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地理教学 >简述起源民国时期电影教育起源和进展

简述起源民国时期电影教育起源和进展

收藏本文 2024-03-09 点赞:29089 浏览:13280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电化教育历史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早期电化教育的起源及阶段的划分问题却存在很大分歧。我国早期电化教育起源于电影教育,并有着基于教育电影的大教育取向特点。早期电化教育萌芽于幻仙影戏公司,发轫于商务印书馆。20世纪20年代,其发展重心开始转向政府官营机构和提倡新学的大学。本研究以“血花剧社”电影部(最早的官营教育电影机构)、电影股、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全国教育电影推广处、上海大夏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及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等为代表,梳理了它们在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呈现了民国时期电化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最后,结合对目前一些学者关于电化教育诞生与阶段划分观点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电影教育; 电化教育起源; 阶段划分
[] A
[作者简介] 张炳林(1981—),男,河南驻马店人。讲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E-mail:zhangbl2005@16

3.com。

学科历史研究不仅是一门学科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种反思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一定程度上还代表着该学科发展的成熟程度。近几年,在南国农先生、李龙先生、桑新民教授等一批专家的引领下,在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国电化教育历史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电化教育历史的研究中,也许是研究视角的差异,也或许是对学科理解的不同,电化教育的起源及早期阶段的划分仍然存在诸多的分歧。

一、对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解

(一)电化教育的起源

“起源”在《辞海》中有两种解释:“①事物产生的根源;②发源”。根源指事物最初的发生形态,发源多指江河等开始流出的地方。学科的起源常理解为第一层意思。追溯起源就是探究某事物之成为某物的根源。电化教育的起源指电化教育最初在什么时间、以什么形式产生的,也就是最早的电化教育事件诞生的情况。电影学探索电影起源时认为电影诞生于1895年。当时“电影”采用了伊斯门软片,安迪生“影像映出管”和“电影摄影装置”及勒根、亚玛脱“银幕”映射技术,具备了“电影”的基本属性,标志着电影真正的诞生。而1891年核心理论申请专利及1833年人生之轮机械发明,还不完全具有“电影”的属性,作为电影的起源不够确切,这是一个“度”。探索电化教育的起源也要把握这个“度”——符合电化教育本质事件的出现。

(二)早期电化教育源于电影教育

美国教育技术历经“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的发展轨迹,早期主要关注视听媒体及其应用。我国电化教育也起源于视听教育,确切地说是电影教育。电化教育的起源也有其他较有影响的说法——泛化说。1995年,《电化教育研究》发表《教育技术学的AECT1994定义及启示》一文,开启了对教育技术的大讨论。我国学者开始从美国AECT定义的视角勾画中国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从AECT1994、1997、2005定义来看,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一切学习的过程和资源。电化教育的历史起源被向前“延伸”了千年,因为自从有了教育,就有“技术”在教育中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电化教育的本质是“电”化设备在教育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我国电化教育源于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尤以电影教育为重。[3]播音与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最早只用于新闻传播。我国最早的播音教学出现于1930年大夏大学理学院。我国最早的广播出现于1926年,很多年后才结合无声电影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因此,追溯我国电化教育起源的核心就是探寻早期电影教育的起源。

(三)早期电化教育的取向

早期电影理论催生了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大教育”取向。电影教育先驱们在电影出现不久便意识到电影的科学传播功能,并将之与抵抗外来文化入侵、唤醒民众爱国精神、发展民族实力结合起来开展教育活动。[4]这奠定了早期电化教育(电影教育)大教育取向的基础。
早期人们对电影教育的理解主要是:“广义的观念,凡是市场上供映的影片,施设教育的目的,都属于电影教育。狭义的电影教育,则只限于教育影片”。[5]前者认为影片在电影放映的场合,加以利用都可发挥教育的价值和效果。电影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影片自身设计的理念和目的,而在于使用者的出发点和应用目的。按照这种观点,电影教育的边界被模糊掉,起源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事件。后者认为电影教育是运用基于教育目的设计制作的教育影片开展的教育活动。作用对象可以是一般观众也可以是其他参与者;影片设计者可以是教育机构也可以是商业机构,更加强调设计的“教育”目的性。这种观点代表了早期电教者对电影教育的普遍理解——基于教育影片的大教育活动。商务印书馆早在1918年也指出电影发展的这种取向,认为我国必须自行制作教育影片,“以抵制外来有伤风化之风,冀为通俗教育之助”,“以裨益社会教育的目的”。[6]

