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化学教学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收藏本文 2024-03-20 点赞:33153 浏览:15500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学语文新课标》规定:学习是学生从内部自主生成知识结构和提高人生价值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有独立深思的空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主动地去学习,向老师请教,相互研讨,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那么,语文老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下面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对立,必定引起学生情绪波动与消极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的情绪体验,这自然会破坏与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效果。那种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自然会导致学生产生惰性心理、保守心理,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抵抗心理。为了适应新形势,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建立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视学生为朋友,视学生为知己。教师应该以满腔的热情、愉悦的心境、和蔼的态度、风趣新奇的语言投入到教学中去,切实做到与学生和谐相处,交往互动;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首先认同接纳我们教师,使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是一种轻松愉悦、创造想像的学习活动,从而让学生接纳我们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才能迸发出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萌发出“我一定要学好语文”的,从而在语文学习中养成“会自主、会自强、会自觉、会学习、会思维”的良好习惯,进而在语文学习中敢思、敢想、敢疑、敢说、敢写,学生长期坚持这“五敢”锻炼,语文的综合能力自然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二、情境感染,激起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情境感染即情感心理交流过程。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挖掘教材中那些健康、愉悦的情感去熏陶去感染学生,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与需要,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这方面,语文教学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材大都是些文质兼美的典范和精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或以其高尚的情操震撼人的灵魂,或以其完美的人格荡涤净化人的情操,或以哲理启发人深思,或用美感熏陶人格。总之,语文教学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教育资源。可以说任何一位成功的语文老师,都是利用教材调动学生情感因素的高手,让文章所蕴含的美感去熏陶、去感染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1.以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可以先让学生深思,课文描绘了几幅画面,能不能用手中的笔把它画下来,然后给每一幅画命上一个小标题。学生兴致颇浓,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新春图画展现在眼前,见火候已到,我便抽了十来个学生背诵古人描绘春天的古诗,自然会唤起了学生对春天的美好情感。最后让学生去反复吟诵课文、品味课文,让学生在图、文之中体会朱自清先生的行文之细腻、之贴切、之高妙。
2.以撼动心灵的音乐激发学生对情境的感悟。例如,教学现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感悟到作者对母亲的深深依恋、愧疚之情,可以先播放《懂你》,让学生通过如泣如诉的旋律,去体悟母爱的崇高与伟大。
3.用情感丰富的语言感染学生对情境的再现。例如,在学习《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时,我们可以悲痛、沉重的呼唤将学生带进痛悼总理的哀伤情景之中。

三、通过实践竞争的策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学语文新课标》规定:语文应该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综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和生活紧密相连,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所以要倡导学生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去学习语文。例如,教学议论文,可以采取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在论辩的过程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教学童话、寓言,可以把它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通过表演去体悟其中的内涵;教学诗歌,可以采取诗歌朗诵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蕴;教学小说,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仔细揣摩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教学新闻,可以让学生模拟做小记者,进行校园新闻采访、写作;进行作文训练时,可以让学生先谈自己的审题、选材、构思,然后口头作文,最后提笔行文,争取做到条理清楚。

四、发挥汉字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汉字是表意文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历史文明的见证,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是汉字把它书写;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是汉字将它传承。华夏文化的根最终都扎在汉字上。汉字具有音美、形美、意美的特点,字音通理,字形诱人藏意,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字都无法比拟的。“咬文文有味,嚼字字含香。”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我们教师如果充分发挥汉字的特点,多动脑筋,多查资料,咬文又嚼字,将文言文中的字词意思的来龙去脉讲解清楚,自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好多年前,我教学《论语》,其中有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中的“从”字,我给学生这样讲:“从,会意字,即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且是朝左,本义是‘跟随’的意思。中国有以左为尊的传统,一个人朝左跟着另一个人就是学好。所以,句中的‘从’是‘跟从、学习’的意思”;《论语》中还有一句话“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就句中的“比”字,我这样讲道:“‘比’,会意字,也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不过是向右跟随。二人为从,反从为比,一个人朝右跟着另一个人就是不学好,总跟着别人攀比,句中的‘比’是‘勾结’的意思,比如说成语‘朋比为奸’中的‘比’也是这个意思。”一讲完,学生唏嘘感叹,“哦,原来汉字还是很有味道的”。我趁此说道:“同学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汉字的传人,我们该不该学好汉字,学好汉语呢?”同学们齐声回答道“该!”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认认真真去咬咬文、去嚼嚼字,去体味那种“文有味、字含香”之感,也让学生感悟到汉字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汉字学习汉语的乐趣。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认真真研究研究学生,研究他们的言谈举止、特长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动机、气质性格、心态活动、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等,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策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吊起学生的学习胃口,燃起学生的学习,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