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财务管理 >> 财务基本理论 >基于财务绩效视角下职业年金DB模式和DC模式比较

基于财务绩效视角下职业年金DB模式和DC模式比较

收藏本文 2024-02-06 点赞:17436 浏览:7298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职业年金的建立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定趋势,我国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势在必行。目前关于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制度,国内学者在职业年金的设计、替代率、运转模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但还没形成具体的方案。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策略,从财务绩效视角设计职业年金方案,系统比较了职业年金DB模式与DC模式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可为事业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建立职业年金计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财务绩效;职业年金;DB模式;DC模式
[]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7-0064-05
[基金项目]2012年浙江省人力与社会保障厅课题“基于财务绩效视角下职业年金DB模式与DC模式比较及应用策略研究”(批准号:L2012D003)
[作者简介]周艳,宁波大红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浙江宁波315175)

一、理由的提出

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第252、411号令),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怎么写作组织。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成形于1978年,实行公职人员独立的薪酬和养老保险制度,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铁饭碗”制度的产物,对于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试点铺开,在未有持续累积的情况下增加支出,将进一步加重养老金的支付负担,形成更庞大的潜在债务,因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强,养老金缺口逐年扩大。截至2010年底,中国养老金个人账户记账额1.9万亿元,其中做实账户仅2039亿元,由此导致了1.7万亿元的缺口。而2011年的养老金缺口比这个数据还要大(郑秉文,2012)。
研究如何有效地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减轻日益加重的财政负担,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08年2月2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通过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8]10号文),明确提出以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进行改革试点,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作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配套改革进行推进。2012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要求,加快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5个试点省市,要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以事业单位分类、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基础,开展计发办法测算论证和试行职业年金的准备工作,抓紧拟定试点方案,报国务院审定后适时启动试点工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势在必行。但是目前关于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制度,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改革方案,只是在一些地方政府先行试点工作(彭艳,2011),并且从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这次改革试点普遍存在难以推进的情况(汪孝宗,韩文,2009),阻力很大。事业单位职工担心改革后待遇可能降低,引发提前退休潮;事业单位管理层则担心单位所缴费用大且渠道不明,会加重单位的负担,迟迟不愿启动分类改革。
本文从财务绩效的视角来设计各类职业年金运转方案,以期对推进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有所裨益。

二、职业年金研究述评

早期职业年金计划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1875年,美国运通快递公基于财务绩效视角下职业年金DB模式与DC模式比较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司建立了第一个职业年金计划;1880年,巴尔的摩和俄亥俄铁路公司设立第二个职业年金计划。此后职业年金逐渐盛行于发达国家,并成为个人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马永林,2009)。在国外,职业年金(0ecupational Pension)或称补充养老保险计划(Supplementary Pension Schemes),是企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在国家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企业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而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雇员退休后提供一定收入的补充性养老保险。在我国,为了保持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待遇,应该建立一个职业年金制度(陈小恩;2009)。与企业年金相对应,在事业单位称为职业年金,是公职人员的补充养老保险。
职业年金的建立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定趋势,有着深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的实践作用。莫迪利亚尼和布伦伯格(FrancoModigliani&R.Brumberg)的“生命周期检测说”、埃佛里特·T艾伦的“雇主父爱理论”、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持久收入检测说”,以及“人力折旧”、“延期支付”和“增长年金”三个退休金概念,为职业年金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在职业年金精算技术方面的研究,国外已有150余年历史。北美精算师N.L.鲍尔斯等著的《精算数学》和R.L布朗(Brwon)的著作《人口数学》中论述和推导了人口统计的一些策略和模型,并介绍了人口普查数据在美国退休金保障上应用的思路和策略。G..凯利森(Kellison)在《利息理论》中论述了利率变动情况下如何测算每年一元的年金现值和终值,对研究职业年金的利率风险具有启发作用。另外,N.L.鲍尔斯等著的《风险理论》和D.伦敦著的《存活模型》都为职业年金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上,西方福利国家面对的社会老龄化危机使得仅仅依靠公共年金模式这一单一支柱已不可行(刘经纬,刘阿钢,2010),职业年金可提供更多资金。
通过建立职业年金逐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减轻政府在筹资和支付等方面的负担,大大减轻政府的社会养老保险压力,提高我国养老保险承受能力(樊蕾,2009)。对于职工个人,职业年金的实行将有益于职工退休后的保障(孙波,2010),使退休人员的收入来源多元化,提高收入的稳定性(郑秉文,2009),有利于统一社会保障,推动社会公平(苏海南,2009)。目前,国外职业年金发展已比较成熟。丹麦、法国、瑞士等国的职业年金覆盖率几乎达到100%,荷兰为85%,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约为50%(赵贝贝,2010)。而我国职业年金制度明显滞后,在运转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现实困难。目前关于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制度,只是在一些地方政府先进行试点工作,缺乏规划,难以保证国家和地方的职业年金的统一(彭艳,2011)。李静(2006)认为目前职业年金存在的理由有:一是由于采用收付实现制,隐性债务得不到反映;二是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未分离,大量统筹基金缺口用个人账户弥补;三是提前退休、冒领等现象加重财政负担。孙波(2009)认为财政拨款的不足是影响科研单位年金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事业单位改革一旦实现转轨,就将使广大职工的情绪出现很大波动。仅改革试点《方案》的出台,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事业单位尚未退休者的心理恐慌(齐善鸿,2009)。所以,多数事业单位在没有相关政策出台的前提下均采用观望的态度。
针对现行职业年金实施的困境,郑秉文、孙守纪、齐传君(2009)提出了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即从新入职的人员开始,逐步把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纳入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职业年金。卢驰文(2008)指出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逐渐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过程中,部分隐性债务显性化对地区财政乃至全国财政会产生不同的压力,并对隐性债务进行了测算,提出化解转轨财政压力的基本途径。孙波(2009)结合科研单位年金运转的困难和特点,提出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运转机制。在职业年金的设计方面,朱劲松(2008)认为我国的职业年金的替代率目标应该定在20%—30%,才能保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待遇不降低。李黎(2009)在分析论述了建立职业年金的必要性,就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制度的衔接,提出20%的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替代率。郑秉文(2009)倾向于模糊政府责任和个人责任,建立一个混合型统筹结合模式。他提出应该实行三个“联动”:一是养老保险改革与建立职业年金“联动”,一次性完整设计出来,消除降低待遇水平的疑虑。二是事业单位三个类型“联动”,一起改革,不要分先后。三是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联动”。汪玉凯(2009)、程恩富(2009)也都赞同上述观点。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分析了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实施困境,在职业年金的设计、替代率、运转模式等都有一定的研究,为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思路。但是上述研究大多是定性的理论分析,如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在具体的方案设计方面并没有提出可操作性的程序;同时定量方面分析较少,而且定量方面只采用了精算的策略。对于制度设计,除了可行性及必要性方面理论论证之外,也应该采取定量的策略来进行论证。因此,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策略,从财务绩效视角下设计职业年金方案,构建财务绩效分析框架,并对该方案进行系统的分析,为事业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建立职业年金计划提供借鉴。

