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管理 >简论学习移动学习在地震致残儿童学习中优势站

简论学习移动学习在地震致残儿童学习中优势站

收藏本文 2024-04-02 点赞:4651 浏览:1048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汶川大地震后产生了一个新的受教育群体——地震致残儿童。对于这群经受过大地震、身体残疾的孩子该如何有效地教育,作者认为移动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它以其灵活性、个性化、片段性等特点使得地震致残儿童获得了更多学习时间,消除了他们在面授中的拘束感,让他们与教师能及时沟通、提升了学习兴趣,同时也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移动学习 地震致残儿童 片段性
汶川大地震后产生了大量的、因地震而致残的儿童。这些致残儿童身体上有残疾,心灵上有创伤,社会给予了积极的关注,但他们实际的受教育状况却难以令人满意。调查发现,有很多地震致残儿童是被直接加在了正常孩子的班级里与他们一块学习。由于身体的残疾和灾难给他们造成的心理落差,在学习上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接受常规的教育使他们有些力不从心。能不能寻找一种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在常规学习之外给他们一些辅助,尽可能地改善他们的学习呢?移动学习的出现似乎给这个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曙光。

一、移动学习的内涵

1.移动学习的概念

对于移动学习,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学者分层对它进行了定义。“移动学习首先是基于一些便携式移动设备进行的数字化学习;其次,移动学习依赖于移动通信技术实现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www.udooo.com

教育内容与教育怎么写作传输;最后,移动学习中教与学活动的交互性是通过移动计算技术实现的。”

2.移动学习的特性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移动学习具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性:移动学习所使用的设备可随时随地进行无线连接,避免了很多数字化设备受线路限制的问题,非常灵活,为学习者的自由学习创造了条件。
(2)个性化:移动学习可以使学生自由安排时间、自由选择地点进行学习。对学习材料可以自由选择,对学习计划可以自主制订,学习非常的个性化。
(3)片段性:移动学习可以把学习内容打散,进行片段式学习。比如,你可以通过浏览一条手机短信息来学习一个定义,知识的片段性使得知识的获取更加方便,学习更容易发生。

3.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

移动学习这种突破常规的学习方式有其特殊的理论基础,非正式学习就是其主要理论基础。“非正式学习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如沙龙、读书、聚会、打球等。” 这种学习形式的突出特点是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无处不在,随时都可以发生。

4.移动学习的基本模式

(1)基于短消息怎么写作的移动学习模式。通过手机、PDA等设备将短信息发送到教学怎么写作器,怎么写作器分析用户的短信息后转化成数据请求,然后分析、处理这些数据,最后将结果发送到学习者的手机、PDA等设备上。同时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短信息进行交流。
(2)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是学习者通过手机、PDA等来登录因特网浏览相关的学习网站,通过从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来辅助自己的学习。
(3)基于在线实时信息交互的移动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的运用要基于某些网络互动软件,如、电子邮件等。通过这些互动软件,学习者可以相互交流来共同学习或者通过与教师交流来解决自己的一些疑问。[3]

二、地震致残儿童的学习现状

1.关于地震致残儿童

地震致残儿童与先天残疾的儿童有很大的区别,他们不是天生残疾,而是由于后天突如其来的灾难所致。在心理上,他们有强烈的落差,由四肢健全的人忽然间变为残疾人,诸多不适应,使他们在心理上比较封闭。在受教育上,他们有苦难言。天生残疾的儿童,可以进入特殊学校,接受特殊教育。但地震致残儿童由于其特殊性,在很多情况下只能是插在正常学生班里上学,自己在班里如此特殊,使得他们在学习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2.地震致残儿童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1)学习时间有限。对于地震中的致残儿童来讲,他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后续的治疗,而长期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占用了他们大量的学习时间,使得致残儿童不可能像正常学生那样拥有一样的课上学习时间。这样,首先在学习时间上致残儿童就已经落后于正常的学生,这使得他们的学习非常被动。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学习时间能有保证,因为只有通过多花时间去学习,他们才具有赶上其他人的可能性。而现实的情况是他们缺乏足够的学习时间,当正常的学习时间都不能保证时,他们是很难赶上其他健康的同学的。
(2)课堂上沉默寡言。致残儿童在经过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创伤之后会变得缺乏自信,干什么事情都觉得自己比不上正常的同学,容易自暴自弃。同时,他们又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不允许别人瞧不起自己,甚至不允许自己在大家面前出一点错。因此,他们在课堂上沉默寡言,害怕自己出错,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喜欢自己默默地学习,长此以往,他们与正常学生之间会逐渐形成一种心理隔膜。这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内向,学习上会越来越吃力。
(3)课下无法及时与教师沟通。致残儿童由于身体上的残疾导致了很多的不便,这使得他们不能像正常学生那样,可以及时地与教师交流,接受教师细心的指导。同时,由于不能立即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他们在学习上会留下越来越多的障碍,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而且,与教师沟通过程的吃力还会使他们逐渐失去沟通的耐心和信心。
(4)学习兴趣变淡。地震致残儿童由于是后天导致残疾的,因此,他们发现有些自己以前可以做的事,现在不能做了,或者不如以前做得好了,自卑感逐渐占据了他们的内心。自卑的心理、学习上的吃力使得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变淡。

