化抽象为直观,学生活动模拟实验,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突出知识的主要矛盾,推动学生理解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
者,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编辑 王 辉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