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初中班主任 >健康教育略谈体育健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健康教育略谈体育健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收藏本文 2024-03-16 点赞:22350 浏览:9735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体育教学紧密结合体育的学科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学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和心理障碍,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师生关系
新的《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确定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多数教师一般注重“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的训练,以期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有的体育教师想在体育教学中引进“心理健康”教育,但又找不到恰当的方法。因此,重视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引进到体育教学中去呢?笔者认为须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教育。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参与环境

现在的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急剧变化,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同时,高中生学习的压力大,在家长、老师、亲朋和社会的多重关注、关心下,情绪容易出现波动,变得反复无常;严重者,甚至出现心理疾病,产生轻生厌世的念头。
体育活动的实践性、紧张性、竞争性、公开性、协同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体育活动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放松压抑心情,消除学生长期聚集在内心的消极情绪,为抑郁的心理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的宣泄渠道,从而消除心理障碍,达到身心健康。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尤其是在一些文化课学习过程中,遭受挫折,被群体冷落,产生自卑、急躁、失望、悲观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宽容,在训练中为他们提供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走出心理阴影。

二、结合体育活动特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有不同的特点,也适宜于不同个性的学生。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接力跑、拔河等集体活动或球类比赛,在对抗比赛的过程中会让学生慢慢地改变孤僻的性格,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学会团结互助,形成勇敢、坚毅、果断、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组织学生参加游泳、单杠、跳马等运动,则会使学生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组织学生参加乒乓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则可以使学生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变得坚强、果断。

三、组织体育竞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体育的重要魅力之一就在于它激烈的竞争性。在激烈的体育对抗中,学生渴望胜利,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敢打敢拼,永不服输。奋发向上,顽强拼搏,胜不骄,败不馁,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心理状态。赛前集中精力准备,赛中全力以赴,赛后坦诚面对结果。体育在培养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自我调整心态方面,比其他的学科更具现实意义。
体育竞赛中,对手之间是竞争,队友之间则是合作。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一场球赛、一个游戏、一次接力跑,如果同伴间没有合作意识,就很难取得胜利。只有成员彼此信任,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例如:组织一场篮球赛,赛前需要成员充分沟通交流,分析每个成员的技术特点、性格特点,确定谁是主力,谁是替补;赛场上谁主要负责组织,谁主要负责进攻,都要有明确的安排。比赛中,由于各种原因,队友发挥失常或出现失误都是难免的,这种情况下,队员间更要相互谅解、鼓励与支持,切忌埋怨、责备。这样才会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只有良好的合作,才能相处得更融洽、亲和,取得成功的机会也更大。
总之,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忌生硬、教条的灌输,而要采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法,紧密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学生影响,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和心理障碍,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源于:大学生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