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药学 >> 放射性药物学 >大黄醋外敷治疗阑尾周围脓肿120例临床体会

大黄醋外敷治疗阑尾周围脓肿120例临床体会

收藏本文 2024-01-29 点赞:17014 浏览:7230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目的:探讨大黄醋外敷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效果。方法:在禁食、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等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大黄醋外敷右下腹,大黄醋圆饼每1~2天更换一次,直至痊愈。结果:本组中113例在用药后右下腹疼痛逐渐缓解,发热者体温降至正常。总有效率为94.17%。结论:应用大黄醋外敷,可起到活血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利于促进脓肿的吸收、消散,缩短了病程,降低了需行手术的风险,减轻了患者的医药负担。
【关键词】 大黄醋; 圆饼; 外敷; 阑尾周围脓肿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

2.23.078

急性或慢性阑尾炎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后,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但治疗较困难,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各有利弊,且手术治疗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现在已经不再作为第一治疗措施,多在保守治愈后3个月左右择期手术切除阑尾,比急诊手术效果好。笔者所在医院于1993年2月-2011年6月用大黄醋外敷加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共计120例,取得了一些临床经验,现将临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63例,女57例。年龄 <5岁2例,<10岁5例,10~20岁14例,20~40岁25例,40~60岁43例,60~80岁24例,80~90岁6例,>90岁1例。急性阑尾炎形成阑尾周围脓肿68例,病程4~38 d。慢性阑尾炎形成阑尾周围脓肿52例,病程0.5~19年。
1.2 临床表现和诊断 本组病例均有右下腹痛,有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者54例,伴有发热者106例,无发热者14例。伴恶心呕吐者113例,伴腹泻6例(每日大便在3~6次不等,无水样便),伴黏液便22例。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总数升高者98例,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者114例。入院时均行彩超检查示:右下腹部探及肿块图像,轮廓模糊,内部回声实质不均,阑尾呈“腊肠”样肿大。行腹部CT者27例,CT报告为阑尾周围脓肿。
1.3 方法 在禁饮食、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等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大黄醋外敷右下腹。具体方法为大黄200~300 g,用温火烤干,研成粉末,加用适量食用米醋(不用白醋),调成糊状(注意不宜太稀),做成圆饼状,直径大小以略大于脓肿直径为准(通常8~12 cm),厚度0.5~1 cm为宜,敷在右下腹处。再于其上面敷一方便袋,以防止污染衣被。大黄醋圆饼每1~2天更换1次,直至痊愈。
2 结果
本组中113例在用药后右下腹疼痛逐渐缓解,发热者体温降至正常。疗程6~15 d天不等,平均8.3 d。有7例患者右下腹疼痛未缓解,且渐加重,保守治疗无效后行切开引流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

4.17%。

3 讨论
阑尾位于右髂窝部,外形呈蚯蚓状,长约5~10 cm,直径0.5~0.7 cm。阑尾起于盲肠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的会合点。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绝大多数阑尾属腹膜内器官,其位置多变,由于阑尾基底部与盲肠的关系恒定,因此阑尾的位置也随着盲肠的位置而变异,一般在右下腹部,但也可高到肝下方,低至盆腔内,甚而越过中线至左侧。阑尾的解剖位置可以其基底部为中心,犹如时针在360

摘自:本科论文www.udooo.com

°范围内的任何位置。阑尾尖端指向有六种类型:(1)回肠前位,相当于0~3点位,尖端指向左上。(2)盆位,相当于3~6点位,尖端指向盆腔。(3)盲肠后位,相当于9~12点位,尖端向上,位于腹膜后。此种阑尾炎易误诊,手术显露及切除有一定难度。(4)盲肠下位,相当于6~9点,尖端向右下。(5)盲肠外侧位,相当于9~10点,位于腹腔内,盲肠外侧。(6)回肠后位,相当于0~3点,但在回肠后方。
阑尾是一个细长的管状结构,近端开口于盲肠,位于回盲瓣下方2~3 cm处。阑尾的远端是盲端,管腔狭小,且阑尾壁富于神经装置(如肌神经丛等),阑尾根部并有类似括约肌的结构,受刺激时易于收缩使管腔更为狭窄,所以发生阻塞时远端的死腔很容易发生感染。有50%~80%的阑尾炎病例伴有阑尾腔阻塞,阑尾腔可因粪石、寄生虫等造成机械性阻塞,也可因各种刺激引起阑尾挛缩,致使阑尾壁的血液循环障碍造成黏膜损害,有利于细菌感染而引起阑尾炎。急性阑尾炎的组织学改变是被梗阻部黏膜充血、水肿,白细胞浸润等急性炎症的一般表现。阑尾有渗出、坏死、穿孔时,大网膜与附近小肠会趋向阑尾形成包围。如阑尾坏死、穿孔过程进展较慢,大网膜将阑尾包裹并形成粘连,形成炎性肿块或阑尾周围脓肿。脓肿并不总是一个腔的积脓,常是一个炎性团块的网膜和小肠,间有显微镜下散在的小脓肿,此类脓肿较易吸收 [3] 。
大黄(《本经》),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及根茎。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材称北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药用大黄药材称南大黄,主产于四川。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须根,刮去外皮切块干。生用或酒炒,酒蒸,炒炭用。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4]。
醋,苦酒(弘景曰),醋酒为用,无所不入,愈久愈良。米醋气味酸、苦、温、无毒,主治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理诸药清毒 [5]。
处方中大黄有导滞泻火、凉血逐瘀功效,米醋具有清热、消肿作用,两药配伍,能加强清热、解毒、消肿功效。在禁食、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等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大黄和醋制成圆饼外敷于右下腹阑尾区,可起到活血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利于促进脓肿的吸收、消散,缩短了病程,降低了需行手术的风险,减轻了患者的医药负担。
急性或慢性阑尾炎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后,手术治疗的难度加大,且手术后的并发症也较多,如肠粘连、肠瘘、形成慢性窦道等,患者术后恢复较慢,生活质量下降。故笔者认为,在急性或慢性阑尾炎尚未形成阑尾周围脓肿之前,尽早行手术治疗是第一选择;在形成阑尾周围脓肿之后,行保守治疗为宜,待日后再次急性发作时立即行手术治疗。如本文所述应用大黄醋外敷,可起到活血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利于促进脓肿的吸收、消散。本组病例有113例保守治疗有效,避免了行脓肿切开引流手术。
参考文献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90.
李玉林.病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5.
[3]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232.
[4] 雷载权.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8.
[5] 吕广振.中医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74.
(收稿日期:2012-03-12) (本文编辑:车艳)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