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党建 >简析蔡元培早期政治思想

简析蔡元培早期政治思想

收藏本文 2024-02-04 点赞:23012 浏览:10612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作者简介:吴浩、江圣,现在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管理一大队十四队。
【摘要】本文力图通过对蔡元培在组织复兴会前的一系列思想的整理、解构,探寻其政治思想根源,及发展,以便更透彻的了解蔡元培先生早期政治思想对其后来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在内的思想体系的影响。
【关键词】蔡元培 政治思想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革命家。同志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先生的学生加同事,后来的北大校长蒋梦麟称“温良恭俭让,蔡先生具中国最好之精神;重美感,是蔡先生具希腊最好之精神;平民生活及在他的眼中,个个都是好人,是蔡先生具希伯来最好之精神” 。蔡元培以其“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支持并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向前发展。
虽然,蔡先生在教育领域的成就,丝毫不能掩盖其作为思想家的思想深度、厚度。政治思想正是其除教育思想外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这也是蔡元培从事革命的一个重要的信念与理论支撑。组织复兴会、加入同盟会,乃至后来在北京大学的一系列政策无疑都是其政治思想的现实体现。这一系列的思想可以说是其早年思想与时俱进的历史产物。
蔡元培先生生活在中华民族刚刚觉醒又多灾多难的年代,因此,他的政治思想中不可避开地存在着当时的思想家普遍存在的“民族、民权、民生”的内容和结构范式。但是,由于个人经历的不同,蔡元培的“三义”又具有其鲜明的自身特色。

一、蔡元培早期的“民族主义思想”

蔡元培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观集中的表现在“反帝”上,这也是蔡元培与孙中山早期的“三义”相比最大的区别。
蔡元培步入官场时正值中华民族面对空前危机的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他反对对日采取“苟安一时”的态度,认为”战败而求和,则国必不复振“,割地赔款是“生民有限之脂膏,祖宗世传之基业”。他上书请求光绪皇帝重新调整对日策略,特别是针对日、法、俄联合“以谋我”,提出仿效“唐之藉兵,远及大食。宋之谋金,兼约西辽”的做法,利用英德与日法俄的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密连英德以御倭人” ,以达到自卫的目的。在当时就看出日俄对中国实为最大的敌人,这在当时的中国也是不多见的。而此时,对英德的好感与后来蔡元培过分的相信国联以及积极引入德国的教育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
1904年的日俄战争更使得他看清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和清王朝的软弱他在《新年梦“中写道”日俄两国把满洲做战场,我们算是‘局外’。将来英、德把长江几省作战场,我们也是‘局外’;…‘局外’到底了,连造新中国的材料都没有了“他愤怒地将主张”中立的人称作“检测冒我们的公意”的“糊涂东西” 。而且蔡元培更是突破了民族国家的的界限,大胆地提出了“世界军”“万国公法裁判所”甚至世界语等概念,从中不难看出蔡元培先生“国无大小,号曰平等”的民族观。
由于蔡元培早期为官的经历使得先生在“反满”上没有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他认为“吾国人一皆汉族而已,乌有所谓‘满洲人’者哉” ,虽然带有明显的“大汉族”观念,但其中也不乏“中华一家”的思想。

二、蔡元培早期的“民权主义思想”

蔡元培的民权思想很大程度上源于“戊戌蔡元培早期政治思想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维新”前后接触的大量介绍西方的书籍,如〈马建忠的《适可斋记言》、日本学者森本丹芳的《大东合邦论》、《天演论》等。他认为变法是“天演所趋,盖有不得不变通者” ,而变法的核心在“兴民权”。在他看来“论语=君主=小乘;孟子=民权不废君;庄子=有民无君=大乘” ,所以发出了“佛教护国”的感慨,言下之意就是主张“兴民权”,以救中国。在同期作品《上皇帝书》中,他的民权思想可以说表现的更直白,他大胆地提出:“国者,公司也,民者,出资本之股主也” ,他将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形象的比做了公司与股东的关系,进而推出皇帝就是股东请的“总办”。指出当时的政治关系的颠倒的,是“前之股主固自居于总办之奴隶矣”。他还对当时慈禧干政比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指出“总办之父母,则犹是人耳” ,特别是对“戊戌政变”中以皇帝名义进行的对维新派的残酷镇压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围谋怡和园(笔者注:颐和园)”是莫须有的罪名。由此,他得出了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天子不能以天下于人”,“家天下”是这一切的主要理由,是“自夏以来,学禹而失者也” 。蔡元培坚信民权最终能战胜皇权,在《释“仇满”》中写道:“夫民权之趋势,若决江河,沛然莫御。而吾国之官行政界者,猥欲以螳臂当之,以招他日惨杀之祸,此固至可悯叹者也。” 。
但是,蔡元培的民权观与其他的人不同,也可以说更完整,那就是他除了主张主权在民外,还提出人民对国家的责任,他认为“一国之人,托其生命于其国之政治” 。他觉得中国当前的衰弱状态的除清廷无能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没有真正的“国人”,仅有“家人”。他认为“造个新中国也不难,只要个人都把靡费在家里面的力量充□公就好了” 。他试图通过国民的觉醒来拯救中国,这也极可能是蔡元培先生弃官从教,以教育来唤醒国民,来达到其救国图存的目的最初动机。

三、蔡元培早期的“民生主义思想”

蔡元培的早期民生观念与其自幼接受的儒家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其考进士的试卷中,他的破题就是引用了《易经》中关于“水”的公平意象,提出“平国轻法”的主张 。这种影响是贯穿蔡元培的一生的。以至于在他多数时间内将共产主义与中国儒家所描绘的大同世界相混淆。也正因此,崇尚公平和社会均富是其民生思想的核心。
与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不同的是,这个时期的蔡元培力图通过社会组织的重新调整来实现“均富”。因为在他看来,人的疾病本来是可以得到很好的救治的,“但因贫富悬绝的缘故”,贫人“不能按照卫生的法则”;富人“故意造病”;医生“避贫趋富”“不能御病,反来助病”。而且“许多罪恶,都是由贫富差别生起的” 。因此只有均富才有可能消除贫困及其引发的疾病与犯罪。
在具体的手段上,他主张革新生活的方式,实行“人尽其才,幼有所养,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的社会分工方案。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如“划定铁路、航路”、“种植场、畜牧场、学校、工厂…”特别是建立“育婴堂”、“养老堂”、“哑盲学堂”等社会公益场所,表现出蔡元培的对公平政治的向往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