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初中德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查抄袭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4-01 点赞:5203 浏览:1538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现行教材虽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认识。但我认为这些都有些欠缺、偏颇。那么,怎样正确把握这篇课文的主题?本文从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作品的具体内容和叙述笔调,对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的态度三方面做一探究,我认为,这篇散文的主题应该是:通过对儿时百草园、三味书屋生活的甜美回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 、快乐、知识的追求,在对逝去的生活的眷恋和对师长的怀念尊敬中,又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的不合理处。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探究
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传统篇目一直保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现编入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关于本文的主题,历来概括的是: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快乐生活的追求,深刻地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然而,细读作品,我颇感疑惑,讲起来也感到吃力艰难,学生也难以理解。我认为,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概括是有点偏颇、欠缺的。
现行教材对于本文的主题也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认识:
1.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那么,究竟哪种认识更正确,更能表达作者的意愿?如何正确把握它的主题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从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去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题为《旧事重提》,是鲁迅1926年写成,1927年编定的散文集,只有散文十篇。当时,作者境况很差,辗转流徙,心里颇苦闷。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这时正“是剩下回忆的时候”,于是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屡次忆起儿时”的“蔬果”,“从记忆中抄出来”,“反顾”旧时的“意味”。这十篇散文,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中三篇为去厦门途中所作,后五篇成于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它们都记述了鲁迅从儿童到青年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片段。前七篇是作者回忆在家中生活和私塾里的学习情形;后三篇记述的是作者从绍兴到南京读书,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到绍兴任教的见闻和感受。这些作品写作环境不一,其思想内容也互有高低。有的可谓“投”“”,有较强战斗精神,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等篇,文中叙事议论并重,针砭现实,反击敌人的诬陷和攻击。也有《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这类追怀往事、师长的篇章。后者虽然也饱含着作者的爱憎,但更多的是他借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来,意在回忆中汲取力量,从而得到前进的勇气。因此,我们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时,一定要根据当时的背景和写作者的本意来看作品的实际内容,不能因集中充满战斗精神的篇章或持鲁迅这样的革命作家创作的作品定带有“”的偏见,硬要去挖掘出作品中莫须有的那部分思想内容。
从作品的具体内容和叙述笔调去看。作者用轻松、愉快的笔触,充满无限趣味地描写了百草园和自己在其间的戏耍和欢乐。但是,作者也并未把三味书屋写成自己的炼狱。学生在读书之余,可以去书屋后面的园内折腊梅花、寻蝉蜕或捉苍蝇喂蚂蚁;就是在读书时,他们也有机会在下面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鲁迅则是画画儿;况且读书本身也是有乐趣的:“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子书”“人声鼎沸”,读倦了还可以欣赏先生读书入神时的音容笑貌。在这些书屋生活的描写中,我们没有感受到他对三味书屋生活的丝毫厌倦和贬抑,有的则是成年人回忆儿时读书生活的特有情趣和意味儿。可以说,这种笔调与描写百草园的笔调是一致的,不存在什么前褒后贬,也没有形成所谓的对比。作者清晰地记得,初入书屋时的新奇,读书时的乐事、乐趣,为在书屋中画画的成绩自许,为这些画儿被卖掉而惋惜。由此,足以看出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留恋和怀念。诚然,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单调了些,学生读的是他们难以理解的《论语》《幼学琼林》《易经》和《书经》之类,先

源于:毕业论文指导记录www.udooo.com

生的教法也很呆板,然而,三味书屋毕竟是私塾,我们不能以为作者在着意描写私塾生活的枯燥无味,也不能借此说它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损害,要知道,百草园还有比较无味的冬天呢!
从对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的态度去看。鲁迅告别自己心爱的百草园,怀着对它的依恋来到三味书屋。先是对“黑油的朱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的画幅感到新奇,而后,很快在这狭小的天地中寻找到了与在百草园相似或完全不同的让人陶醉的乐趣。他对先生也很尊敬,如说先生“和蔼”“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最初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我对他很恭敬”,即使在问“何曰怪哉?”先生不高兴、有怒色、拒绝回答时,他虽是失望,但也没有丝毫抱怨,反而暗责自己的不该问。先生读书入神时,“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神情,在他今天看来虽觉得有些迂腐,但在儿时却生羡慕,以为先生是在读极好的文章,这时也是开小差的好机会。“到园里去的太多、太久”,先生才“大叫起来”,叫回学生也总是“瞪几眼”,很少用他那条戒尺或罚学生跪。由此可见,作者虽在文中有对先生的微词,但对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并没有什么贬斥和恶感,三味书屋的生活没有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恐惧的阴影,作者没有或至少没有有意去写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与损害。不要忘记,百草园中不是因为长妈妈的“蛇”故事而使他“长的草里不去的”,有夏夜乘凉的担心么?
从上边几个方面去分析,我们就不难把握作品的主题了。可以说,文章贯穿全文的是对百草园、三味书屋欢乐的回忆,在这回忆中,有对一个热爱自然、追求欢乐自由、渴求知识的少年形象的描绘,有对这种逝去的生活片段的审视和剖析,有一种成年人在回忆儿时生活时所特有的情趣和意味儿。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应该是:通过对儿时百草园、三味书屋生活的甜美回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快乐、知识的追求,在对逝去的生活的眷恋和对师长的怀念尊敬中,又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的不合理处。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