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管理 >谈谈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理由和教育创新

谈谈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理由和教育创新

收藏本文 2024-02-22 点赞:29883 浏览:13367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我国高等院校公共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但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这部分课程完成的还不够理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学习能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手段还是教学形式,都有待于提高和创新。
关键词:高等院校;哲学教学;教育创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必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策略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理由与教育创新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规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策略分析现实社会理由、认识理由和科学发展中的理由、正确地面向社会和把握自我,从而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作为即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的当代大学生,其思想意识方向的正确性至关重要。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植入大学生的头脑,才能真正树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肩负的历史使命。
目前,中国高等院校的哲学公共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哲学部分的教学,05方案以来,全国的高等院校,通用一本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现行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含三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本文仅针对哲学教育教学理由做初步的探讨。

一、 目前高等院校哲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理由

目前高等院校哲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理由,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没有讲出哲学这种爱智慧的寻本探源、认识自我的智慧,现行的哲学教育并没有培养出追问的哲学思维,也没有闪烁出哲学的真义。
05方案以来,新课改后的哲学课教育教学显然有了相当大的改观,课堂上的上座率、抬头率、点头率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可是就教学具体过程来看,还是没有脱离概念、原理加例子的讲授策略,概念和原理介绍完后,就直接将形下的具体事例举出来说明概念、原理,并没有让学生贯通出形下的事例与形上的哲学的关系,从形下的事例中洞悉形上的哲学,填鸭式教学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因为教学的具体条件和学时等方方面面的限制,目前的教学目前状况缺乏对哲学本真作用的探究,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的了解哲学、喜欢哲学、形成哲学的思维。

(一)从教学内容上看

在目前的公共课教学中,混淆了一些理由,开篇讲绪论,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讲马克思哲学的时候,学生往往把马克思哲学当作哲学,造成思维体系上的混乱,使学生误认为哲学就是马克思哲学,造成了对哲学的片面理解和误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依旧禁锢着目前的哲学教学,哲学依据是被砍成几大块,物质性、意识性、运动、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而不是从整体上、全面的、有机的把握整个哲学体系。对概念和原理的讲解仍旧是停留于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感觉仍旧是初中高中的老一套,而没有讲出大学应有的水平,没有形成通过哲学的理论而达到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的养成。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总是先于这个时代的发展脉络和潮流,而作为公共课的哲学教学,教材的改革与更新,总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在整个马克思哲学的教学过程中,关于马克思哲学理论的讲解就异化为一种强行灌输而缺乏对学生理由意识的培养,大学的马克思哲学课程失去了做为哲学所应具有的当代性,失去了哲学应有的光彩与魅力。
作为公共课的马克思哲学教学,目前的讲授并没有把马克思哲学还原到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了解整个马克思哲学发展的前因后果,更没有达到中哲西哲和马哲的对比融合。而是单独把马克思哲学从哲学发展史中拽出来进行孤立的讲解,这样既没有还原马克思哲学的西哲背景,也没有真正达到马克思哲学的中国化。

(二)从教学策略和手段上看

05方案以来,各个高校都进行了教学策略和手段的一些尝试性的改革,例如加入社会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情形式教学等等,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转变讲多于思的目前状况,在整个马克思哲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独立深思的培养,没有培养出学生对哲学体悟的能力和自我提炼的能力。以案例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给出案例,然后提出几个理由让学生讨论回答,但目前的案例教学并没从形下的具体事例中去体悟形上的哲学,也没让学生体悟出形上的哲学与形下的案例中的关系,仅仅只是让学生讨论出案例所说明的马克思哲学的那个原理和策略论作用。这种案例的教学,就割裂了生活与哲学的联系,割裂了哲学的本真涵义,并没有为学生真正的树立起此岸世界的真理,而马克思哲学的宗旨就是如何树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哲学讲究的是体悟,更多的时候这种体悟远远重于讲解,体悟所需的时间和氛围就远远重于讲授,而目前的马克思哲学教育和教学中基本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在课堂教学中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师生互动,更别提学生自主的体悟哲学。正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所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正面的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这点正是目前马克思哲学教学中的最重要最亟需解决的理由。

二、 目前高等院校哲学教育教学的经验

尽管目前的高等院校哲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理由,但是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还是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概括如下:

(一)教学方式策略的多元化

05方案以来,关于教学方式策略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与探索,过去教学中的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开始尝试案例式教学、辩论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法、社会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策略,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也广泛的展开。多种教学方式策略的展开,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从注重传授理论向在注重传授理论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能力和转变思想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转变,培养学生深思和探究的能力。

(二)在现实生活中探究哲学的真义

05方案以来,各高校的课程教学开始在讲述原理和理论的同时,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国内外的实际,运用原理剖析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弊病,帮助学生摆脱认识上的扭曲和迷误,逐步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目前的课程能够结合热点理由、结合学生所学的原理加以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教学相长,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展示学生的个性,提高观察理由、分析理由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当代中国高等院校哲学教育教学的创新

05方案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当代中国高等院校哲学教育教学仍需要继续创新。现代社会是网络和信息化的社会,电脑、手机、微薄、微信、人人网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理由与教育创新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等等,使得学生轻松掌握的大量的资讯,在讲解的过程中举例子来说明原理的模式就亟待创新,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把这些形下的现实世界、现实事件挖掘出来形上的哲学深思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真正达到对哲学的体悟,但是同时又不能让其失去哲学的逻辑性,同时在哲学体悟的过程中形成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不同角度看理由、多维度看历史、全方位深思人生的价值与作用。在这种体悟的过程中教学大纲中所要达到的关于知识点的各要求就自然而然的达到了。从教育教学中的形上哲思和形下的现实世界的关系出发真正达到哲学课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
在哲学的教育教学内容方面,不再单一的依靠教师的讲授,适当的章节部分,加入小篇幅的中国哲学的原著、西方哲学的原著和马克思的原著加以研读,形成学生读、学生讨论、老师讲解、学生形成报告这样一个研磨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达到体悟的一种方式策略。
就目前已尝试的若干个教育教学上的改善来看,重要的还是对考核制度的创新,这是整个教育教学创新中的重中之重,而考核制度的创新必须得到各高校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甚至是教育部的全力支持,大多数高校现行的考核制度依然是考试一纸定分数,虽然都计入了平时成绩,但是还是考试指挥着整个教育教学,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依然还是知识点与原理的展开,所以学生还是在授课的过程中,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性,只是着急于记概念、原理。作为公共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考核,可以分为众多的部分,课堂的部分、课堂研讨的研究报告、最终期末论文的形成,作为各高校本课程教学成绩的测试方式。而关于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政治理论课试卷的设计,是整个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否可变成一个或几个短小的论文的形式是有待商榷的理由。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 [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林桂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育深思[J]. 广 西社会科学,2012,(4).
[3]张静,王惠玲.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 学的深思[J]. 唐山学院学报,2011,(4).
[4]高兴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理由 及其策略[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6).
[5]张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创新探讨[J].创 新探索,2008,(1).
[责任编辑:褚永慧]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