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经验 >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德育教育

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德育教育

收藏本文 2024-02-12 点赞:6166 浏览:2183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也是最丰富的教育,因为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的内容。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具有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伴随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和作用。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课最根本的任务。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一、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突出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德育内容丰富多彩、俯首可拾,教师只要有心、用心去深入挖掘,便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如在高一经济常识《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观赏"人民币"上的图案,讲解道:第五套人民币各面额正面均采用了同志建国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我国著名的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分别选用了人民大会堂、布达拉宫、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泰山、杭州西湖。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弘扬了伟大的民族文化。学生学习完这一内容,除了了解经济常识的道理,还深深地感到"一个强大的祖国,一定要有强大的信用体系",他们对祖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把教材中的德育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比如讲授法、讨论法等,把教材中的思想道德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树立崇高理想时",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学生对讲崇高理想感受到的是说空话多,说检测话多,说大道理多,那种"理想理想有钱就想"的观念对相当部分学生有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大影响,在学生心中"市场经济的现实"与"崇高理想"似乎是很矛盾的。他们所看到的"形象"或"情境"似乎都是不那么光辉,怎么把这种扭曲的认识矫正过来呢?我制作了《广东人民的好儿子--孙中山》,把孙中山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图文影视再现出来,使同学们认识到了孙中山的一生是脚踏实地追求崇高理想的一生。这就使情景教学由"展示情景"提高到"理解深化情境,引发深思"的阶段了。

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体验熏陶,深化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在情感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如学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节内容之前,为了让城镇的学生更多地了解农村,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国情,我把调查我国的"三农"目前状况作为寒检测作业,请高一全体学生利用春节,调查身边的农民,了解农村,从中真实地体会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现实国情,分析该如何发展农业。高一年级上交的560多份调查报告中,380多名同学有第一手资料,占全体的67.9%;其中有50%的同学写出了自己的感想。通过这次调查,学生们更深刻地了解了农村的目前状况。与一些贫困地区相比,城镇的学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有着许许多多的好机会,要更加珍惜周围的一切。通过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同学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报效国家的责任感。
四、联系时政热点,以学科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实现思想道德上的升华
时政是高考的热点,也是德育的焦点。它新颖、快捷,最扣学生的眼球和心弦,教师切莫错失教育良机。中美发生纺织品、服装贸易等磨擦,我抓住时机给学生介绍"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结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学习汇率知识,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热点、点评时政;还给学生拓展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平价购写力"等理论,学生能清晰地理解和支持中国的汇率制度,从内心渴望祖国强大。

五、开发地方德育校本资源,充实思想政治教学德育内容

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物,人文自然景观等,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事业的感情。把地方德育资源与政治课教学结合起来,才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热爱之情。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策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优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