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电气工程 >> 电气信息及自动化 >市政工程给排水设计合理性

市政工程给排水设计合理性

收藏本文 2024-03-16 点赞:3456 浏览:950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市政工程给排水设计的不合理现象,并对给排水设计要点以及施工要点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设计;不合理;要点
: A
1、前言
市政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对城市建设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市政给排水设计合理性,保证城市的快速发展。

2、市政工程给排水设计的不合理性

2.1、市政给排水设计与城市其它功能不协调

以某市位于新区内的滨江道路为例,该区与内江相邻,内江河流由北向南流入大海,市政规划的给排水设施在该市行政文化教育中心。该市50年有一次3.82米的位,20年有一次3.63米的位。该市新区地势从南、北到中间依次降低,北部比南部稍高,中间地形比较平坦没有太大起伏。因此,该市滨江道路的防洪设计应该是南北高程为4.5~6.4米之间,中间道路高程为4.2~6.1米之间,但是该市的道路竖向规划,无法保证道路高程,而该市的排水设计又不符合防洪要求,在新区规划的行政文化教育中心缺少雨水排涝泵站,该区规划的排水方式几乎全是重力流方式排放。如果该市是重力流排水方式,市政设计排水管的底高程必须高于该市内江实测最高3.9米,只有这样暴雨期和内江涨潮时的道路排水才会无阻。但是该市道路设计高程低于内江的最位,使该市给排水设计不能达到无论何时该区排水通畅的要求。

2.2、污水管设计不合理

如果原污水提升泵站的设置不合理,会影响污水管的埋深;如果污水管的埋深不合理,整个规划区内污水管网的竖向高程就无法保证,这样极容易造成城市污水不能顺利排出的现象。城市原污水提升泵站应设置在该城市绿化区附近,这样可以减少工厂污水对该城市污水管周围居民的污染。在我国城市,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污水排放设计还普遍存在只片面考虑对城市的影响,而缺乏市政污水排放设计的技术、城市的地质条件、经济等各方面的综合考虑。

2.3、雨水管设计不合理

市政雨水管网设计时,市政道路两侧的雨水预留接口往往偏小。根据城市汇水区域特点,由于城市规划建筑系数较大、绿地率较小(特别是工业区),则使场地项目汇水区域总体径流系数偏大,即Ψ取值实际比市政雨水管网设计时偏大;由于场地项目汇水区域的重现期(1~5年)取值往往较市政设计重现期(0.5~3年)要大,即P取值实际比市政雨水管网设计时偏大;则造成场地项目汇水区域计算的雨水设计流量(Q=qΨF)偏大。这也是为什么市政雨水管网往往“不堪重负”的主要理由。

2.4、市政给排水设计编制延误,未确定因素多

在市政道路规划过程中,往往存在道路建设已迫在眉睫,而市政工程给排水设计的编制还未有定案或者还在修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市政给排水设计不能与城市道路设计同期进行、同期施工,两个工程各设计各的,道路建设先施工,市政给排水后设计再施工,这样的规划方式极容易造成市政给排水设计不能与城市道路建设相符合,造成市政给排水设计不能按设计施工,中间不得不修改设计,最后使市政给排水的设置不合理,无法满足城市给排水的要求。

3、给排水管道工程的具体设计内容

3.1、对用水量和水质因素的考虑是市政工程给排水设计的首要因素。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一些淋浴房、游泳池以及健身用水量将大规模的增加,而由于城市的建设,对绿化带的种植也增加,因为相应的带来了较多的绿化用水。针对上述情况,在给排水设计中应该采用较宽大、使用寿命长并且安全健康的管道材料和高科技的水处理技术,以免出现水管道系统的回流污染等现象。
3.2、市政工程的给排水设计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到供水系统,应该着重重视供水系统的信息网络化的管理与遥测遥控元件的微型化和高灵敏度以及可靠性市政工程给排水设计合理性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实现未来的供水系统自动管理,根据现实用户的具体用水量来进行科学的调控和供给,从而实现无水箱、无纯净水管道以及没有二次消毒的全封闭式的供水系统。
3.3、对于给排水管道工程设计而言,增压设备的市政工程是其安全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市政工程的给排水设计中一定要使用具有超导超磁通量的新型的材料,电机的使用要遵循给水泵逐渐向小型化管道化的发展趋势,不断的增加变频调速泵机组。要根据当前主要用水扑灭火灾的方式,在具体设计中考虑到消防用水。

