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传播学 >关于从读者到用户:《新闻晨报》转型思路和做法

关于从读者到用户:《新闻晨报》转型思路和做法

收藏本文 2024-01-26 点赞:5332 浏览:1336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传统媒体的冬天终于到来。衰退覆盖到纸媒、广播,甚至是电视和电影;而大批优秀的采编人员向互联网流动,加重了传统媒体的危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新媒体依靠庞大的用户群,保持高速增长。据Ir从读者到用户:《新闻晨报》的转型思路与做法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esearch发布的《2012中国互联网年度数据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互联网广告收入高达753.1亿元,同比增长46.8%,超过平面媒体的广告收入,成为继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之后,又一发生颠覆性革命的传媒大国。需特别指出的是,百度去年广告收入223.1亿元,净利润110.51亿元,超过同期全国纸媒的净利润之和。预计到2016年,互联网广告收入将超过广电媒体。
今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引导的主战场,从某种角度来看,新闻宣传工作重心正从传统媒体向互联网阵地转移。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上来看,传统媒体都面对巨大挑战。转型迫在眉睫,而这种转型,必须是战略转型,而不仅仅只是产品转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来谈《新闻晨报》的转型思路,其核心内容就是用新媒体的思维,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转型升级,通过把握核心内容、平台开放、数字基因等要素,发掘《新闻晨报》的资源价值,以用户为核心,进一步留住用户。
坚持以用户为中心
《新闻晨报》是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一份综合性都市报,于2000年6月1日改版推出,历经7次改版,形成独特的海派风格,是每天最早与上海市民见面、早晨零售量最高的日报,日均发行量75万份;受众定位为25岁~50岁的上班族,以独家新闻、事件新闻、热点新闻为主要特色,以关注民生为宗旨,追求最鲜活、最实用的新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新闻晨报》采编团队和其他报纸一样,把受众称为“读者”。实际上,如果把受众当做“读者”,那么报纸与受众之间,仅仅就是信息消费关系,其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内容——发行——广告”,通过信息传播,将影响力以广告形式售卖。在营销渠道不发达的时代,都市报以版面广告销售,就足以获得支撑报纸发展的收入、利润。但在新媒体的挑战下,读者和广告主有了更多选择,都市报面对发行、广告的双重压力。
互联网语境下用户需求主导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所带来的挑战,给传统媒体人的新启迪是:当一个媒体拥有较大发行量和一定数量的忠诚受众时,可以发掘更多的需求,并通过产品的创新,去满足这种需求,从而挖掘广告销售以外的商业价值,实现转型。转型,最难的是观念转变。这时,传统纸媒需要重新定义读者,不能仅仅把受众看做为单一的信息需求者,而需要转变为“多元用户”;用户除了消费信息,也消费其他产品和怎么写作;围绕用户需求,做出产品设计。这种认识的转变,在平面媒体广告持续下滑的今天,更加具有现实作用——摆脱单一广告,打造多点产出的利润价值链。
正是基于从“报纸读者”到“多元用户”这一认识的转变,《新闻晨报》采编团队对内容生产的理解进行了重构。传统作用的《新闻晨报》新闻部主任,需要转型为一位产品经理,对新闻产品及其他衍生产品负责,在生产时需要考虑如何以媒体为介质,来满足更多的用户需求,提供超越于信息内容的怎么写作和体验。如果我们认同新环境下纸媒“用户中心”的理念,那么,会更加理解《新闻晨报》在数字化时代转型的三大举措——核心内容、平台开放、数字基因。其中,核心内容,是基于现有业务和团队基础;开放平台,是发挥平台的战略杠杆价值;数字基因,则从新媒体布局和数据库建设两个方面,构建新的产业链。
提高核心内容质量
即便在信息、资讯漫天飞的新媒体时代,我们也必须承认内容对报纸用户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并非所有的信息都均等重要。“二八原理”告诉我们,20%的内容在一张报纸中发挥着80%的吸引读者、赢得广告的效用。而报纸的版面规模和采访编辑力量有限,从边际效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新闻晨报》的核心力量应该放在最能吸引读者、吸引广告、最能为报纸带来市场效益的地方。