二、民国电影与教育电影的起源

(一)第一部国产电

摘自:毕业论文答辩www.udooo.com

首先,我们对中国第一部作必要的论述:1913年,张石川等人成立新民公司承包美商“亚细亚影戏公司”编、导、演业务,摄制完成中国首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7]①
史料考证:①《影戏概论》(周剑云著):民国二年(1913年),美人依什尔因巴拿马赛会,跑到中国拍摄中国影片。经由张石川、郑正秋、经营三诸君,组成新民公司,承办其事,拍摄影片《黑籍冤魂》等。②《中国实业志(江苏省)》(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民国二年(1913年),美人依什尔来华游历,时新剧旺盛,依氏与新剧届中人颇接近,乃利用新剧演员、服装、布景等拍摄影片,由中国人饰演。③《中国国产影业述闻》(萍父著):民国二年(1913年),有一个专卖外国乐器和留声机的美国洋行,约一写办,在上海香港路组织了一家影片公司,叫“亚细亚”,这是中国电影业的滥觞。公司成立后,苦于国情隔阂,在上海雇佣新剧演员张石川等人入伙。④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1909年,由美国电影商宾杰门·布拉斯基投资,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公司——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几乎垄断了中国电影市场。[8]其他有关中国第一家电影公司的记载大体雷同。上述材料推断外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家电影公司应为“亚细亚公司”,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电影公司应为“新民公司”,而且“新民”与“亚细亚”有着特殊的关系,可以说,“新民”是“亚细亚”的子公司或二者是承包业务的关系。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追溯中国第一部,那就是由新民公司郑正秋、张石川等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史料证明: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等在上海自建新民电影公司,专门承包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电影编导业务。郑正秋编剧,张石川、郑正秋导演,依什尔摄影,拍摄完成了中国首部完整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

(二)教育电影的萌芽

亚细亚影戏公司缺乏经验,表演矫揉造作,影片粗制滥造,盈利与影响甚微。[9]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口封锁,货源断绝,亚细亚难为无米之炊而倒闭。随后依什尔回国,新民公司也停止了摄制,改组新民新剧社,中国影戏遂中断。[10]
直到1916年,张石川、管海峰等集资在上海徐家汇再次创办电影公司——幻仙影戏。幻仙影戏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在经济上摆脱外商的自主影片公司。公司成立不久便向意大利人租用器材和摄影场,以同名文明戏为蓝本,由张石川、管海峰导演,摄制完成了影片《黑籍冤魂》。该片摄制完成后,公司因资金短绌歇业。
《黑籍冤魂》讲述一位富家少爷因吸食而声名难保,遂将家产委于表弟。其表弟伪善歹毒,将家财挥霍殆尽。少爷也被逐出家门,少爷的儿子误食而亡,其女儿被逼为娼。[11]该片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孕育了朦胧的教育电影的概念。[12]

(三)教育电影的开端

商务印书馆兼营电影是我国教育电影的发端,也是我国自资摄制电影较有规模的开始。[13]商务印书馆是夏粹芳、张元济等人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出版机构,主要经营教育业务。如,出版与教育相关的书籍、创办教育杂志等。商务印书馆早期印刷发行了大量教育丛书和通俗教育画,制作了很多教育玩具和教育影片等,为早期电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商务印书馆经营电影是一个偶然的机缘。民国初期,西方国家把中国作为电影发展的巨大市场,很多商人、电影业者纷纷来中国成立公司、拍摄影片。1917年,又一位美国商人携巨资十万及摄影应用的各种机件底片等,挈眷来华在南京设立影片公司发展电影业。不料对我国民情风俗既不深知,又乏他人帮助,不上两年工夫,资本飨尽,而影片一张没有摄成。美商焦急万状,同与之相熟的商务印书馆交际科科长谢秉来磋商盘让。谢致电总公司,备述受盘之利益,旋得复电,给予全权。最后,商务印书馆以不足三千元的盘进“百代旧式骆驼牌摄像机一架,放映机一架,底片若干呎及一切生财”。[14]
商务印书馆接手设备后便立即着手教育电影之事。1918年,商务印书馆派鲍庆甲赴美实地考察电影发展。鲍回国后,商务印书馆成立了活动影戏部,陈春生为主任,任彭年为助手,廖恩寿为摄像。活动影戏部工作方针为:摄制应用于学校与书籍功效无异之影片与裨益社会教育之影片。
1920—1923年,商务印书馆共摄制教育影片八部。1920年:《盲童教育》(一本)、《女子体育观》(一本)、《养蚕》(本数不详);1921年:《养真幼稚园》(一本)、《技击大观》(二本)、《慈善教育》(二本);1923年:《驱灭蚊蝇》(本数不详);另年代不详:《陆军教练》(五本)。[15]
商务印书馆早期拍摄的教育电影很多结合了该馆出版的书籍及一些演讲、宣传和报告。它是我国教育电影的开始,中国教育电影的历史至此拉开帷幕。

