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服装 >有关于共性论影视文学共性和个性

有关于共性论影视文学共性和个性

收藏本文 2024-04-03 点赞:3663 浏览:866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当电影和电视产生以后,影视文学也随之而产生。人们时常讨论电影中某个人物形象有何特色,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是否恰当,电视剧中景物的描写是否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展现等,这些有关影视文学性和个性的讨论,使得人们在看电影或是电视剧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意思。

[关键词] 影视文学;人物形象;蒙太奇;景物描写;共性和个性

近年来,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可以说是“泛滥成灾”。当电影和电视剧开始充斥荧屏时,人们也逐渐开始关注起影视文学来。所谓影视文学,刘隆民先生将它解释为:是指用影视艺术的结构方式和文学艺术的传达媒介塑造间接艺术形象的文学体裁,包括电影文学和电视文学。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表现手法,那就是蒙太奇,它是电影和电视剧最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是影视文学中的共性,但是,不同的电影或电视剧也会使用其他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使之表现出不同的个性。那么在影视文学中又有哪些共性和个性呢?

一、影视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除了特定的电影和电视剧之外,恐怕没有人敢说人物不是电影和电视中最主要的。一般来说,若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的话,这一部电影或是电视剧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成功的。那么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中国影视文学史中有何共性和个性呢?

在一些关于早些年的电影电视尤其是抗战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那就是“地主”。在还是黑白片的时候,受《延座讲话》的影响,在当时很多片子中的地主形象都是这样的:他们剥削和压迫农民,并且与相抵抗,他们要么是恶霸、反动势力,要么就是吸血鬼、守财奴,总之,他们几乎都是处于与农民完全对立的立场上,而且最终都会被或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消灭。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地主都是一样,在不同的作品中也会有些不同性格的“地主”。

以梁斌的《红旗谱》中的地主阶级的代表冯氏父子为例,作为父亲的冯兰成,他是旧时地主阶级的典型代表,他一方面残忍地榨取农民的血汗,却又是个守财奴;另一方面,他看不起农民,贬低他们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却又肆无忌惮地享受着他们的生产成果。而作为儿子的冯贵堂,虽然同样也是地主,但是受过新式教育的他,在对待农民的态度上,他主张采取“怀柔”“仁道”,认为要先对农民施以小惠,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报。但是,无论是冯兰成,还是冯贵堂,作为当时影视作品中地主形象的代表,不管他们的个性有何区别,他们身上都有一些符

源于:查抄袭率本科论文www.udooo.com

合他们地主身份的共同点,那就是一切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当然,这种地主形象主要是受当时的时代环境所影响,在进入新时代之后,受观众口味的变化,地主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反派形象了,例如,在电视剧《亮剑》中,女主角田雨的父亲便是地主,但是,这位地主虽说不是进步势力,但至少已经突破了早前的反派形象,变成了一位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优柔寡断,也有着读书人的报国情怀,这样的人物形象就显得更加真实了一些,不再是一眼看过一点印象也不留了。

人物形象的塑造由于时代不同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不同同样也表现在对待“日本鬼子”这一形象上。例如,《地道战》《地雷战》等一系列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日本人都是嘴里喊着“巴嘎”、脑袋想着“花姑娘”、逢战必输的“傻瓜”形象;但是我们在《雪豹》《亮剑》中看到的日本军人却又是另一番形象,他们有的足智多谋,雄才伟略,有的武艺高强,以一敌百,这样的突破让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更能体会战争的真实与无情。

影视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为的就是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若都像早年的“地主”一样,表现着相同的性格,恐怕现在的影视文学早已没落。因此,同样一个人物,在表达时为了抓住观众的口味,我们需要推陈出新,表现出新的个性。因此,同样是地主,同样是“日本鬼子”,新旧两个时代却是不同。

二、影视文学中的表现手法

“影视话语霸权”这个感慨多少带着张抗抗的感彩,任何改编都可能存在损害原著精神的情况。作者可以拿出小说来对照,哪个地方已经发生了变化,但电视剧已经是另一个作品了。如果改编之后还和原来一样,那肯定不是成功的改编。改编的电视剧能让原作者满意的非常少,因为作家在创作时有一种使命感,至少存在文化冲动,而改编电视剧更多是一种商业行为。电视剧市场需求大,粗制滥造的相当多,电视剧很多赶不上原著。不过影视创作者所找的“观众喜欢”这一理由不成立,他们忘记了观众喜欢看的永远是有生活质感的东西。

“影视话语霸权”是不可避免的,很难改变。影视作品想涵盖更多的受众,会抹杀一些文学的个性,但并不意味着,它就降低了思想价值。为什么会引起争议,就是因为改编者会打上他个人的痕迹。当时与万方的《空镜子》同时播出的还有铁凝的《永远有多远》,小说反响是后者比前者要强一些,但电视剧播出后,前者比后者更受关注,这就证明影视改编大有可为。它也不完全是一种霸权,只是影视更受市场的控制,不可能无视观众的审美习惯,不可能孤注一掷。笔者认为影视改编文学作品,双赢的可能性在于利润。