4、给排水施工技术及质量制约

4.1、合理安装给排水管道

市政排水工程施工主要有四大难题,常时性、难预测性是这些理由的基本特征。首先排水管道方位的误差与积水。产生方位误差和积水的理由。在市政排水管道的施工时经常出现测量误差、施工走样等导致原有构筑物位置发生变化。平面上发生位置偏移,积水在立面上甚至出现倒坡现象。另外防治误差和积水的的措施。第一,预防排水施工测量和出现其他理由的措施主要有:在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做到认真、详细。特别是交接桩二次测试和保护的工作,必须按照施工测量制度和规范来操作;调查施工地点的地质状况、地理环境特点,结合埋置深度和预先的设计图纸要求在进行施工放样。排水管道完成的测试和检验要按照要求,严格操作,保证误差在合理范围再施工。第二,在管道施工的中,受到构筑物的阻挡时,需要避让时,选择合适恰当的位置,增加连接井,其间以直线连通,连接井的转角要制约好。其次,管道施工发生渗漏水或者闭水试验失败。管道施工发生渗漏水或者闭水试验失败的理由是基础不均匀导致地下沉。选用的管材不合格影响接口施工质量低。闭水段端头封堵不严密、井体施工质量不合格造成漏水现象的发生。

4.2、市政工程道路桥梁路面的给排水施工设计

由于公路给水排水施工程序非常混乱,在管道的安装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这就要求施工的时候必须按照科学的、合理的顺序进行,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减少盲目事件和随意事件的发生。比如说在管道的安装过程中,前后顺序发生了变化,就无法实现预定好的计划。因此,对于道路桥梁路面排水设计中,首先科学合理确定排水排水管的数量,桥面排水设计中不仅要设置路面纵坡和横坡的形式,而且还应该注意跑水管的设置。对于城市道路路面排水管设计中应该根据径流面积进行计算,其中应保证每平方米的桥面应设排水管道的面积为300mm2,这样不仅能够加快路面排水,而且对于后期的管理和养护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4.

3、市政工程给排水衔接设计与施工要点

(1)市政给排水衔接设计要点 市政排水工程涉及市政的多个专业门类,在衔接设计中应当遵循道路平面、横断面、纵断面相互协调,道路标高与两侧建筑物、地下管线、地面排水相互配合的原则。由于市政给排水工程在规划设计阶段存在紧密联系,但是受各专业特点的限制,致使各专业施工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如:道路专业设计的重点在于满足行车、行人的需求,排水工程设计的重点在于满足水量排放的需求。但是,在实际设计中,设计人员往往重视道路设计,而忽视排水设计,将排水设计定位于二次道路设计,也就是简单地根据具体确定的道路路面标高扣除管道埋深,并连接经过计算的管道底标高而成。此种做法不仅简略化了排水的专业设计,而且也没有考虑到排水专业的特点,忽视了水力计算。所以,在进行给排水衔接设计时,应当按照道路在先、排水在后的设计顺序,在设计道路工程平面图、横断图和纵断图之后,以获批的道路施工图纸为依据进行排水工程的排水管线平面和纵断设计。对于规划完善的城市而言,应结合管网综合图进行排水平面设计,只要道路平面结合放地边界的坐标,其排水平面设计就不会发生较大变动,所以排水设计应当将纵断面设计作为重点。
(2)市政给排水衔接施工要点
①施工放线。在排除地面可见障碍之后,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打桩撤灰放线。由于在中心线及边坡系数增加的情况下,会对开挖造成一定限制,致使开挖面变窄,因此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必须在沟槽内设置支撑,以此防止发生塌方等安全事故。
②管沟开挖。运用科学合理的施工策略进行边坡放坡,确保施工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不得存在沟内超挖现象,对超挖部分进行及时回填并夯实,禁止在回填中使用垃圾土、淤泥、腐殖土等,以防止低洼进水积水。针对土质相对较差或因放线受限致使开挖面较小的部位,应当设置支撑,切不可马虎大意。
③条基制做。在验收合格管沟开挖工序后,即可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标号、尺寸、中心线等施工。为了确保施工按期完工,应当充分考虑材料运输距离、气候变化、维护保养等相关因素,也可采取提高一个标号或使用早强剂的方式,力求缩短施工时间,在达到规定的强度后下管。
④施工测量。这是一项贯穿于给排水施工全过程的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必须配置专人完成此项工作。为了确保完成后的每道工序经检验无任何差错,应当在自检自测中将偏差精度与规定的偏差精度相比提高50%。
⑤管道安装。可将管材在管沟开挖结束前运进施工现场,避开出现管材过早进入施工现场挤占交通或被埋入土的现象。做好管材的验收工作,认真检查管材是否存在裂缝、砂眼、漏洞等情况,并进行闭水试验,若发现理由应当及时调换管材,或进行仔细修补。在下管前检查条基中心线、边线以及井基等尺寸是否与设计图纸中的相关要求一致,并且确保井位置、砼基础标号、井距、接口防渗砂浆调配等施工技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5、结束语

总之,市政给排水设计施工的好坏,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着重要联系。要加强科学、合理的设计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设计思路,保证施工质量,才能保证城市给排水的畅通,推动城市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常玉欣,张书峰.浅谈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2).
[2]张健春.浅谈市政给排水改造工程施工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1(2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