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心理学 >> 大学生心理 >试议初中体育“学困生”心理和教学对策

试议初中体育“学困生”心理和教学对策

收藏本文 2023-12-22 点赞:21610 浏览:9566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任何一位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发现每个班级都存在体育“学困生”,在当今不断重视体育中考的形势下,为了提高体育“学困生”的中考成绩,我相信许多体育老师都为他们伤透了脑筋。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卑-厌学-拒教”是体育“学困生”的三大特征。自卑是体育“学困生”的认识特征,厌学是“学困生”的情感特征,拒教是“学困生”的行为特征。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心理失衡,存在许多心理障碍,并产生了一些不良行为。关注他们的心理,采用适宜的教学策略,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1体育“学困生”的心理分析

1.1体育“学困生”的心理表现

1.1.1胆怯心理:在学习技术动作过程中,“学困生”往往瞻前顾后、优柔寡断、难为情、容易紧张、依赖性强。
1.1.2自卑心理:客观和主观的因素使“学困生”对学习体育感到自卑、为难、沮丧、萎靡不振,甚至破罐破摔,讨厌上体育课。
1.1.3嫉妒心理:在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学困生”的心胸相对比较狭窄、喜欢猜疑、贬低他人、排斥他人、与同学关系比较紧张,心理处于压抑状态。
1.1.4对立心理:“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困难,不愿让老师和同学知道,不向老师和同学求助,也不愿主动帮助别人,喜欢独自练习。
1.1.5无所谓心理:认为体育课上不上都行,不认真听讲,练习偷懒,纪律涣散,怕苦怕累怕脏,行动自由,我行我素。
总之,体育“学困生”的心理发展,一般都经历“自卑-厌学-拒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因素,使他们的体育学习总落在其他同学后面,教师对他们往往缺乏耐心和热情,同学又瞧不起他们,因而使他们感到自卑。第二阶段,由于受到师生的冷遇和歧视,产生对抗心理。第三阶段,由于长期对抗,形成了狂傲心理,甚至目中无人,欺负其他同学,和老师对着干。

1.2体育“学困生”的心理形成因素

1.2.1学生自身因素:一是智力因素。接受能力差,对动作要领不理解,对动作表象不清晰,对动作策略不明白,练习时糊里糊涂。二是体能因素。或体弱多病,或身体素质差,对体育学习缺乏信心,对运动产生厌烦心理。三是性格因素。性格内向,不善交往,比较孤僻、胆怯和害羞,不愿与大家一起锻炼。四是学习态度。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态度消极,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差,再努力也赶不上。
1.2.2家庭因素:一类是家庭过分溺爱,过分呵护及缺乏教育,导致他们或弱不禁风,或过于肥胖,或意志薄弱等。另一类是家庭生活有缺陷的,或家长文化水平过低的家庭。
1.2.3学校因素: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学校的领导还没有完全转变观念,对体育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也抱无所谓的态度。其次是某些教师教育策略不科学,对学生一味批评,训斥,态度粗暴,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产生了疏远、对抗心理。
2对体育“学困生”的教学策略
2.1提高“学困生”的体育认知水平,激发其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学困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大多较低,如有的认为身体强弱是先天决定的,与体育锻炼没有什么关系;有的把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对立起来,认为体育锻炼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等。因此教师要重视加强对学生体育知识的教学,努力提高“学困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同时想方设法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多运用激励性和期望性的语言与行为去感染“学困生”。如“我相信你一定能……”,“我喜欢你”,“你一定能掌握”,“你进步了”等等。同时教师要用生动的事例和科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不断强调体育中考的重要性,并且注意观察和初中体育“学困生”的心理与教学对策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把提高认识和培养兴趣结合起来。
2.2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引导: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师德修养,用自己崇高的思想,精深的业务,良好的行为来感化体育“学困生”。体育教师面对他们要充满信心并把这种信心迁移给他们,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体育学习与锻炼的认识水平,消除他们对体育的偏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养成锻炼的习惯,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自己在体育课中的价值。
2.3对“学困生”要真情对待,加倍关爱,激发其自尊、自强:体育教师只要对他们付以真情,加倍关爱,从情感上亲近他们,从生活上关怀他们,从心理上理解他们,就会使他们感到教师可敬、可亲、可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增强向师性,进而以正常的心态投入体育课的学习。
2.4针对“学困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其体育学习的兴趣:不同的“学困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支配着不同的行动表现。对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可适当降低练习难度和要求,使其在经常的挫折、失败中,尝到进步与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兴趣和信心;对于胆小的学生,可用风趣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的比喻,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对于体型特殊的学生,可选择一些符合他们身体条件的练习内容,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逐步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总之,帮助他们制定和实现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转变其自卑的自我认识,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2.5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体育“学困生”:对“学困生”不能歧视、冷漠和排斥,要教育全体学生正确对待和接纳“学困生”。在教学实践中,要大胆放手,多给他们参与的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不仅老师要表扬,而且要教育其他学生,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并给以鼓励。同时,教师还可有意识地安排优秀学生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帮助他们,使他们回归集体,从内心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2.6对体育“学困生”要做到“三个优先”

2.6.1在课堂教学中优先辅导:在课堂教学中,优秀学生当教师讲解示范后,就心领神会,能按要求独立进行练习,而对“学困生”来说,却还不知怎么去做。为此,教师必须对他们优先进行辅导。
2.6.2组织教学比赛优先考虑:在体育教学比赛中,体育优秀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参赛,而且机会也多。而“学困生”往往“自知不行”,就退到一边当观众,或者抱着“与我无关”的态度,做自己的事。为了转化他们,教师在组织教学比赛时,应优先安排他们参加各项活动,特别是集体竞赛项目更要给予照顾。促使他们刻苦锻炼,力争赶上,不拖集体的后腿。
2.6.3课外体育活动优先安排:让体育“学困生”多参加体育活动是促使其转化的必要条件。在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时,对他们在锻炼时间、锻炼内容、教师辅导等方面都要优先安排,为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锻炼条件,使他们经过努力,学有所进,练有所获,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