三、职业年金运转的财务绩效分析框架设计

财务绩效是指投入一定的资金而产生的效果、效率和效益。不管何种情况,财务绩效都是一个组织最关心的信息,用财务指标反映财务绩效可以为单位提供详细的分析数据资料,为管理者作出科学的决策,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职业年金的运转由费用的筹集、缴费后年金的投资、营运和发放三个阶段组成。财务绩效与职业年金的运转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职业年金运转的全过程分析,职业年金计划的运转主要涉及以下几个财务理由:(1)缴费阶段。职业年金计划应当从哪些渠道获得资金?如何让单位和员工参与职业年金计划?如何提高参与职工的满意度?职业年金筹集过程中能产生多少的资产、负债?(2)投资、营运阶段。职业年金基金如何实现保值增值?在保障年金基金安全性的同时投资效益如何?如何提高职业年金营运的效率?如何使职业年金的营运一直处于高效状态?(3)发放阶段。最终如何监控和反馈营运过程中的理由?职业年金的替代率能否达到合适的水平?税收负担的比率为多少?
为了定量分析职业年金的财务绩效,本文在职业年金的缴费一投资、营运一发放三个环节的财务运转框架作了设计。

(一)缴费阶段

该阶段的财务指标有职业年金计划参与人数增长率和年金缴费费率等。为了稳步提高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参与人数的增长率和年金缴费费率,各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的收入状况和财务绩效,在职工个人工资的5%一10%的缴费率上下限之间选择合适的缴费水平,并合理确定单位与职工的配套缴费比率,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单位情况和职工绩效进行弹性上浮。

(二)投资、营运阶段

该阶段应从改善单位运营成本和提高效率两个角度进行考虑。职业年金通过投资达到保值增值,以实现受益人能够在退休以后得到稳定的养老保险补偿。但是,由于在养老基金管理方式上的差异导致实际投资收益率差别非常之大。根据基于财务绩效视角下职业年金DB模式与DC模式比较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资料显示,1980-1990年凡是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的收益率均明显低于私营部门管理的企业年金计划(邓大松,刘昌平,2004)。因此,我们应结合事业单位的性质,通过引入具体财务指标来衡量单位的财务绩效,深入分析理由,以提高职业年金管理的市场化和专业化,探索自身发展的职业年金运营渠道,改善运营模式,增强职业年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具体的财务指标有职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净流量等。职业年金的投资收益包括流动产品的收益,债权类产品的固定收益和权益类产品的股利,以及投资到期收回或到期前转让资产所得的收入。投资收益是职业年金保值增值的直接体现,反映职业年金增加值的总额。资产收益率是指一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总额占投资额的百分比,以相对数反映职业年金增加率。净流量是按职业年金日常缴费收入和职工领取、转出职业年金的各项目情况,以及职业年金投资支出形成流出和投资收益收回形成的流入各项目,收入与支出的净额,得出期末余额。我们通过对职业年金基金流量状况进行分析,来设置流量预警指标,以防范资金风险。

