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初中德育 >简述中职生厌学学校教育原因与改善对策

简述中职生厌学学校教育原因与改善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3-29 点赞:29438 浏览:13400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从学校教育层面寻找中职学生厌学的理由,提出了学校要从优化基础课教学、提高专业课开课率并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校的“职业化”程度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逐步爱上学习。
关键词:中职学生 厌学 学校教育
近年来,中职教育得到了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硬件建设普遍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师资力量也不同程度地有了提升。但由于招生难所带来的生源质量不尽如人意,学生管理和教学等常出现或大或小、或普遍或特殊的理由,其中学生厌学理由更是一个不易解决的老大难理由。笔者发现现实中不少职教学者和一线教师在面对这一理由时,大多会从学生自身层面寻找理由,较少从学校教育方面去深思理由,故笔者结合充分的调研并进行理由分析,提出如下解决办法。

一、从学校教育方面找理由

近几年,笔者多次参加各类职校的等级评估和合格评估,常见中职生中有很多孩子厌学成疾,而老师们却束手无策。对此,从学校层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理由。

1.教师对中职生厌学的看法令人担忧

据笔者在衢州市几十所中职学校的调研,因厌学而流失的学生占流失学生相当大的比例,更有许多学生虽被家长逼着、被老师缠着留了下来,但也因学困而只好成天以“趴着”的方式来熬课,并因此长期压抑乃至痛苦不堪。
在与众多老师座谈时,笔者了解到,部分老师很少从学校教育这个角度上去深思理由,还有一些老师则认为自己又不是校长,即便深思了也不过白费心思,而更多的老师则习惯于将眼睛紧紧地盯着学生看。他们往往在经过了所谓的认真观察后,便认定学生厌学是由于他们自身缺乏学习的主观愿望所致,进而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寻找“以什么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上,或是盲目地把那些“舶来”的心理教育策略奉为圭臬。而落到实处时,却无非还是对厌学的学生展开无休止的“洗脑运动”,即试图通过不间断地对其进行“劝说”来转变目前状况。

2.教师解决中职生厌学理由的思路出现偏差

如果将中职学生厌学的现象看作是一种病症的话,那么此症并非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类似尿毒症的“慢性综合征”。当然,一般人听到“尿毒症”三个字,就立想到是肾的理由。然而事实又是怎样的呢?有权威专家解释说:“肾就好比是一台电风扇,如果打开开关它却不转,很中职生厌学的学校教育原因及改善对策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有可能是停电了,或是线路出了故障,不见得一定是电风扇本身出了理由。气血就是电能,而胃经则是电路。由此推断,只要气血充沛,经络通畅,肾脏得到了足量的气血供应,就能够正常工作,没必要对‘电风扇’本身修来修去。”
同理,检测使教师在学生厌学成疾的理由上,也立马想到是他们自身的“原动力”不足所致,而遗忘了发动机不转也有可能是线路、油路等其他方面出了故障。这么一来,就会因“把脉”不准,致使“药不对症”而误事。在预防或抑制学生厌学的理由上,其实无非是两条路径:一是通过“化繁为简”及“由浅入深”等措施,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甜头,从而不再害怕学习;二是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顺其自然地激发生命本来的潜能,让学生增强克服学困的信心,别因时而萌生的杂念而泄气。但遗憾的是,这个道理很多老师多少都懂,但前者是战略上的理由,后者是战术上的理由,却被很多人忽视了。因此,当学生毫无学习兴趣可言时,教师常常对其施以“劝说”这味“药”, 就是一味并不“对症”的无效药,如果经常性、反复性地使用它,时日久了,这味药也就如同“麻药”了。

