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动漫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艺术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艺术

收藏本文 2024-02-16 点赞:33299 浏览:15567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95-3089(2013)11-0081-02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理由的性质和发问的策略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这里仅就自己对阅读教学中提问艺术的理解与认识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艺术的必要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出现“一言堂”、“满堂灌”现象,究其理由,很多时候就是教师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的忽略。课堂提问是教师的业务功底、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也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能力的考验。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理由,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常常在“介绍作者——熟读课文——正音解词—— 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中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若教师善于在无疑处生出疑来,引发学生的深思,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的兴趣。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时,问了这样的一个理由“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特级教师钱梦龙教《愚公移山》,在解释“孀妻”、 “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愚公移山,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出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

二、怎样体现阅读教学的提问艺术

(一)理由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理由的目标也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

(二)理由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理由,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检测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认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中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中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理由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理由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检测如把理由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深思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理由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深思,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检测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

(五)理由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但提问的繁杂细碎或不周,常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理由”(即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深思、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理由)的设计研究,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既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又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还能形成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理由: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学生深思的结果是: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深思产生变化的理由。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便是以主理由“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

三、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评价定型的理由。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否能成为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基本知识等重要手段,与对理由答案的评价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评价定型呆板,那么提问要艺术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课堂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之所以一再追问,就是在等他心中的答案。有人戏称为“诱使学生就范”,如果学生不肯“就范”,那教师就只好尴尬地将自己的“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了。教学中切忌单纯地用对错评判学生的回答,提问的动机应指向了解和优化思维过程而不是指向思维结果。

(二)理由设计的“度”的理由。

理由设计忌过大、过深、过难,不要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己回答,这虽然在形式上完成了提问过程,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教师的高明;而过小、过浅、过易的理由,学生又容易养成浅尝辄止的习惯。因此,课堂提问的“度”,最好是让学生开发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准确答案。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方使学生形成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的感觉。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