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图书馆 >> 博物馆学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独特作用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独特作用

收藏本文 2024-03-12 点赞:19820 浏览:8564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本文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通过论证得出图书馆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原理和生理学原理,在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图书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和具体应用措施。
1003-1588(2012)03-0129-02
收稿日期:2012-04-17
作者简介:丁琴华(1967-),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馆员。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着剧烈地变化,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是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然而高职院校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在“能用为度,实用为本”的办学标准下创建单独的文化教育平台显然不现实,这样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精神财富的宝库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就突显了出来。

1 图书馆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与生理学基础

1.1 图书馆对心理问题的疏导和治疗作用

图书馆信息传递的过程是通过阅读行为发生的,图书馆对心理问题的疏导和治疗作用又被称为书籍疗法。从心理发生学层面讲,学生在遭遇惊慌、恐惧、迷茫等负面情绪的时候总是诉诸寻生的意义,渴望教师给出真知灼见地建议,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惑。然而,人生的复杂性不是三言两语能够定论的,那些被压抑的负面情绪需要建立有效的发泄渠道,如果长期没有疏通机制,心理问题就自然产生了。书籍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源于它们是作家创造性的精神产物,具有心理学上共鸣、净化、平衡和领悟的机能。学生通过阅读有意识地将书籍中表达的经验和思想与自身问题映照,从而在潜意识中创建共振和认同感,但共鸣发生后学生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支持,书籍的内在精神与学生的主观体验合二为一,随之这种契合的内在精神开始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了沟通、调节与慰藉的力量碰撞,近而达成排解、纠正和升华情绪净化的功效。但负面情绪归零后,理性思维得以发挥,学生恢复了中立的评判意识,大脑的平衡机能启动,学生从精神对抗变为精神平衡,得以客观的思索问题根源,从自我调节过渡到自我治疗阶段。进入自我治疗阶段后,其理性思索的结果将逐步转变为自我领悟,学生思想境界和智慧得到提升,心理问题迎刃而解,豁然开朗。

1.2 提高大脑抗衡负面情绪的机能

从生理学角度看,书籍阅读是一种脑力运动,脑细胞只有在信息刺激之下才能产生活跃的脑啡汰,健康的书籍产生健康的脑啡汰,大脑具有生理学上的用进废退规律,研究表明学生经常阅读书籍,通过文字的表意功能训练大脑思维的敏捷,促使与自身情志相悦的“脑内啡吗”不断产生,可以提高大脑抗衡负面情绪的机能。人体的呼吸循环系统自有其规律和节奏性,书籍的文字延伸,特别是情节性突出的小说和思想性杰出的文学作品,它们创作的过程是作者企图建立生理压抑的释放平台从而实现发泄不良情绪的通路过程,因而,书籍阅读适应了人们身体本能的需要,那些具有和谐韵律感的诗歌在释放人体生理压力方面更是效果显著,优秀的诗歌长句短句运用得当,调子的高低缓急对人体肌肉产生愉悦的震颤,生理的知觉性让人情不自禁陷入书籍所创造的环境之中,激发大脑产生生理学上的冥想功能。冥想被医学界认定为是“脑内”,具有调节人体荷尔蒙平衡从而达到改变心理状态的作用。阅读引起读者做适应性运动,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读书并不是坐着不动,恰好相反,读书的时候人们常跟随书籍的喜怒哀乐或微笑或哀伤或捶胸敲桌或怒目而视,古人读书的时候甚至喜欢边走边看,欣赏自然风光,同时

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摇头晃脑,也正是基于书籍带给人们的身临其境的模拟性运动机会,实现了积极的移情作用,最终达到身心和谐。

2 图书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独特性与实际应用

2.1 图书馆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好补充

图书馆丰富的藏书量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可以在图书馆自主学习而不受限制。公开的阅读场地和宽泛的自由时间打破了传统校园心理咨询室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约束。同时心理咨询老师的人数和精力有限,图书馆则是无量无言的教育资源所在,无论是从面向学生群体的广度上看,还是从教育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方面讲,图书馆都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好补充。

2.2 图书馆在强化和巩固教育效果方面具有明显的持久性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教师针对学生个体进行心理咨询、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公开举行心理健康讲座为主要手段,图书馆则以表意的文字传递而非语言传递方式参与学生心理教育,在强化和巩固教育效果方面具有明显的持久性。

2.3 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心理治疗的新渠道

图书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提供了最完美的隐私保护。学生进入图书馆查阅和翻看书籍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而进入心理咨询室却需要极大的勇气。一是害怕自己的“秘密”被老师泄露,从而顾忌重重,躲躲闪闪。二是思想上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不够,容易背“精神疾病”的包袱。三是咨询过程因为涉及敏感话题而难以启齿,经常避重就轻,含糊其辞,甚至逃避真相,编造事实。图书馆为那些不想走进心理咨询室和教师面对面的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了心理治疗的新渠道。

2.4 图书馆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知识应用能力

图书馆不仅拥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同时还具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图书馆独特的教育职能充分展示了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4.1 高职院校应将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图书馆建设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紧密结合,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走向,加强图书馆建设,扩大图书馆心理健康方面书籍的配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调整图书馆布局,开辟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区域,陈列上重在发挥指引和推荐优秀心理辅助书籍的作用。针对学生不愿和心理咨询老师面对面的情况应考虑在图书馆心理健康书籍区域添加留言信箱,使学生可以匿名留言,解决他们咨询心理问题的顾虑,同时对搜集来的信息作出及时反馈,增加学生对图书馆平台的信任和依赖。另外,担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应对学生在图书馆借阅的相关书籍作出分析,通过书籍的借阅率比较,从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然后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

2.4.2 高职院校应积极利用图书馆构建校园文化。

研究表明,丰富的校园文化可以促使学生情绪稳定和心情愉悦,增强学生对学校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归属感,从而接纳自我,保持正确的自我评价。图书馆是学生集中追求高层次文化需要的突破口,因而将图书馆和校园文化的构建结合在一起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开展心理图书专题报告,举办相关作者演讲会,在图书馆设立第二课堂,以心理健康内容为主题进行辩论比赛,开设图书馆的读书交流活动,通过图书馆网络建立学生心理互动互助平台,鼓励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总之,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除了施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之外,还重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使其意志健康、行为健康,增强自觉性和果断力,实现个人动机和集体活动的功能性整合,以达到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晓敏.中国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问卷调查\[J\].心理与健康,2010(13).
\[2\] 李良玉.学生心理健康分析报告\[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 林国平.阅读治疗浅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18).
\[4\] 胡春梅.高校图书馆职能研究\[J\].中国青年报,2009(5).
\[5\] 付景祥.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1(11).
\[6\] 张博.论图书馆的教育作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2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