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法制教育 >简述创设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自主学习有效性

简述创设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自主学习有效性

收藏本文 2024-04-21 点赞:12106 浏览:4715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创设环境是前提,物化内容是动力,自主活动是关键。
关键词:数学;学习;自主活动
1003-2851(2013)-03-0203-0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创设环境是前提,物化内容是动力,自主活动是关键。

一、创设自由的教学环境

我们知道“行为发生于一切环境之中,行为又受环境的调节”。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和心理特点,人为地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最佳心理环境和行为环境:1.教师对学生要具备大海般宽广的胸怀和父母般的爱心;2.师生间要建立平等、双向交流与合作的关系;3.营造一个充满友爱和温情的班集体等等。在这种“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和氛围中,学生不仅能做到轻装上阵、毫无顾虑,彻底地放飞自己的思维,解放自己的行为,而且能积极地投入一种自主的学习状态,从而产生积极的体验,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发现、去创造。

二、数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

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此,我们必须摒弃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必须认真学好数学。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选择工具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结果学生中有的说六支铅笔长,有的说有八支钢笔长,也有的说七个半练习本长…… 这时,我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得的结果却各不相同?你又有什么想法?这样同学们就会深深地感悟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识,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创设写三套衣服(分别知道上衣和裤子的单价)需查重的生活情景,学生在求总价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解法,第一种解法:先算出一套衣服的,再算出三套衣服的总价。第二种解法:分别算出三件上衣和三条裤子的,再算出它们的总价。通过观察计算过程和结果,发现两种解法有必然的联系,由此构建“乘法分配律”。接着再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数学事实。这样,学生头脑中的“乘法分配律”就不再是抽象的数与符号构成的,而是以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建构和呈现的。例如:学习了“求平均数”这一知识后,便可让学生围绕“在唱歌等评比活动中,各个评委给同一参赛者打的分不一样,怎样确定其最后得分?”等实际问题思考并展开讨论;使学生通过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味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三、数学学习融于自主活动

学习心理学表明,“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学习者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的“做”而获

摘自:毕业论文目录www.udooo.com

得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因为这种能让学生大脑和双手真正动起来的学习,不仅能让每个学生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参与去学习数学,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而且在这种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增强了自信。
1.在实践中发现。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同样,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也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如:我在教学“求平均数”的方法时,先让每个学生想办法把三排分别为6个、5个和4个的棋子变成每排同样多,学生凭直觉很快就从第一排移一个棋子放到第三排使之变得相等,即他们在活动中发现了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接着,又让学生进行分一分的活动,即把三包颗数不等的糖平均分给3个同学(颗数较多,不易一下子看出每人分得几颗)。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有的学生直接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三包糖先合并再分,也有的学生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方法很繁,而重新改用把三包糖合起来再平均分的方法。像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感悟而获得的新知是最清晰、最深刻和最难忘的。
2.先猜想后验证。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往往需要通过观察、联想、顿悟进行猜想,但这种猜想的结论又不一定正确,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方可确定。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猜想可怎样求其表面积?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经验(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提出猜想:能否把圆柱展开转化为平面图形再来计算呢?接着让学生拿出自做的圆柱进行操作验证并交流,结果学生中出现了各种验证的方法:有展开成两个圆形和一个矩形的;有展开成两个圆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更有展开成两个圆形和一个任意撕成的不规则图形,再通过割补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矩形的。而不管哪种方法都可求出其表面积。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猜想验证获得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再次感悟到化立体图形为平面图形是求立体图形表面积的一种重要方法。
3.在交流中反思。著名作家肖伯纳认为:如果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两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人至少拥有两种思想。同样,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相同,在探究新知过程中各自的思维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差异正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小组讨论和交流正是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促进学生进行联想、思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往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做到把创设环境、物化内容、自主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一定能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