三、民国电影教育发展史略

(一)教育电影向官营电影机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udooo.com

构与学校教育机构的转变
我国早期电影事业大致经历外商投资、民营资本、官营资本的发展阶段。
外商资本阶段(1909—1926年):主要有亚细亚影戏公司、雷玛斯游艺公司等。由于各种原因它们终未逃脱解体破产的厄运。民营阶段(1916年—20世纪40年代中期):涌现出许多本国资本自建的电影公司,如幻仙影戏、商务印书馆等,成为中国电影业的重要力量,促进了中国电影事业的短期繁荣。
民国初期社会动荡不安,这些刚起步的电影企业受到严重的冲击。很多教育电影资产经营者开始转变经营方式,拍摄武侠、、鬼怪等庸俗影片迎合大众的心理以谋取更大的收益。商务印书馆作为民间资本企业,在这种局势下也无法坚持教育电影非盈利的拍摄。20年代中期,商务印书馆出于商业盈利的目的,也开始竞拍由没落文明戏演员所出演的娱乐片。1926年,商务印书馆在拍摄两部娱乐片后,改组国光影片公司。原因是董事会考虑到影片部摄制的影片已背离了教育的方向,以免外界舆论。1927年,国光公司在拍摄五部影片后终结。
探索这段电影发展史发现:①中国早期电影业缺乏凝聚力与全局的思想。“只有单独的竞争,而缺乏集体的努力。”[16]②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早期创作与生产缺少民族资本坚实而持久的支持。③电影事业所依赖的民族资本具有先天的不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决定我国早期电影的发展不可能促进高质量的、非盈利目的的教育电影的长足有效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早期教育电影一度萧条的真正原因。当然也有导演坚持自己的底线,如郑正秋认为:“电影不单是娱乐,电影应当有教育的意义”,主张“在营业主义上加一点良心”。[17]
外商资本电影与民营资本电影均未承担起中国教育电影发展的重任。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教育电影业开始逐渐转向政府官营机构和提倡新学的大学,区域重心也由上海移向了首都南京。

(二)教育电影与电影教育兴衰

早期电影教育的发展与兴衰主要体现在官营教育电影机构和大学电影教育机构两方面,代表机构及事件如下。

1. 最早的官营教育电影机构

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很多人也参加了会议。我国电影事业的先驱,身为国民党党员的黎民伟、黄英等人制作了本次会议的实况宣传片。国民党将该片送至全国各大地市巡回放映。通过此事,国民党第一次看到了电影在教化、宣传中的力量。1925年,在的支持和筹划下,黄埔军校同学会创办了“血花剧社”电影部。1926年,率军北伐,“血花剧社”电影部携其所摄影片随军前行,军行所至,每晚必放电影,宣传本党主义,以与军民同乐。“血花剧社”电影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官营教育电影机构,在1926—1928年间积累了大量制作、放映教育电影的实践经验,为后来民国推行电影教育事业及成立电影教育管理机构打下了坚实基础。

