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初中德育 >关于探析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结论

关于探析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2-02 点赞:21264 浏览:9554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才能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才能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改革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能使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这是21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

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交流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

1.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否有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能够支持真实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流、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方面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2.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了靠教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转变。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存储器,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的主人。

3.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特征在于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这一结构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习活动等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很大的自主权,又能保证其学习不会发生质的偏离,学生处于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从而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越性

1.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为中心,教师是以“教会”为主要目的,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使学生“会学”和“要学”,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过程,不是帮助教师如何把课备好、教好,而是要考虑学生如何“学好、会学”,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乐趣中学习,才能使学生爱上学习,不再视学习为负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学生有广泛的参与度。在这个层面上,需要关注大多数学生有没有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相互合作,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积极主动探究。
(2)学生有积极的情感投入。在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中,学生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被动地观看同伴学习,而是发自内心地自愿参与学习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获得进步。
(3)学生的学习有成就感。只有及时获得成就感,才能使之转化为成就动机,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获得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应照顾学生的层次性,保证所有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3.培

摘自:硕士论文答辩www.udooo.com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兴趣是创新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索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积极地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教师要创设能引起学生观察和探索的新颖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总之,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法,同时也要避免信息技术在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出现各种误区。教师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整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让师生懂得,创新不仅是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怎么写作,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心)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