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雕塑 >简述电影《一九四二》艺术特色

简述电影《一九四二》艺术特色

收藏本文 2024-02-13 点赞:33718 浏览:15710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一九四二》讲述了1942年在河南发生旱灾,有三百多万人饿死的情况下,当时中国各阶层不同反应的故事。《一九四二》不是典型作用上的灾难片,并没有全景式展现灾难的发生,而是表现了这场灾难下当时中国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一九四二》激起了观众对70多年前那段民族灾难的回忆,迎合了观众的心理,强化了观众的需求。本文对《一九四二》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进而对冯小刚的影片受观众欢迎的理由进行初探。
[关键词] 《一九四二》;表现手段;影片结构;演员表演
冯小刚,作为中国导演“三驾马车”之中电影总票房最高的导演,并没有经过电影学院、戏剧学院专业的熏陶,而是靠着自己不断摸索进入电影艺术殿堂的草根导演。从他的从影经历来看,当兵、美工、从电视剧创作到电影导演,一步步走来,使他成为一位具有平民意识、人文关怀的电影导演,这和中国国内其他著名导演的学院派风格如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李少红等人有着比较明显的分别。
从《甲方乙方》到《集结号》到《唐山大地震》再到最新的《一九四二》,可以看出,冯小刚所追求的是与我们芸芸众生贴得最紧密的生活,“艺术等同于生活”[1],拍的电影一定要好看,观众要非常喜欢。巴赫金认为:“任何制度和秩序 ,任何权势和地位(指等级地位)都具有令人发笑的相对性。”[2]从这些电影的票房成绩看,冯小刚的电影得到了中国广大电影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2012年最新上映的电影《一九四二》,虽然在贺岁档观众更希望看到合家欢的影片,但就冲冯小刚的品牌效应,该片在票房成绩上也有不俗的表现。从本片可以看出冯小刚在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上已经趋于成熟。无论是他最早的喜剧贺岁片还是到近几年拓宽电影题材的严肃影片,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准确抓住了观众的情感死穴,让当今生活压力很大的观众得到了非常好的情感宣泄。《集结号》说的是委屈,《唐山大地震》说的是纠结,《一九四二》说的是压抑,因此从一开始的欢笑到近几年的痛苦,都是冯小刚带给观众的观影感受。