3.学校教育与学生学情脱节

不可否认,从表象上看,的确有很多孩子有着“学与不学都一样,反正也是打工的命”之类的想法,即认为前途无望而自暴自弃。但事实上这并非是他们厌学的主因,至少不完全是。从对广大中职学生的调查中得知,这个所谓的“很多”是有水分的。实际上,不仅这类学生只占了厌学生的较少比例,而且这之中还有许多人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或只是为了不想让教师对其太严厉而找个借口。绝大多数学生在刚迈进职校大门时,都曾闪现过“退一步学点技能也好”的念头,甚至在这部分的学生之中,也有很多人都会时而蒙生“我要重新开始了”的想法。但非常遗憾的是,他们普遍都在读着读着的过程中,“念头”就熄灭了,“想法”也成了泡影。笔者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关键因素,就是学校教育与学生学情发生了“脱节”。
首先,由于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专业课教师不足的理由,因而用文化课来替代专业课的现象较为普遍,即使是那些已被列为国家示范校建设学校的学校也不例外。如果仅从各校申报示范校的材料上看,专业课教师的比例无疑是“达标”的,但事实上以七拼八凑或是张冠李戴的方式来“蒙混过关”的学校并非少数。一旦学生发现中职学校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几乎是初中课堂的翻版时,他们就再也坐不住了。
其次,专业基础课本就很深奥,加之被有些不太“专业”的老师上得太死板,这就导致了很多原本对某一专业课程抱有较大兴趣的学生,听课之后,发现与他们内心的设想相距甚远,如此一来,要不了几节课,他们就恢复了老样子,依然趴下了。因为既深奥又枯燥的专业课,对于学习基础本就很弱的他们而言,岂能学懂?而怎么学都尝不到学习的甜头又岂能不厌学?
最后,有不少学生都认为读职校根本学不到什么真东西。其实只要我们稍加推敲便知,他们并非完全在瞎说。现实中严重缺乏实训师资与设施的学校大大有之,有师资也有设备但却舍不得投入实训材料的学校更不在少数。更为严重的现象是,有很多学校往往不是根据自己的“家底”来开设专业的,只要感觉到哪个专业能招进人来,就立马增设哪个专业,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被学校“哄”来了,但该专业的教师和最基本的实训设施却还不知在哪里,老师们就只好用“别慌,快有了”的说辞来应付学生了。
由此所带来的理由是,那些原本冲着学点东西而来的学生,在诸如此类的学习过程中,常常被那些用以替代实训课的理论课弄得晕头转向,原来尚存的那点本就不高的学习也就缩回去了。
二、基于学校理由的解决策略基于上述深思,笔者认为,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解决厌学理由的首要途径,应用于实际教学的策略如下。

1.减少文化课的开课量,怎么写作专业课程教学

文化课当然非常重要,但开课量太多,也会引起学生的厌烦。一来是基础不够好的学生们就是冲着不用学太多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才来读中职的;二来他们认为来读职校是学技术的,而有些文化课开得太多没必要。因而把学生所学专业必须用到的文化知识点提炼出来,融入到专业课和实操课中去,就能有效解决中职学生在初中时就对文化课产生恐惧症的理由。
这里首先要解决的是文化课的定位理由。文化课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不搞一刀切,可试行分层教学,对基础差的学生要激发学习兴趣,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切实提高职业素养。其次,在文化课教学中要突出实用、够用的原则,把文化基础素质与现代科技意识的培养融合起来。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参与性,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以更好地带动专业课教学的开展。

2.提高专业课的开课率,同时降低专业课的学习难度

众所周知,兴趣是人生普通但神奇的“方向盘”,一旦学生能紧握这“方向盘”,就会有一股强大的内力驱使他勇往直前。换句话说,学生患上了厌学症,往往是由于对学习的内容理解不了,或是对学习的方式不感兴趣而失去了学习热情。而没了兴趣就等于缺少了内力的支撑,这时教师再多的说教也只是一贴外敷的消炎药而已了。
因此,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降低难度应是首选策略,其中尤以降低专业课的难度为重。这里有个让孩子们回避“记忆重现”的理由。中职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上普遍感到吃力,甚至有不少学生已经到了非常讨厌文化课的程度,而专业课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课程内容,其授课策略和学习方式又与文化课学习大相径庭,这使得他们往往对专业课学习抱有浓厚兴趣。但如果专业课的难度不降下来,他们在课堂上就容易因为听不懂而产生厌烦、畏难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像讨厌文化课一样讨厌专业课。

3.围绕提高学校的“职业化”程度进行教改与课改

之所以有很多学生会认为“读职校学不到什么真东西”,是由于很多学校的“职业化”程度还不高,其中实训课开得太少是关键。因而笔者在实际的调研中发现了“职业化”教改和课改的重要性。
第一,加强教材建设。鉴于原有教材的弊端,教师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更新信息和知识点,并把它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催化剂,不断地注入专业课教材和讲义中,确保中职生厌学的学校教育原因及改善对策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教学的内容对过去具有诊断性、对现实具有指导性、对未来具有预测性。
第二,强化实训课程,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要培养高技能的现代化技术人才,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适应学生的职业化发展需求,实训课程是学生夯实基础的最有力武器。与此同时,教师要打破旧有的教学方式,不仅要采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开展示范性教学,还要以实际操作为基础,通过理实一体、课堂进企等方式,实现专业教学课堂的灵活性、多样性、有效性。
当然,笔者这里所说的都只是从学校教育体制出发,与大家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只要从这个角度去深思理由,学生就不厌学了。中职学生厌学理由也有非体制理由,如何在战术上谋划中职学生厌学的理由,也是值得深入探究的理由,需要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杨金泉.中职生厌学行为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13).
[2]余国良.中职教育需要更多“等待”[J].教育与职业,2011(22).
[3]康勇.职校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及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督导处)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