三、移动学习应用于致残儿童学习的优势

1.移动学习能让致残儿童获得更多的学习时间

移动学习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只局限于课堂。这对致残儿童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他们不需要再担心学习时间不够的问题,可以利用一切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比如在课下,在车上,甚至在去治疗的路上或在治疗时,只要手可以动,他们都可以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使他们获得了几乎与健康孩子一样的起点。有了学习时间的保证,他们就具有了赶上健康孩子的可能性。

2.移动学习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拘束感

移动学习是靠移动终端来进行学习的,这能够消除传统学习模式中面对面时的拘束感,消除某些隔阂,这对残疾儿童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在网络的掩护下,致残儿童会更加自由地展示他们本真的部分,比如利用软件进行同学间的匿名交流,这时候大家都是一样的,看不出谁有残疾,这就摘掉了某些人的有色眼镜。致残儿童内心的压力因此会减轻许多,他们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尽可能地展现真实的自我,变得更加的开朗,学习自然也就会逐渐取得越来越明显的进步。

3.移动学习能使沟通更及时 [4]

出于某些原因,残疾儿童在课上可能会发言比较少,他们更多的可能想私下同教师进行交流,而移动学习就可以很便捷地实现这一点。利用移动学习,致残儿童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问题,这让他们获得了与正常学生一样的机会,他们将不再为不能与教师及时沟通而感到烦恼,他们的学习将变得更加顺利。

4.移动学习能提升致残儿童的学习兴趣

致残儿童由于诸多原因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变淡,所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成了当务之急。提升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而提高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的吸引力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移动学习能开发一些适合致残儿童观看和收听的学习课程,实现从传统的文字、图片向音视频点播的跨越,学习资源的多媒体性使得教学过程形象、立体、生动,能充分调动致残儿童的视听器官。[5] 同时,用手机、PDA等来进行学习的形式也会让致残儿童感到非常的新奇,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重燃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5.移动学习给致残儿童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在移动学习中,学习资源非常丰富,这给了学习者很多的选择权,为致残儿童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方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深入地挖掘自身发展的潜能。这一点对他们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6.移动学习可以培养致残儿童自主学习的习惯

长期的课堂学习也有其缺点,它会使很多学生对教师形成依赖,导致在课堂上会学习,离开课堂就不知如何学习。而学生迟早是要离开课堂的,所以必须使他们学会独立学习。尤其是对于残疾儿童来讲更是如此,由于他们存在诸多不便,在课堂上不一定能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他们需要课下多努力,需要积极地去自学。所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他们来讲就显得更加的重要。而移动学习独特的学习形式,强大的优越性,使得自主学习成了它的主旋律。学生可以自己制订学习计划,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规定学习时间,所有这一切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结语
移动学习的优越性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面对地震致残儿童在学习上所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在他们当中开展移动学习。移动学习不仅能帮助他们改善现在的状况,还能对他们的将

源于:免费论文网www.udooo.com

来起到良好的作用,因为移动学习也符合终身学习的要求。我们或许可以利用移动学习的优势去弥补地震致残儿童在学习上的劣势,用先进的技术去尽可能的减轻灾难带给他们的伤害,给他们的学习以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叶成林,徐福荫.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2004(3).
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 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3]刘璐,孙朝云,孟彬.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中移动学习模式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0(3).
[4]王建华,李晶,张珑.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黄荣怀,Jyri Salomaa.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