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电影 >中国艺术电影审美功能

中国艺术电影审美功能

收藏本文 2024-02-24 点赞:7781 浏览:3198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艺术电影象征着品味、深邃与内涵,十分迎合社会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的审美需求,同时艺中国艺术电影的审美功能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术电影对推动电影文化的多样性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片横行的商业浪潮下,中国艺术电影越来越陷入边缘化,展示的平台越来越少。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艺术电影的角色定位,如何理解艺术电影的审美功能,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艺术电影;审美;角色定位
1005-5312(2013)29-0146-01

一、个体生命经验的谱写

“影以载道”的原则长期存在于中国电影的历史长河中,个体生命状态的阐释常常让位于主流意识形态。随着历史语境的转变,中国艺术电影开始关注个体的感知、存活体验,揭示作为个体的人的最本真的生命状态。
《颐和园》女主人公余虹远离家乡到北京求学,与大学同学周伟迅速陷入爱河,最后由于周伟无法忍受余虹激烈的性格,两人以分手收场,周伟选择远走他国,余虹则踏上了一条寻找自我的艰难旅程。影片通过女主公余虹的视角和日记式的独白构建而成,展现了成长中青春的迷惘、炙热的渴望、肉欲与灵魂的激荡。在余虹的生命里,充斥着一次次没有归宿的辗转,一次次令人窒息的爱情创伤,一次次重逢别离之后的无望,在她混乱的际遇之中,始终没有割舍的是对美好的永无止息的渴望。娄烨用他惯于摇晃的镜头探求着个体复杂的精神世界和飘零的生命际遇。影片《北京》则是以摇滚乐为叙事内核,在平面上交叉并叙了一青年寻找怀孕失踪的女友、一群摇滚乐手在困境中的存活、城市青年为钱而打架斗殴等互不连贯的内容,展现了活动于城市街巷的现代青年“道德真空”的存活状态。
电影精神分析学认为银幕是一面镜子,强调观众与影片的复杂关系,寻找观影心理和电影影象的同一性,于是艺术对象由客体变为主体。以上剖析的作品均来自第六代导演的创作,这并非巧合,这源于他们极具一致的诉求——个体表达。他们用纪实性的镜头、迷离的色彩、无戏剧冲突的时间、瞬时的表象、凌乱复杂的情绪谱写了属于众多个体的生命体验。受众在他者的生命体验里,向内反省自我的生命历程,向外观照个体多元化的存在形式。

二、社会现实的描摹

电影对于观众的影响不仅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艺术品质,还以社会心理为出发点与观众进行沟通。中国近年的艺术电影在呈现社会现实这一领域有着可圈可点的成就,取材具有真切而深厚的现实基础,主题选取社会敏感、前沿、关注度高的话题。
同样是展现文化的终极关怀,《天下无贼》与《盲井》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与叙述风格。前者以商业娱乐片的身份成功取得票房口碑的双赢,后者则以艺术电影处女作的姿态击败《英雄》拿下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天下无贼》中亮丽的影像符号显示了冯小刚的匠心独运,大腕明星的脸孔、风光旖旎的高原、车厢内外离奇的生死追杀提供了一次丰厚的视觉兴奋之旅,赚足了观众的眼球。而《盲井》采取浓郁的纪实影像风格,非职业演员、青灰色的画面色调、大量方言粗话的使用真实地展现了高速发展的中国底层平民的存活状态。《天下无贼》用造梦的方式满足观众的虚构性审美需求,《盲井》用纪实批判的方式追寻生活的真相,引导观众去深思、去关注,也许这就是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面对现实题材的不同艺术态度。

三、历史文化的沉思

在对历史的追溯、对文化的反思这条路上,内地第五代导演群体以及台湾地区以侯孝贤为主体的部分导演走得更深入更长远。个体与社会如何形成,为了找到这时间轴线上的逻辑,他们不约而同地踏上了“寻根“的道路。“历史反思”和“文化反思”喻示着一种“寻根”,是文化本源的重返,对被权力话语所遮蔽和扭曲的民族历史的重新发现。
第五代电影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身份焦虑,是一种群体主体性的体现。《霸王别姬》在史诗叙述的框架下,以北洋军阀、日本侵华之后国民党和的执政为时代脉络,讲述了京剧名角段小楼和程蝶衣一生的跌宕起伏。其时间跨度大,主题繁复,内容丰富深厚,影像华丽浓郁充满张力,深刻地挖掘了中国文化历史与人性,对文化的历史变迁表达了强烈的关注。《悲情城市》通过林氏家族的遭遇观照台湾所历经的社会文化变迁。对于“二二八事件”,《悲情城市》并没有直接表现,而是借林家的遭遇间接展现历史,这样的叙事策略跟当时台湾刚解禁不久的背景有关,另外也是出于一种客观视角的选择。侯孝贤以文化记录的方式客观全面的展示了台湾普通人的生活和人生,用影像表达了台湾社会这个复杂的整体,展示了多元一体的台湾民族文化。
艺术电影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电影艺术的整体发展水平,并且还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了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文化形态。因此,艺术电影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时代背景下社会文化形态的代表性作用。中国艺术电影抒写的题材提供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角,主要表现在对个体、社会现实、历史文化三个领域的探讨。通过呈现对这三个领域的深思,丰厚观众的审美认知,即在“审美”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文化母题的启蒙态度以及生命体验的膜拜态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