2. 重要的官营教育电影机构

(1)电影股
早在1929年,国民政府编撰科艺术股,就有“电影管理之设置”。[18]但限于经费问题,并未发展完善。1931年,国民党成立了由内政部、教育部合组的“电影检查委员会”,实施全国统一的电影检查制度。[19]1932年5月,国民政府又将先前的“艺术股”直接更名“电影股”,隶属国民宣传委员会文艺科,后扩充为处。电影股主要工作包括:电影的设计、制作、指导、编审、联络、映演、设置及调查等八项,其中与教育电影直接相关的有设计、制作、编审、映演等四项,是一个相对较为

源于:论文大纲怎么写www.udooo.com

完备的官营教育电影机构。“电影股”负责教育电影的生产、发行、放映和交流,与“电检会”两大机构共同引导着全国教育电影的发展。
1933年,电影股直属于宣传委员会,开始摄制教育电影。拍摄影片:《棉花改良》(一本)、《杭徽公路》(一本)、《广播无线电台》(两本)、《政治学校》(两本)、《炮兵学校》(两本)、《工兵学校》(两本)、《骑兵学校》(两本)等。[20]同年,又设立电影事业指导委员会,附设电影检查委员会(较1931年权力有所扩大)。
(2)中国教育电影协会
1932年7月,陈立夫、郭有守等在南京组织性质的“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宗旨是“研究利用电影辅助教育、宣扬文化,并协助教育电影事业”,积极提倡教育电影化和电影教育化。[21]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由蔡元培任首席监察委员,蔡元培的弟子时任教育部专员的郭有守负责主持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日常工作。[22]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主要贡献:购写、摄制教育电影,发行、推广教育影片,制定教育电影标准,组织电影教育团体活动,编制电影年鉴,开展电影教育理论与实践交流等。它是我国第一个电化教育学术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统辖力和影响力,在我国早期教育电影的保护、交流、指导、促进、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上海的全国教育电影推广处
上海全国教育电影推广处由热心教育电影人士集资组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秋成立。推广处宗旨:“促进全国社教机关利用电影,提高民众智识,使具备现代都市及农村生活的常识;增进民众职业知能,改善家庭经济,并以增加社会生产能力”。[23]推广办法经核准备案,并与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合作,免费向全国提供教育影片。影片来源于国际教育电影协会、美国柯达公司(国外影片附字幕)及国内教育影片摄制机构。与该处订约者有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山西及广东等地的多家教育机构。推广教育电影甚有成绩。[24]

3. 大学之教育电影与电影教育

(1)大夏大学
大夏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开展有电教活动,是最早提倡教育电影的高校之一。1930年,大夏大学理学院在一间教室安装幻灯机,在一大礼堂安装收音机。1931年,大夏大学开设电影教育课程,对培养电教人才进行初步尝试。1932年,大夏大学开设导演教育课程,由前商务印书馆影片部主任徐公美讲授。课程涉及电影编剧、导演、摄像、演技等理论及教学应用。1933年,大夏大学自设广播电台,开始教育播音。[25]1935年,社会教育系开设教育电影课,由刚从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来的陈友松系主任授课,每班约百多名学生,还常去上海各电影制片厂参观。[26]1936年,大夏大学开设电影教育讲座,由徐公美主持,设有“电影编剧法”、“戏剧概论”、“电影演技研究”、“电影放映法”等内容。1937年2月,陈友松出版《有声教育电影》,在引进和传播美国视听教育理论以及本土化创新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27]大夏大学后来还创立了供学生实习的教育电影拍摄机构——中国教育电影社,并拍摄教育影片《火柴》、《纺织》、《科学养鸡法》、《动物园》等。影片完成后,均由教育部收购、印制、拷贝、发行。
后来抗战开始,大夏大学于1937年1月迁往贵阳,1944年冬又迁至赤水,1946年9月重返上海,历经多次搬迁,受战争影响较大。内迁期间,1940年,大夏大学为教育系开设必修科目“电化教育与电影播音”。大夏大学返沪后,教育学院恢复开设电化教育课程。解放后,大夏大学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2)金陵大学
金陵大学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也是较早开展教育电影创制和尝试电影教育活动的革命圣地。
1920年,中国邀请美国农学家郭仁凤(Griffing)来华,以金陵大学为基地在长江南北地区用电影大规模推广良棉种植。1922年,郭仁凤用幻灯机、电影放映机等设备到处宣传推广优良棉种,揭开了中国高校从事电化教育活动的序幕。1923年,金陵大学的三位高年级学生在郭仁凤教授的指导下,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教农民科学种植良棉的电影。
1924年,金大著名教授陈裕光倡导教育改进运动,并力图培养能运用电影于教育的我国自己的教师。[28]1928年,金大化学系主任唐森美教授从美国柯达公司上海分公司借了几本教育电影在课堂中试用,效果良好,遂向理学院院长魏学仁博士推荐。1930年,魏学仁院长决定并购写了柯达A型无声放映机一架及柯达教学影片数本。这是中国大学有教学影片和放映设备的开始。金陵大学也是最早提倡用A型十六毫米片型开展电影教育的大学。当时,由于经费和管理限制,十六毫米片型设备是教育机构的首选。[29]
1930年,南京金陵大学建立科学电影教育委员会,批量引进、译制美国柯达公司出品的教育电影,在全国推广教学应用。同年,理学院用科学片辅助理化、生物、地质学科教学,并开始教育电影的拍摄。1933年,金陵大学到京沪沿线各中学及扬州、芜湖各中学放映教育电影。1934年9月,金陵大学与青岛市教育局,南通、镇江及江西民众教育馆,桥头镇三育社等合作放映教育电影,计合作机构不下二十余处,所入款项盖用作教育影片摄制。[30]1934年,金陵大学农学院与理学院合作,制作完成教育影片《农人之春》,该片于1935年获国际农村影片比赛特等奖第三名。1934年,金陵大学理学院又拍摄了教育影片《国术》、《童子军》、《水泥》等。1936年7月,教育部和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合办“教育部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孙明经受命为训练班设计课程并任教,电影高等教育、摄影高等教育在我国诞生。[31]当月,金陵大学还成立教育电影部,这标志着我国高校专业的电教怎么写作部门出现。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要求www.udooo.com

