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雕塑工程 >经验 加倍努力 全面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经验 加倍努力 全面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收藏本文 2024-02-13 点赞:10392 浏览:3701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总结经验 加倍努力
全面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杜 鹰

一、要充分肯定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

2008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大纲》)。按照《规划大纲》的要求,2008—2010年在100个县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2011年开始逐步向面上推开,扩大到对300个重点县进行治理。6年来,特别是近3年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相关省(区、市)做了大量工作。一是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相关省(区、市)都建立了由分管省长牵头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各级发展改革部门牵头协调,有关厅局各司其责,共同推进工程建设。二是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国家出台了资金管理办法、技术规程、建设标准、检查验收和项目管理等办法,对工程建设进行了重点稽查。各省(区、市)编制了省一级规划,试点县和重点县编制了县级实施方案和年度建设方案。三是因地制宜,科学治理。各地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明确技术路线,造林种草、畜牧业设施、小型水利水保等措施协调配置,综合治理。
经过6年的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国家林业局第二次石漠化监测,2005年到2011年,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了石漠化面积从不断加重到逐年减轻的历史性转变。一是石漠化面积减少。上世纪90年代,全国石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增加1.86%;“十五”时期,石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增加1.37%;到2011年底,全国岩溶地区总结经验 加倍努力 全面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石漠化面积12万平方公里,比2005年减少了960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27%。二是石漠化程度减轻。2011年与2005年相比,轻度石漠化面积增加75.2万公顷,增加了21.1%;中度、重度、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73万公顷、75.7万公顷、22.5万公顷。轻度、中度、重度与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比由27.5∶45.7∶22.6∶4.2变化为36∶43.1∶18.2∶2.7。三是植被覆盖度增加,质量提高。2011年与2005年相比,岩溶地区植被状况好转,植被盖度增加4.4%。植被结构在改善,乔木灌木植被比例增加2.2个百分点。以贵州为例,植被盖度增加5.61%,乔木灌木植被比例增加8.8个百分点。四是重点地区治理成效显著。工程建设中,对一些石漠化严重地区加大投入力度,实施重点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贵州毕节地区经过6年重点治理,从2005年到2011年,石漠化面积年均缩小1.4%,高于其他地区。五是工程区农民收入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工程区涉及八8个省(区、市)451个县,覆盖2.2亿人口。国土面积是102万平方公里,岩溶面积是4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生态脆弱区和贫困地区。2012年与2007年相比,按现价算,工程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2%,均高于周边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工程建设初步实现了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证明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切实可行,增强了石漠化可防可治的信心。这要归功于党、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工程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归功于国务院有关部门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持,归功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西南岩溶地区承载着的巨大人口压力逐步开始减轻。农村劳动力半数外出打工,农要收入由农业收入逐步转向非农收入,人类活动对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压力开始减轻了。在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和城镇化、工业化推动的大背景和历史趋势下,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顺势而为,正当其时。

二、要认清石漠化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复杂性,坚定不移地把工程建设推向深入

新世纪以来,我国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标志,开展了空前规模的生态建设,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等多项重点工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和前述几大工程比肩而立,但工程难度更大。主要理由有:
第一,工程建设基本是在贫困落后地区开展的。工程区451个县中有166个国家扶贫重点县。我国有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石漠化治理相关的有7个。贫困发生率高,仅贵州、广西、云南就有贫困人口1797万人,占到全国50%。2012年,工程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2万元,仅为全国的58%。工程区少数民族集聚,有壮族、苗族、瑶族等46个少数民族4500多万人口。石漠化和贫穷相伴生。石漠化治理任务不完成,贫困就不能摆脱;不摆脱贫困,石漠化也治理不好。两者不可分割。石漠化治理本质上就是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二,工程建设是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地区开展的。工程区451个县的人口密度高达217人/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人口密度的1.5倍,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石漠化发生的主要理由还是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历史上由于连年的战乱和饥荒,中原的人口不断涌向边远地区,向本来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拓展,过度垦殖的结果就是石漠化。明末清初,贵州省人口大概有70万,1949年建国之初增加到1400万人,现在达到4000多万人。这个状况从明末清初一直延续到新世纪初,经历了三、四百年的时间。从理论上讲,石漠化治理最好的策略是把人全部搬走,实施封禁后林草植被马上就会恢复,水土流失会得到遏制。但这不符合实际,全部推行退耕还林也不现实。这里有大量人口要存活发展,要解决吃饭、烧柴、教育和增收等一系列理由。
第三,工程建设是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开展的。石漠化土地基岩裸露度高,成土速度十分缓慢,岩石风化成一厘米土层要一万年的时间,而一旦土壤流失以后,要恢复植被就非常困难。石漠化地区植被仍以灌木居多,植被群落处于正向演替的初始阶段,稳定性差,极易逆转,遭受破坏。
上述三个因素注定工程建设必定是长期、艰巨和复杂的。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石漠化地区的人口压力会有所减轻,但不可估计过高,石漠化治理仍然不是一个短期内能够解决的理由。要稳步有序地推进这项工作。到2015年要完成7万平方公里的初步治理。同时,考虑能不能通过三个十年的规划,用30年的时间使石漠化地区的社会面貌、经济面貌,特别是生态面貌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总结经验 加倍努力 全面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