首先,基于对“核心内容”的考量,今年1月《新闻晨报》进行了发展历程中的第7次改版。“更上海,更民生,更观点”是本次改版提出的核心理念。所谓“更上海”就是强调《新闻晨报》是一份上海的本土化报纸,强化本土原创新闻,做“更上海”的内容供应商,增加与生活在上海的读者之间的黏度。这也是《新闻晨报》2000年创刊以来,首次将上海版块内容往前提,要闻版块之后,紧接着就是上海新闻版。“更民生”就是更加关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理由,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体现了《新闻晨报》做有用的新闻纸、怎么写作纸的追求,这也是在新媒体时代黏住读者,让其更长时间停留纸媒的一种策略。“更观点”就是从经验办报、信息办报,转型为思想办报、数据办报。从独立的事件和信息、单一的传递性报道,走向解释性报道,加强《新闻晨报》的思想引领,用《新闻晨报》观点去转变别人的观点。
“更上海,更民生,更观点”的核心理念把《新闻晨报》内容往前推进,由一般性的内容提供,向新闻信息集成怎么写作转变,进一步提高舆论的传播力和引导力,增强《新闻晨报》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其次,着力打造多样化、多媒体、集成化的内容与产品,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奠定牢固基础。今年7月,在“开心小屋”的报道中,《新闻晨报》记者连续三天蹲点采访鲍美利老人,在推出4个整版新闻报道的同时,记者还录制了一段鲍美利弹奏的钢琴曲,同时上传到新闻晨报微信平台,读者通过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就能聆听到音乐和对话。仅仅当天的内容产品,就为新闻晨报微信增加了200个用户。
今年8月,《新闻晨报》联合上海市档案馆推出“上海梦想档案”主题宣传及相关活动,选取500个上海市民的梦想音频,上传到新闻晨报微信、微博平台,用声音档案,记录上海的时代之声。其中,连续推出《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上海迪斯尼梦想设计师》《上海中心建设者》等5篇重点报道。《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的点击率最高,两个整版及俞立中的梦想音频当天上传后,为新闻晨报微信增加了431个用户。7年的“新闻晨报林”、5年的“东滩论坛”,《新闻晨报》用时间孕育了一些品牌项目,目前这些活动都是公益性的。下一步,报社将考虑进一步扩大品牌活动的运营,以增加这些品牌活动的内涵和影响力,从而提升其经营的可能性。
在打造多样化、多媒体、集成化的内容与产品的过程中,《新闻晨报》实际上是在强化采编生产一线的市场意识、用户意识,加快形成“市场倒逼采编”的内容生产机制,推动传统业务部门转型升级。通过优化、重塑新闻信息采编流程和传播发布模式,不断增强新闻信息发布、传播、使用等各环节的交互性,激发《新闻晨报》采编资源中的巨大潜力。
再次,对内容采编部门进行大胆加、减法。所谓加法,就是寻找“20%核心内容”的最佳生产模式。目前《新闻晨报》正在酝酿推出新的深度特稿报道部门,这也是2014年《新闻晨报》在内容业务上的一个创新举措。在有限的版面中,通过深度调查、特稿报道,用优质内容去吸引80%的有效用户。而减法,则是对一些用户吸附能力不强,既不能有效吸引读者,也不能有效吸引广告,更不能集合资源的版面、部门做适当裁减。通过加、减法,把《新闻晨报》优势资源、版面、人力,向“核心内容”部门倾斜,从而实现边际效益最大化。
《新闻晨报》核心内容的目标在于构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闻信息聚合平台,着力打造适应怎么写作要求、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核心产品,形成形态丰富、各有特色的产品系列和产品集群,实现产品内容分众化、精细化、个性化推送和深度互动功能。
从读者到用户:《新闻晨报》的转型思路与做法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打造开放平台
将平台开放给专业化的优秀项目和团队,以平台杠杆撬动行业资源。对一张本土化、具有上海当地影响力的都市报来说,其商业价值绝不仅仅止于广告。“新闻晨报”四个字背后的平台作用,以及依靠这四个字而带来的政府资源、机构资源、商业资源等,是传统媒体具有的普遍优势,在这一方面,新媒体难以望其项背。
正因如此,《新闻晨报》从“平台开放”出发,依托《新闻晨报》现有平台的公信力、影响力,围绕关联度大、成熟度高、具备增长潜力的行业,选择优质项目和团队,进行战略合作或经营模式转型。目前在报社平台开放的行业,集中在与平台关联性大的行业,分别为文化、社区、教育等。