一、《一九四二》的表现手段

从电影的创作来看,同样是灾难电影,拍天灾要比拍人祸具有很多优势,这可以从观众的接受心理分析,人类之间的同类相残总是带给观众反胃的感觉,所以观众会感觉到害怕,莫名的恐惧,而要是遇到天灾,老天不是我们人类自己,“杀”起人来就不会给观众那么大的心理冲击了。所以很多经典的恐怖电影多半都是描写人(或鬼)杀人、害人,而灾难片像是火山爆发、地震、旱灾、野兽杀人甚至天外来客成为经典恐怖片的电影非常少,从而可以看出人类最害怕的还是自己,因此在同样尺度的电影审查上,灾难片可以拍得更加直接、更加用力一些,而人害人的影片就会受到很多的限制。从画面的表现力就可以看出,在电影分级制度最成熟的美国,著名灾难电影《2012》一个巨大的浪打来,吞噬了整个城市,使成千上万的生命丧生,但该片还是被定性为PG-13,可以让13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观赏,而《黑鹰计划》里只是出现了一个断腿的士兵,就被轻易定性成为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的R级。如果从情理上分析,《2012》中海浪造成的伤害要比《黑鹰计划》大得多,但是观众看到的画面是《黑鹰计划》要惊恐得更多。灾难片通常在视听方面尺度不大,一般比较恐怖的影片在空间上给观众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因此给观众造成了《黑鹰计划》比《2012》更加惨烈的观影效果。
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艺术特色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一九四二》也是一部天灾造成的灾难片,他善用天灾这一“低投入高产出”的优势,成功得到了观众的共鸣。与他的上一部同题材的《唐山大地震》相比,《一九四二》更加牵动观众的心,这部影片表现的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痛苦一点点加在每个人的身上,人们的希望被一点点剥夺,每个人的生命被一点点抽干,到最后是彻底的绝望。地震虽然是来势汹汹,但那只是一瞬间,后面主要表现的还是人们在废墟中重建的希望,因此有些过于用力的煽情,难免落入电视剧的俗套。《一九四二》也有人祸,但基本上都是以天灾的表现手法表现,日军的空袭、砍头的时候屠夫和被屠者之间的疏离、国民党政府官员的腐败基本上都是借助程序的一把看不到的杀人的刀,没有表现得那么直接,在表现人吃人的时候通过的是美国记者的口,而照片展示的只是狗吃人的场面,冯小刚曾说:“我绝不会去拍人吃人”[3],这些都淡化了对观众心理承受力的冲击。
逃难者一路从河南走到陕西,剧中很多有名有姓的角色都死在了逃难的路上,很多都在剧中得到了重点的表现,但是都没有像《金陵十三钗》中那两名受虐而死的女子给人更大的冲击。如蝼蚁般的命运,在逃难的路上无声无息死亡,同行人的漠然,这些都是乱世中生命低贱的真实表达,虽然会让观众感到难过、伤心,但没有像《金陵十三钗》那般让人无法直视,这就是冯小刚在电影表现上的分寸感,让广大观众比较能容易接受他的影片。
《一九四二》的留白依然可以看出冯小刚的特点,命运悲惨到了极致,便会有荒诞的现象产生:“给我两块饼干,我跟你睡”,“我也要喝猫汤”,“大年三十卖闺女”,“吃得太饱蹲不下来”,没办法自己医治自己的医者,抱着孩子要吸死人奶,没有被划入“灾区”而被救济排除在外、哭笑不得的灾民,都有明显的冯氏标签。影片生动展示了当人们的生命遭受到严峻挑战,被逼上绝路,人性会扭曲到何种不能想象的程度。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还能制造一些黑色幽默的正是冯小刚擅长的,影片中因此有了一些让人泪中带笑的笑点。

二、《一九四二》的影片结构

这部电影可以看作是“在路上”的电影,河南的灾民因饥荒一路逃到了陕西。冯小刚和编剧刘震云为了全景式展示当时的中国面貌,采取了灾民、军队、政府、记者、宗教五条线索并行推进的叙事手法,让这五类人同时面对这一旱灾引发的饥荒,从而做出不同的反应。灾民的逃荒经历为观众展现“故事的理由是什么”,政府的消极应对为观众展现“为什么灾荒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美国记者白修德是“灾荒影响理由的发现者”,传教士是“灾荒理由的追问者”,军队是“灾荒理由的加剧者”,前两者是主线,后三者是剧情发展的辅线。电影对国民党的态度是比较中立的,比较客观展现了这个让人敬又让人怜、有心无力的形象。但是也不难看出,影片的主线和辅线联系不够紧密,有些模糊不清,传教士小安对上帝绝望的质疑让人觉得有些突兀,更像是做戏,并没有对剧中的人物起到心灵净化的作用,甚至让人觉得西安老太太在面前的一句“阿弥陀佛”更具有说服力。记者白修德在剧中起到了灾区与政府之间的连接作用,但是传教士的作用就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莫名其妙地来莫名其妙地消失。剧中日本军队对灾民的态度可以说是影片的点睛之笔,“他们是中国人,但首先是人”,这句话可以作为整部影片的“题眼”,因为影片的主题就是表现在饥饿的威胁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如果能够再深入一些,就更加完美了。多条线索同时进行,会展现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在表现宏大的历史题材电影中用得比较多,这种格局对历史题材来说是提升其水准的一个要求。片中两条线索的处理是非常精彩的,一条就是老地主的逃荒线索,另一条就是的日常琐事线索。在片中,两个人所处的阶层差异非常大,但是在命运中却有着不断的交集。老地主在躲灾的过程中,身边的亲人不是被卖掉就是死掉,一步步成为逃荒中的一员,也是从刚开始的民心所向慢慢变成了丧家之犬。这两条线索鲜明的对比暗示出人民与政府的命运息息相关,为抗日牺牲了广大的人民,而他最终也落得了被人民遗弃的下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曾如此描述过理想化的传媒品格:“一个有影响力的传媒,最重要的是需要一种仰天俯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冯小刚在《一九四二》中却反其道而行,他在影片中的立意不是去追求这种理想化,而更多的是暴露在灾荒来临的时候人们表现的丑恶。冯小刚曾经说过:“《一九四二》就像是一面镜子,镜子里面他的脸很丑,不好看,但是最起码它能让他‘知丑’,总比糊里糊涂地臭美好。”“我们饱受灾难,却不当个事、麻木,然后任其重演。”[4]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冯小刚对中国人民族劣根性的批判,面对扑面而来的饥荒,国人的猥琐、自私都被呈现了出来。多条线索的推进,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冯小刚所要在电影中对人性的表现。