影视文学,通俗地讲就是电影电视文学剧本,它是电影电视艺术的文学基础和组成部分,但本身又有相对独立的文学价值。影视文学中非常注重按照蒙太奇方式刻画动态的视觉形象的,这是所有的影视文学的一个共性。

所谓的蒙太奇方式,是指镜头和镜头之间分切和连接的方式。如上一个镜头提到某人,下一个镜头便出现这个人,尽管两个镜头的时空不同,但通过这种直接的连接,这两个镜头之间便产生了关系,并形成了唯影视艺术才有的独特时空,例如在电影《开国大典》中给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时便是采用的蒙太奇结构。

蒙太奇分为两类,一类是叙述性的,包括对话、交叉、物件等,这种蒙太奇比较注重叙述的连贯性;第二类是表现性的,包括对比、隐喻、诗意等,这种蒙太奇比较注重镜头之间的内涵,以增加艺术表现力。

当然,蒙太奇也不仅仅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结构形式,而且也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结构形式,也就是普多夫金所说的“段落蒙太奇”结构形式。它是两个段落之间的特殊处理,目的在于形成一种间歇感,经常会用到的方式是渐隐和渐显。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场景结束时,整个画面不是突然变换成下一个场景,而是由结束时的画面渐渐隐去,直至消失,然后才会出现下一个场景;同样我们经常会在一个段落结束时听到有关下一个场景的音乐,在上一个场景还没有完全结束时,这段音乐的声音会很小,而随着上一个场景的渐渐消失,这段音乐的声音会逐渐变大,慢慢引出下一个场景所要展现的内容。

作为影视艺术基础的蒙太奇,使得影视文学也成了使用蒙太奇方式进行思维的结果,虽然在影视文学中并没有镜头、渐显这些专业术语的直接出现,但是由于作品中的文字在对各种场景进行描述时,将这些都表示了出来,因此它们便成了影视创作的基础。

当然,除了蒙太奇,也会有一些其他的表现手法出现在影视作品中。例如在《儒林外史》描写严监生临死之时的场景便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弥留之际的严监生,因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芯,嫌耗费了灯油而伸出两根手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明白他的用意,挑掉一根灯芯之后,他才安心死去。这样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守财奴的本质特征,自然而然地深化了主题思想。另外,在邓刚的《迷人的海》中使用了象征的手法,通过“海”和“人”的象征实体来表现对一种人格的追求。除此之外,在影视文学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那就是——诗化。在影视文学中诗化的手段大致可以分为:比喻、夸张、对比、省略和反复。例如,在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中为了强调周星驰的骂功很厉害,周星驰将弯曲的铁管都给“骂”直了的一段镜头中便采用了夸张的手法。

当然,无论是哪一种手法,作为导演和编导,需要敏锐地感受自己描写的对象,要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使他们成为鲜明新颖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独特的个性。

三、影视文学中景、物的描写

近年来,由于剧情结构紧凑,扣人心弦,人物性格非常鲜明,许多港剧开始充斥荧屏,然而随着欣赏水平的提升,在最初的热情消退之后,我们便发现,在港剧尤其是古装片中有许多不符合当时朝代的场景、语言、道具的出现。当然,这种情况在国内却很少出现,因为横店的存在,国内的影视作品省却了许多工夫,这些景、物无一不是那个朝代的再现。

“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是哪一种文学形式,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喜欢用人物身边的景、物间接表现出来。在中外很多影视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很出色的景物描写,例如在《红楼梦》中,有大量的关于景、物的描写,而这些描写的作用在作品中便是用来展现贾府以及贾府中各种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如秦可卿房中安乐公主的画像、馆的湘妃竹、薛宝钗的冷香丸等;在彩色故事片《苔丝》中也有许多很美的场景的特写镜头。

当然,有些影视文学作品中,由于导演和编剧等人风格不同,在进行景、物描写时也会显示出不同的个性。例如陈凯歌的作品中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审美理想,冯小刚的贺岁剧风格,张艺谋的人海战术和超级淳朴的强烈反差风格,这些独特的风格,使得他们的作品无一不是经典,令人印象深刻。

总之,在影视文学作品中,由于政治气候和时代氛围的不同,编导的不同,总会显示出一些共性和个性。例如受《延座讲话》的影响当时地主形象的固定模式,在影视作品中总是喜欢使用的蒙太奇手法,也有些导演有自身特色的风格。在本文中由于篇幅的限制,只是做了简单的介绍,并不全面,但是足以证明在影视文学中还是存在着共性与个性的。

[参考文献]

盛永宏.视角的定位 角色的认同——部分影视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背后的男性中心思想[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5(03).

彭熙,向怀林,侯平.电影和文学在交叉与分离中的互动[J].中州学刊,2004(04).

[3] 赵实.跨世纪中国影视创新的思考——《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序[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

[4] 彭吉象.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影视艺术[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

源于:普通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2001.

[作者简介] 王昳(1963— ),女,河南温县人,文学硕士,合肥工业大学人文与素质教育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文艺美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