搭建文化演艺平台。从文化演艺资源平台整合出发,《新闻晨报》试水文化产业,成立上海欣欣向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上海演艺市场的策划推广作为主营业务。这两年,虽然演艺策划推广的平面媒体细分市场在萎缩,但整个中国演艺市场却会在未来几年面对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自2012年年底至今,无论地方政府还是各路资本,都对该产业表示出强烈的扶持和投资意愿。伴随梦工厂、徐汇滨江、世博浦西地块等新兴项目、场地的建设,未来几年上海的演艺和市场将大有作为。
未来《新闻晨报》将尝试在原本的演艺策划推广方面,引入资金,从单纯的平面推广向全方位的媒体推广拓展;同时,向演艺产业链的上端开拓,引入拥有艺人资源的合作伙伴,在演唱会项目运营、艺人经纪管理、电视综艺类节目艺人供应商等方面开展新业务。未来,考虑增资改制,计划将上海欣欣向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拆分,将演艺和艺术品两块业务剥离,上海欣欣向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业务锁定在演艺,成立新的文化公司运营艺术品业务。公司改制后,盈利预计将增加三至四倍,之后会在此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
搭建社区报平台。从《新闻晨报》社区资源整合出发,2007年推出《新闻晨报社区版》,2009年新闻晨报社区报正式立项,2011年成立上海新闻晨报社区传媒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化方式运作社区报项目,当年实现盈利。目前《社区晨报》已经覆盖上海3000多个小区,其以精准到户、优选资讯,对抗新媒体。
作为主报的延伸产品,《社区晨报》在渠道拓展、新闻业态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精准的经营模式、灵活运用分类广告等多种形式来满足各类区域广告主的需求,还可以按照客户要求,在不同地区精确投放。当《社区晨报》在上海做到100家时,可以考虑在每个街道成立一个社区怎么写作中心,以实体店的形式拓展更为广阔的市场。
搭建教育游学平台。从教育资源平台整合出发,成立上海晨报海敏思千瑞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业务主要为教育游学。目前境外游学人数每年达到600人左右,项目利润占公司总利润80%以上。随着上海出生人口高峰的到来及上海人均收入的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未来教育平台还可以进一步探索。除了上述文化、社区、教育平台的搭建外,《新闻晨报》通过拓展,进入城市文化、生活等关联产业,延续报纸平台的市场地位、覆盖能力和营收规模。
《新闻晨报》平台开放的目标是,培育一批特点鲜明、类型多样、有竞争力的经营项目,带动一批成长性强、利润率高、有特色的关联产业和延伸产业。
开发数字基因
以新媒体布局和数据库建设共同锻造《新闻晨报》的数字基因。新媒体的布局,主要是依托《新闻晨报》品牌,借助大申网资源,整合一个包含《新闻晨报》、《社区晨报》、大申网、新闻晨报社区网、新闻晨报微博、新闻晨报微信、新闻晨报APP的全媒体平台。
目前《新闻晨报》在新浪、腾讯上的微博分别拥有443万、64万粉丝,开始进行商业运营探索。《社区晨报》、大申网小有所成,社区网、新闻晨报微信、新闻晨报APP也有了发展计划。接下来,《新闻晨报》将主要在五大板块展开行动,分别为:微博集群、微信公众平台、“上海城事”APP、家门口社区APP、自媒体微信集群。
在未来新媒体的架构上,将打通报纸和新媒体的监控平台、报稿平台、前线采编和新媒体发稿平台,设立一个新媒体的采编框架。与此同时,设立多个创新型新媒体项目及后台团队,盘活存量,鼓励增量。这种布局和转型,并不是作为传统媒体的《新闻晨报》简单做出一个APP,有几千人的下载就算成功,而是一种新媒体基因的植入,或者说是互联网基因的锻造。也正因如此,在《新闻晨报》与腾讯合作设立大申网的过程中,《新闻晨报》仅仅派出总编辑,其余的生产模式、运营模式全部从腾讯复制而来,目的就是让大申网更多地以互联网的基因运作。
与此同时,《新闻晨报》以晨友会为主的数据库建设也在进行中。通过CALL-CENTRE平台、晨友会网站、读者俱乐部、360宅配送中心,在订阅用户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读者数据库,对读者的资料信息有比较完整的把握,为《新闻晨报》的数据库营销打下基础。
纵观全球媒体的转型,大致有付费墙模式、赫芬顿邮报模式、电子商务模式和社区怎么写作模式等四种。前两种模式,在目前的中国,实施比较困难,相对而言,后两种可行性更大,其本质都是以用户为中心。《新闻晨报》现阶段的转型,也是用户驱动,动态调整,我们期待通过对核心内容、平台开放、数字基因等多方面的探索,找到与用户需求相适应的新模式、新怎么写作、新平台,实现核心能力的转型,最终实现来自用户的丰厚收入。
作者系《新闻晨报》总编辑、总经理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