因此,阶段划分时,分界线(界标)的选择必须有一个合理依据。我们不妨定义“典型事件法”对民国时期电化教育的发展进行阶段划分与分期。具体做法是:选择一些代表性事件作为“界标”,以此“界标”为分界划分历史阶段或对其分期。典型事件的选择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电化教育”典型事件。需满足条件:①对电化教育总发展过程具有典范意义的电化教育大事件。②该事件的产生使电化教育的研究领域或表现形式或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③该事件的内涵持续影响了电化教育整个领域一段时期的发展。另一类是“非电化教育”典型事件。需满足条件:①电化教育系统外典型的重大历史事件。②该事件对电化教育的发展过程应产生过较大影响,甚至改变了其发展轨迹。③该事件持续影响了电化教育整个领域一段时期的发展。另外,还要注意阶段划分与分期,既不能有时间遗漏,也不能有时间交叉重叠。

(四)民国时期电化教育大事件

梳理电化教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有利于对我国电化教育历史进行阶段划分与分期。民国时期电化教育大事件如下:②
○1913年,拍摄制作中国首部完整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夜》)。
○1915年,南京金陵大学建成中国第一“校园电影放映场地”,为学生放映电影。
◎1916年,幻仙影戏公司摄制影片《黑籍冤魂》,该片具重大的教育意义。
○1917年秋,商务印书馆购写电影设备开始兼营教育电影。
○1918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明确拍摄教育影片的方针,着手教育影片创制事宜。
◎1920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拍摄我国第一部无声教育影片《盲童教育》。①记录上海一个盲童学校的情况,并配合盲人记忆表演映出。[35]
○1931年,大夏大学开设电影教育课程,对培养电教人才进行初步尝试。
○1932年,我国第一个电教社团“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
○1933年,徐公美出版我国第一部电化教育专著《电影教育》。
○1935年,刘之常提出“电化教学”一词。
○1936年,正式使用“电化教育”一词。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创办第一期“教育部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电影教育机构深受其害,如大夏大学、金陵大学等高校纷纷西迁。
○1940年11月,教育部成立电化教育委员会,在社会教育司设第三科,主管电化教育工作。[36]
◎1946年5月,还都南京,实施,国共内战。电化教育陷入外部战乱、内部发展急功近利的困境。
○1946年6月,成立中国教育学会电影与播音教育研究委员会。[37]

源于:查抄袭率本科论文www.udooo.com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政府开始关心电化教育的发展问题,并成立电化教育处。

