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初中政治 >关于政治信仰教育模式

关于政治信仰教育模式

收藏本文 2024-04-16 点赞:4676 浏览:1652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理由倍受关注。本文从理论课程、实践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构建、队伍建设五个维度,提出了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五位一体”教育模式,以期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模式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模式主要依托校园资源的利用,形成有机的资源整合,“五位一体”教育模式包括了理论教育、实践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构建、队伍建设五个方面。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基础,实践活动和政治活动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主要途径,文化构建和队伍建设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主要形式。高校开设的“两课”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主要课程。“两课”是经实践证明,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政治信仰的途径之一。但目前,高校“两课”取得的成就并不显著。“两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为什么这些课程在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方面却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大学生容易受身边消极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理由,高校必须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政治信仰,用他们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其次,转变传统的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利用新媒体,如PPT、视频等,使课堂更加活跃。同时,针对专业课,学校应该制定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任务,让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起制定政治信仰培育计划,结合专业课特点,在授课过程中插入政治信仰教育内容。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升华自我学习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专业课程的趣味性。政治信仰理论课与专业课是政治信仰理论教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结合也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必定趋势。

二、大学生红色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红色教育是指利用革命精神,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通过观看革命遗址、人文博物馆、体验革命行动、观看革命电影的方式,影响和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红色教育是建立在利用红色资源的基础上的,红色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而物质资源的价值也主要体现在红色精神上。红色教育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途径之一。大学生红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爱党敬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红色教育所要达到的效果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要求。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阐述了实践的重要性。社会实践同样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必要环节。只有把在课堂上、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才能升华理论的价值。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坚定的政治信仰。红色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红色教育包括了部分社会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是与红色精神紧密相连的。红色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塑立。

三、党团组织活动与政治参与相结合

高校党团组织包括学校党支部、党小组、团总支、团支部和团小组。高校党团组织活动是通过党、团的途径,组织一系列活动,达到对学生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的培养。党团组织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了党组织及团组织主题活动、论坛讲座、社会实践及影片观摩等。通过参与党团组织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能力,拓宽人际交流平台。党团组织活动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重要渠道。政治参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要求之一。《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全制度,丰富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大学生通过正规的渠道和合法的方式参与表达自我的政治诉求,参与选举、各级政协组织活动、监督各级政府的行为。政治参与是大学生政治信仰的一种政治实践,同时政治参与也会影响学生的政治信仰。大学生政治活动是通过党团组织和政治参与实现的。高校党团组织是大学生政治技能培养的摇篮,也是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桥梁。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模式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只有把党团组织活动与大学生政治参与有机结合才能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并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指导个人的实践活动。

四、校园文化构建与网络平台的利用相结合

文化构建不仅包括了校园内的文化氛围,而且包括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冯骥才先生说过:“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而校园文化同样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包含了一个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生活在校园里的老师、学生及工作人员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及校园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校园文化同时也与学校的历史积淀相关。校园文化可以熏陶校园主体的道德情操和个人素质。校园文化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政治信仰。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校园网络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意识形态。大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发表个人看法,扩展交际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基于校园内文化建设,占领高校网络平台,建立红站,引导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理由的讨论,通过网络平台,解决大学生政治信仰困惑,个人价值观存在的理由。校园文化与网络平台是网上、网下的关系,两者统一起来相互推动,不断发展,推动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五、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生党员骨干队伍相结合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队伍建设包括教师队伍和学生党员骨干队伍。教师队伍与大学生党员骨干队伍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中坚力量。这里的教师队伍包括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高校工作人员。因为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及政治信仰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学生党员骨干队伍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这些党员骨干队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党员学生和群众学生。加强教师队伍与学生党员骨干队伍建设有以下几点措施:首先,制定系统的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党员骨干队伍的选拔任用、监督考核制度;其次,提高教师队伍与学生党员骨干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制定定期培训计划,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使教师队伍与学生党员骨干队伍保持与时俱进,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最后,针对教师队伍与学生党员骨干队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实行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或荣誉嘉奖,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教师队伍和学生党员骨干队伍都严格要求自己,并积极引导和帮助他人。
【参考文献】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 陈大文.正确处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几个关系[A].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 郭秀兰,黄建华.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调查与深思[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1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