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电子政务 >分析构建和谐课堂,优化政治教学

分析构建和谐课堂,优化政治教学

收藏本文 2024-02-14 点赞:5567 浏览:1835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科学发展的最理想状态是“和谐”。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社会表征。新课标的改革点和发展目标,正是体现在追求和谐。和谐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营造的一种平等、融洽、、积极的教学氛围。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有些内容学习起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对课堂教学不加以精心设计,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很容易造成教与学枯燥乏味,甚至于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教学计划难以实施,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已成为我们政治教师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我在多年政治教学工作中,总结出如下几点体会:

一、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爱学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老师要想让学生爱你,喜欢你的课,必须走下讲台走近学生,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要享受到阳光雨露的温暖。在这过程中了解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爱些什么,这不仅是构建和谐课堂的良好素材,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课的点点滴滴,如细雨入土般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其次,应该带着微笑去上课,让微笑永驻课堂的40分钟,这会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爱上政治课,乐不思蜀。即使上课前教师心情沮丧,也不能将这种坏心情带到课堂上,而要将笑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不是矫揉造作,而是创设教学情境的需要。在微笑的教学中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

二、创新教法,激活课堂气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政治课能否受到学生的欢迎,关键在于教师的教法是否吸引学生,千篇一律的策略只会使学生生厌乏味,因此教师必须创新教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寻求一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驱动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教学新路子。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是根本。教师要善于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策略进行教学。比如讲授《我国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时,提出: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会产生什么理由?让学生讨论,学生有的从家庭方面,有的从国家方面,有的从社会方面,有的从经济方面,有的从工作方面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说明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带来的种种社会理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讨论同一个理由,既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养成动脑动手的习惯,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深思理由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创造广阔时空。

三、创设理由情境,增进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完成的,在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更多的是应该让学生自已读书、自已观察、分析、深思,从而使他们自已掌握知识,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明确自已在教学中的责任和使命,教师的任务应是“导”而不是“灌”,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的现在大厦,而是推动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可见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如何获取知识。因此教师不能搞“一言堂”,唱“独角戏”,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才能真正形成课堂之和谐。
创设理由情境,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创设理由情境是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常用策略,它能将学生引入到理由之中,通过“设疑”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部动机。初中的政治课教学内容有不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要想吸引学生情感的参与,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创设理由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如在讲授《加强自我保护》时,可以针对学生常遇到的一些伤害事故,结合现场模拟录像问了一系列的“怎么办”,创设理由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应对策略。又如在讲诚实信用的经济原则时,我带了两盒品牌不同但外观包装极为相似的“卫生丸”走进教室,让学生陷入理由情境,接着就列举了潮州“卫生丸”模仿兴宁制药厂生产的“人参卫生丸”的包装来欺骗消费者的案例,进而引出了诚实信用的经济原则。对此理由学生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总之,构建和谐的课堂,是学生和谐发展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它应该是开放、宽松、、和谐的,具有包容性、多样性,鼓励独创性。要构建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建立平等构建和谐课堂,优化政治教学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融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努力一定能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推动学生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兴宁市新陂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