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动漫 >衬托艺术

衬托艺术

收藏本文 2024-02-08 点赞:3888 浏览:1596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经典文段】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衬托艺术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

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检测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选自《荆轲刺秦王》)
【妙处可言】
衬托是记叙文常用的技法之一,即描绘相类似的其他事物作为陪衬,来充分反映所写事物的特点的一种写作策略。“绿叶扶花”“烘云托月”是人们对衬托的形象化说法。《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两篇文章就运用这一手法成功地塑造了烛之武、荆轲这两个人物形象。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夜缒而出”,说明了郑国形势之严重:秦、晋已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从侧面衬托烛之武这一形象,突出他的勇敢。另外,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都从侧面衬托出烛之武的高大形象。
《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无疑是主要人物,而文中次要人物的描写,或从正面或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侠义勇敢。在这些人、事、物的衬托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侠肝义胆、壮怀激烈的英雄形象。如上述选段中,秦武阳“年十二”就“杀人”,“人不敢与忤视”,在秦廷上,竟然“色变振恐”,临阵怯场,而荆轲却面不改色心不跳,“顾笑武阳”,又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检测借之,使毕使于前。”秦武阳的慌乱恐惧,反衬了荆轲的从容镇静、言语适度、机智勇敢以及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
由此可见,在记叙文中,运用衬托手法可以使人物形象的特点更加鲜明、生动。写作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衬托:
一是用景物、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活动。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一句,以形势的危急,来衬托烛之武使命的沉重。
二是营造场面气氛来衬托。如“易水诀别”一段,是《荆轲刺秦王》中最为悲壮的刺秦背景。白衣送别,风寒水冷,壮士一去不还,读来令人悲怆动容。这一段描写了高渐离的音乐,荆轲的歌咏,士卒的激动表现,作者借这种庄重又细微的笔触衬托勇士将离去,并且写出了一去不回的慷慨激昂、悲壮豪迈的气氛。
三是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上述两个选段中,运用次要人物佚之狐和郑伯、秦武阳反衬出了主要人物烛之武、荆轲的精神。
此外,运用衬托手法表现主体时,要注意主次分明,正确处理好“叶”与“花”、“云”和“月”的关系,切不可主次颠倒,以“叶”盖“花”,以“云”蔽“月”,否则,就很难收到衬托手法应有的效果。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岁月是一条不老的河。逝去的是时间,留下的是记忆。打开尘封的记忆,总会有一些让你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人与事。
请以“与 一起走过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使用衬托手法。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