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经验 >课堂教学优化新课程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优化新课程课堂教学

收藏本文 2024-01-28 点赞:5563 浏览:1924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优化新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呼唤。这需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创新课堂授课方式,要改变教师独霸课堂的做法,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更要求教师把生活融进课堂,注重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教学优化学习方式自主探索新课程改革,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更加突出素质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发展,注重道德、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考查学生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课堂教学是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面和谐发展的主渠道,优化新课程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如何优化新课程课堂教学,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改“教为主体”为“学为主体”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事先规定和设计好的,有板有眼,井井有条,甚至每个教学环节需要几分钟,也要分配得准确无误,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旁征博引,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机械记录;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教师不断地发出指令,学生手忙脚乱地去执行。一堂课结束,教师讲得累,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累,头昏脑胀,效果很是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唤醒学生”这一教育本质的要求被忽视了,学生的潜能不仅没有被唤醒,反而被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也随之被束缚了。
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发展教育”的新思想,就是要把课堂的主体让位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从尊重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关注情感,营造主动参与的氛围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我们从以往孤立封闭的教学系统中解放出来,获取知识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直接体验。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不愿意动脑,对于让他们主动探索的知识领域,不习惯自由地发表观点,很多应该自己动手整理的知识,感到无所适从。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自主学习意识,课堂上老师不能以权威形象自居,要转换老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过去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现在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交流者,是学生亲密的伙伴和知识上的引领者,我在教学中经常引用韩愈《师说》中的名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与老师的平等交流意识。让学生敢于说话,敢讲真话。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时,他参与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正因为如此,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改善师生关系才摆到教学的首位。老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www.udooo.com

和生活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尊重、理解、信任、爱护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有亲切感、信任感、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才能敢想敢问。

三、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让学生主动尝试,亲自体验获得的认识,是很难忘记的。在新课改下,培养学生探究型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由老师一手“包办”知识的做法,而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做到“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自己思考的,教师不暗示;学生能自己评价的,教师不先表示”。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过程,理性认知,需要老师转变观念和教法。例如,我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对于经济学中“市场经济”相关知识的复习,以往我花了大量的功夫,给理知识结构,反复地讲解知识联系,但是总没有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性下,我做了新的尝试:把整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结构的任务完全的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集中交流,归纳整理。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来查阅、回顾、反思、感悟学过的知识,使学生们收获很大。当我来检查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时,我大吃一惊:很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我整理的还要好,不仅是“市场经济”的知识,其它的知识也都能与之联系在一起。“我原想问学生要一片绿叶,学生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尖上”。

四、让生活融进课堂教学,让知识启迪学生的心灵

教育在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这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社会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合作,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我们要使课堂教学贴近生活,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这样,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学习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哲学教学中,若单纯地说教哲学观点,很多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很难主动参与。在新课改下,如何让哲学走进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我反复思考的。一次,我在给学生讲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时,针对学生在生活中不愿承认错误,常掩盖自己的缺点和失误的客观情况,我整理了一份真实的资料,在班上叫一位学生起来宣读:美国某大学的企管专家虚拟了两份求职者的履历表:大卫和杰克。他们二人的履历表内容完全一样,而推荐函也相同,惟一的差别是在杰克的推荐函里多了一句话“有些时候,杰克可能会有一些固执”。研究人员将履历表给一些大公司的人事主管看,并且了解他们比较想先雇佣哪一位。读到这儿,我让学生先停一回儿,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陷入了沉思。接着,我让学生讨论:会是什么结果?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经过充分的讨论后,我接着对学生宣读了结果:是有时比较固执的杰克。这些研究人员得到一个结论:对杰克的批评,相对使其中对杰克的赞美显得较为可信,因此反而让他居于有利的位置。我结合方法论的教学,对此做了点评:与其掩饰你自己的缺点,不如承认它们,那将表现出你诚实可靠的品行,真实地面对自己,也真实地面对他人,不矫情也不做作。这堂课使学生很受教育,也激发起对哲学原理方法论的思考,在思考中实现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教育。让知识回归生活,应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总之,优化新课程课堂教学,教师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努力学习,积极探索,更新教育理念,改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采用喜欢的学习方式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才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