三、《一九四二》精彩的群戏表演

《一九四二》演员的表演可说是非常精彩的,这和片中的演员多是科班出身,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不无关系。本片中的演员大部分都是和冯小刚有过多年合作的演技派演员,有些甚至都可以称之为“戏骨”,每个主演都是诠释内心戏的高手,表演都是一气呵成,让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
随着近代历史密档的揭开,公众逐渐对的形象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这也使陈道明对的演绎比较轻松。陈道明版的除了霸气之外更多了对时局的无奈和苍凉,使人物更加立体。张国立扮演的老地主,丰富的内心戏,形象刻画出了地主阶层电影《一九四二》艺术特色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对灾荒来临的无奈与回避,一开始的躲灾想与灾民划清界限,到最后与灾民一样落魄,这其中人物的性格变化都被张国立演绎得非常传神。与张国立演对手戏的张默,血性鲁莽的性格,传神演绎出了没有知识的农民,一心跟着东家的长工的形象,他在剧中的戏份也非常多,因此也成为全片最大的亮点。徐帆的表演相比较其他主演要弱一些,但是相较于她以前的形象要进步许多。相对于她在《唐山大地震》中的过度煽情,《一九四二》还是收敛了很多,更多的是内心戏的表演。
其他次要人物,可能是由于篇幅的限制,展现得并不是很清晰,但是演员在有限的出场时间里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远征的小农性格虽然不够全面,但是其中有很多喜感,让人印象深刻。李雪健演出来了为灾民奔忙的劳顿和一筹莫展。张涵予的固执和对上帝的坚信到最后的怀疑,很好展现出了一个稀里糊涂的传教士的形象。范伟的爱占小便宜,唯唯诺诺,苟且偷生,特别是在日军军队面前的表现,让人在欢笑的同时内心却隐隐作痛。王子文的清新、倔强、固执、叛逆,等等,都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冯小刚请到了布罗迪和蒂姆·罗宾斯两位国际巨星的出演,将记者和传教士的形象更加传神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虽然戏份很少,却对整部影片来说是锦上添花。

四、结 语

《一九四二》没有了大段落的抒情,没有了冯小刚以往北方人口中的市井,同时也没有了国内其他红中积极向上的主旋律风格,而是尽可能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处理这段历史,展现给银幕下的观众。冯小刚在保证了影片的商业性、娱乐性、可看性的同时,还原了历史,这无疑也是一种进步。
[参考文献]
[1]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90.
[2] [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理由[M].白春仁,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78.
[3] http://news.mtime.com/2012/11/27/1502152-

3.html.

[4] http://news.mtime.com/2012/11/27/1502152-

2.html.

[作者简介] 唐峰(1977— ),男,陕西扶风人,文学院硕士,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电影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