(三)发放阶段

该阶段应从改善参加人的生活水平,有效提升人们参与职业年金的热情方面来考虑。如保持参与者在缴费率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替代率水平;或在替代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缴费负担等等。各事业单位应通过财务绩效分析,合理确定年金的给付模式。具体的财务指标有职业年金替代率、社会保障税负担率和资产负债率。
综上所述,对于建立职业年金制度的事业单位,应单独建立财务报告,以反映职业年金运转的财务绩效。人均职业年金年增值、人均净资产、资本酬劳率是三个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反映该单位的财务绩效。其中,人均职业年金年增值是核心指标,可以清晰地表达人均职业年金的增加值,让职业年金参与人了解职业年金对于将来老年退休时生活的保障效果,使职业年金发起人有意愿参与职业年金计划的最主要因素。为此,本文构建了职业年金财务绩效分析框架(见图)。
图中,从人均职业年金年增值、人均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的计算公式,以作为定量分析的依据。
人均职业年金年增值=人均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基于财务绩效视角下职业年金DB模式与DC模式比较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
人均净资产=权益负债比×债务总额与比×人均净流量
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权益乘数
其中
权益负债比=年末净资产总额÷年末债务总额
债务总额与比=年末债务总额÷净流量
人均净流量=净流量÷平均参与职工数
资产收益率=收入净利率×资产周转率
权益乘数=资产总额÷净资产总额
通过以上指标释义之后,可以根据各事业单位缴费率的确定、投资政策的设定、管理成本的计算,负债的评估,经验数据分析和偿付能力监控,来最终预算该单位的人均职业年金年增值,从而评定最优的职业年金设计方案。

四、财务绩效视角下职业年金DB模式与DC模式的比较

职业年金计划一般可以分为缴费确定型DC(Defined Contribution)与给付确定型DB(Defined Benefit)两种类型。缴费确定型DC模式的财务机制的原则就是“以收定支”,要求养老金收入与支出在每一年度内实现大体平衡,即短期平衡。给付确定型DB模式的财务机制的原则“以支定收”,按照预先确定的养老金替代率来确定支付养老金的标准和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比例,以保障一定的生活水平需要。结合以上设计的财务绩效分析框架,来比较分析职业年金DB模式与DC模式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在缴费阶段。DC模式下,每一个参与的职工都有个人账户,明确规定了缴费的水平,退休后享受的待遇根据已缴纳资金和获得投资收益而确定。DB模式下,职工有一个统一的账户,要求职工向职业年金计划缴纳其工资的一定百分比,由单位弥补剩余的部分。职工在退休后所能拿到的养老金数额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职工的薪金情况和怎么写作年限。在投资、营运阶段。DC模式下,通过对职工的投资教育及充分披露信息,让职工自行选择投资方式,并由个人承担投资风险。在这种年金模式下,由于每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且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完整,职工需承担较大的风险。DB模式下,单位以未来的养老金支付额为预测依据,计算出每年的年金缴费率,承担长期管理的风险及基金投资的风险。发放阶段。DC模式并不是终身支付的,职工退休后需对账户中的资金有所安排。DB模式下,单位为员工提供了完整的收入保险,收益额明确。
DB模式和DC模式具有各自的特点与利弊。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仍不完善,投资的工具较少,DC模式的投资优势难以实现,检测如急于将职工的个人账户市场化,就将面对巨大风险。同时,我国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也正处于转型阶段,一些年龄较大的职工必定存在时间累积较短的情况,DC模式将无法保障老职工的未来养老待遇。此外,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由于DB模式很少与物价挂钩,养老金基金将难以自动避开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如果DB模式在建立初期,对理由估计不足,给予退休人员较丰厚的待遇,随着退休人员越来越多,而待遇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刚性,养老金资金需求就会迅速膨胀,使单位不堪重负,严重的甚至能导致整个制度的破产。
因此,如从财务绩效视角考察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模式的选择理由,对于大多数的事业单位而言,建立职业年金时并不适合单一的DC或是DB方式。DB-DC混合型模式的职业年金计划比较适合。DB-DC混合型模式既具有DB模式的特点,又有Dc模式的优势,是DB制与DC制相结合起来的某种制度。具体来讲,账户管理采取DC模式,单位和职工的缴费计入个人账户,充分体现个人产权,但是缴费不一定固定化。可按DB模式计算出每年的年金缴费率;投资可以采用DB模式,单位统一进行投资,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但年金发放却不一定是固定的,而是采取DC型完全积累制的方式,职工退休后的待遇按照单位投资效益进行确定。这样,就可以发挥DB和DC模式各自的优点,又避开或减少两者的弊端,提高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运转质量和职工的保障水平,实现财务绩效最大化。
五、小结
建立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实现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从由政府主导现收现付的养老金管理模式,逐步向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三层次组成的多层次体系转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管理理由。因此,深刻认识并构建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运转方案作用重大,面对的理由也很多。本文只是基于我国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运转的目前状况,分析了当前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运转存在的理由,在财务绩效的视角下,构建了适应我国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运转的财务框架,并对DB模式与Dc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提供相应的财务分析框架。
[责任编辑:熊一坚]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