(五)民国时期电化教育历史阶段划分与分期

1913年我国自制第一部完整的电影,与电影教育的宗旨关系不大。1916年摄制第一部颇具教育意义的影片,可以作为早期电化教育的萌芽。1917年商务印书馆兼营教育电影,是我国第一次有目的地设计制作教育电影,也是我国自资摄制影片较有规模的开始。1918年,商务印书馆着手筹备教育影片制作,但没有教育影片完成,属于教育电影的孕育时期或前教育电影时期。1920年,我国第一部教育影片《盲童教育》拍摄完成,随着该影片的问世,电影教育开始,我国电化教育拉开帷幕。1931年,大夏大学开设电影教育课程,这是我国高校开设电影教育课的开端。1936年,“电化教育”一词正式使用,电化教育得其名。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很多电影机构与高校避战西迁,电化教育的发展重心转向武汉和重庆。电化教育虽受很大影响但仍在缓慢发展。1945年,由于历史原因抗战胜利并未能改观电化教育的发展。1946年5月,还都南京,电影机构大量接收“日伪”与“民营”电影产业。电化教育虽在规模上有所扩大,但开始混乱不堪。1946年6月,撕毁组建联合政府的协议实施专制,国内再次陷入战乱。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与国民政府的衰落,我国电化教育事业开始整体滑坡。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政府开始重视电化教育的发展,该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分界线。
通过分析,我们以1916年教育电影的萌芽时间为起始,把民国时期1916—1949年这段时间称为早期电化教育阶段,结合各时期特点具体分期如下:
早期电化教育(1916—1949年):
1916—1919年:孕育时期(或前教育电影时期);
1920—1937年7月:初步发展时期;
1937年8月—1946年5月:缓慢发展(相对繁荣)时期;
1946年6月—1949年10月:沉寂时期。
本文追溯了我国电化教育的起源,从早期电化教育制作机构、管理机构及大学电影教育等视角,探究了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和电影教育事业的兴衰。通过史料分析,我们重新对民国时期电化教育进行了阶段划分与分期,但史料中有些事件和事件的具体时间仍需进一步挖掘考证。
[参考文献]
阿伦娜.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年表

(二)[J].电化教育研究,2006,(12):63~70.

阿伦娜.电化教育的孕育与诞生[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111~120.
[3] [6] [12] [22] [32] [35] 朱敬.影音教育中国之路探源——关于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史的理解与解释[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2,91,3,10,80,4.
[4] 徐公美.非常时期的电影教育[M].南京:正中书局,1937:56~59.
[5] 徐公美.电影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2.
[7] 上海志办公室网站:上海360度之大事回顾部分[DB/OL].http:///node2/node4429/node4431/index.html.[8] 上海志办公室网站:上海电影志之“大事记”[DB/OL].http://.
[9] [16] 徐公美.电影发达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47~48,54.
[10] 周剑云.影戏概论[A].徐公美电影发达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46.
[11] 章柏青.中国电影·电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10.
[13]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30.
[14] 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M].上海:大东书局,1927:25.
[15] 赵惠康,贾磊磊.中国科教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13.
[17] 陆宏石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字体www.udooo.com

.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18] [20] [21] 彭骄雪.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简史[M].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09:13,14,14.
[19] 汪朝光.影艺的政治:一九三〇年代中期电影检查委员会研究[J].历史研究,2006,(2):62~78.
[23] 赵惠康,杨爱华.30年代上海:全国教育电影推广处寻踪[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04~110.
[24] 郭有守:我国之教育电影运动[A].载孙健三.中国电影,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M].北京: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420.
[25] 吴在扬.中国电化教育的首次兴落(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0,(3):61~68.
[26] [34] 孙明经.回顾我国早期的电化教育(上)[J].电化教育研究,1983,(2):28,28.
[27] 蔡建东.陈友松电化教育学术思想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3):5~9.
[28] [31] 孙健三.中国电影,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M].北京: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12,12.
[29] 徐公美.电影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4~25.
[30] 陈友兰.电影教育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
[33] 李龙.“电教百年”回眸——继承电化教育优良传统 开创教育技术辉煌未来[J].中国电化教育,2012,(3):8~15.
[36] [37] 阿伦娜.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年表(一)[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78~8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