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传播技术 >试议晚清《申报》视野下晚清义赈(1876~1904)站

试议晚清《申报》视野下晚清义赈(1876~1904)站

收藏本文 2024-01-24 点赞:7476 浏览:2374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晚清时期,政局动荡,经济凋敝,灾患不断,而传统的官赈弊端重重,无力为赈,于是民捐民办的义赈组织开始出现。义赈事业兴起于1876年的“丁戊奇荒”,因契合晚清中国的国情而得到了迅速的进展和壮大,成为有别于传统荒政的另一种赈济方式,并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成为赈济的主要方式,直到1904年上海万国的成立,标志着义赈事业开始向近代化过度。《申报》上关于义赈的资料很多,能够帮我们理清晚清义赈兴起和进展的全历程,为探讨晚清义赈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义赈的真正肇始是1877年开办的山东赈灾行动,而1877年底至1879年春的助赈河南的行动是其进展壮大阶段,到1879年举行的晋赈行动时,义赈才完整地体现为一场组织周密的大规模社会活动。义赈组织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本是为了应对灾荒而设立的一个便于筹赈放赈的临时工作组织,随着灾荒的不断发生,这种临时的工作组织不断地制度化、专业化,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常设性的义赈组织。义赈领导人调动社会资源,劝导人民积极募捐,他们采取“愿捐”、筹赈彩票、义演等方式募集资金。义赈同人每到一地办赈,除了直接向灾民散发物资外,还因地制宜地推行一系列防灾、抗灾的善后措施,实行了赎田、创设农桑局、兴办水利等办法。义赈作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兴事物,在它开始之初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为了证明其自身有着的必要性与合法性,义赈的发起者李金镛、谢家福等人以得到江南这一地方性的认同着手,以而一步步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乃至清政府的认同,最后成为国家荒政不可缺少的一股力量。由于晚清义赈事业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摩擦的特殊时期,其直接进展于中国传统的慈善事业,同时又深受西方慈善思想的影响。晚清义赈事业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它既要突破传统慈善的范畴,又要不断的证明其有着的必要性,它所采取的与时俱进的进展理念和革新观念,为今天慈善事业的进展提供了借鉴。关键词:晚清论文申报论文义赈论文

    中文摘要4-5

    Abstract5-7

    一、 引言7-10

    (一) 学术回顾7-9

    (二) 探讨思路9-10

    二、 “丁戊奇荒”的发生——在《申报》影响下晚清义赈的兴起10-15

    (一) 旷日持久的“丁戊奇荒”是诱发义赈的直接因素10-11

    (二) 《申报》的概况和影响11-13

    (三) 《申报》与义赈的联系13-15

    三、 以《申报》相关论文看晚清义赈15-32

    (一) 义赈领导群体的进展15-20

    (二) 义赈组织机构的进展20-25

    (三) 义赈的募捐方式25-28

    (四) 义赈的救荒措施28-32

    四、 以《申报》相关文章看晚清义赈地位的变化32-38

    (一) 义赈合法地位的获得和对国家荒政的辅助32-35

    (二) 义赈事业的历史启迪35-38

    结语38-3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