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服装 >阐述青年艺术家艺术形态

阐述青年艺术家艺术形态

收藏本文 2024-01-28 点赞:5267 浏览:1903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中国当下的艺术品市场异常火爆,艺术拍卖品屡创天价,而且成交记录还在不断刷新。但我们在为中国艺术品市场鼓掌欢呼的时候,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繁荣背后的隐患,大部分年轻的艺术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说被这“畸形”的艺术市场边缘化了。
关键词:青年艺术;艺术;艺术市场
1005-5312(2013)32-0033-02
中国青年艺术家目前存活状态主要分为两类:主流和非主流。主流青年艺术家活跃于当下的艺术圈及艺术市场,他们善于经营自己与艺术界各类重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经常出现于各种艺术活动现场,存活状态早已达到优越。一般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室,有比较稳定的创作时间,但只是一小部分。非主流青年艺术家与艺术圈的关系比较松散,为了支持艺术创作,大多数从事社会其他行业的工作。我曾经在和导师畅谈时就聊到这个话题,处于各种无奈和条件的不允许,不能很好的投入到艺术创作中,我们不缺乏创作的热情,可就是“玩不起艺术”,成为自身的一个遗憾。
当今社会谁来给青年艺术家“写单”呢?这个理由很多年轻人都在困惑。虽然现在的艺术市场都逐渐把重心转移到年轻人身上,可真正用心在做的有几家呢?成功的艺术人又有几个。中国有几种人在写艺术:一种是中国政府自己花钱,国家花钱写艺术其实与艺术无关,写的都是能给祖国唱赞歌的,大师大佬大碗院长馆长会长这一类的成功人士。另一种是资本家,做生意的有钱人也在玩艺术,他们写艺术的理由很简单,增值和行贿,为了能够让钱生钱。还有一种是老百姓在写艺术,这一类的人群看待艺术品只是当做装饰品,行画,商品等,不过是装有品位,往往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以低廉的被这一类人群写走甚至画了一大批没人写的现象。如果想卖艺术,那你可以发牢骚了,这需要炒作和计谋,观众实在太难找到一个,找来的都是三心二意走马观花的。
当代艺术作品的主流是什么?大大小小的展览中所展出的作品普遍都在发泄自己身处恶劣环境下的心情,作品都让人毛骨悚然,一定要画这些才能告知人们现在的存活环境如何恶劣,这就是当代艺术弃美求真的趋势。当然,在到处都是虚检测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追求“真”是值得赞美和尊敬的。社会推动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作品的创新,可是这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吗?很多人都在为创新而走弯路,作品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可是愿意“写单”的人又有几个?
符号化是目前社会一个很大的主流,很多年轻艺术家也在找寻自己的符号。2011年我到北京个大艺术区考察艺术家工作室对符号理由也做了提问,当时一个画家解答说“我认为现在的年轻还不具备创建自己的符号,这样会过早的抹杀对创作的灵感天赋,符号的形成需要漫长的过程,还是应该以多点不同的东西去磨合和推敲,一步步形成一种较为成熟的思想。”初级藏家往往就以符号化去认定画家成熟度和作品真伪的,成熟的艺术家总是先通过深入考察画家的艺术探索经历,从而判断其艺术成就和在美术界的基本定位,然后对作品进行考量,细致分析一件作品在画家艺术生涯中的重要性和作品本身的学术水准,最后判断其价值。但是,当前的许多藏家往往缺乏对画家的基本认识,对绘画作品本身的高低优劣也不具备较高的鉴别力,因而只能紧紧更具画面的符号特征对画家的成熟度和作品的真伪做出非常初级的认定。符号化成了家识别作品的唯一标识。为了维护市场的利益,一些画家便不敢随意更改既成的绘画符号,甚至不惜利用“流水线”的作画方式去满足市场的需求。画家在坚守绘画符号的忙碌中,一步步丧失了艺术的创造力。
对呈现在青年艺术家作品中的某些重要倾向的表述,如平面化、图像化、卡通化等。图像化理由,批评家鲁虹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图像修辞学转向》一文中已经进行了阐释。现在的视觉环境已然是一个图像或影像的世界,在新的视觉环境下,艺术家挪用、拼贴、改装公共图像是非常重要和普遍的趋向。在青年艺术家的画作当中,最为明显的特征是绘画语言的进一步消解和视觉形态的图像化。他们的作品更多地根源于自身获得的网络、动漫、影视等媒介资源以及城市斑斓缤纷的图像符号,映射出这个时代的平面化、喧嚣鲜活的图像表征,并以此承载他们对自身存活空间及社会的个性化感受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形态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面对奔涌而来的青年们制造的视觉图像,有的批评家,如鲁虹,在《编织美丽:关于“同感——当代新锐艺术家展”》中,为这种新兴的艺术创作模式和“逾越了抽象与具象、表现与再现、现实与超现实的边界”的自由表达而感到欣慰;他将年长一辈与年轻艺术家的分歧归结为出生背景、生活方式、知识结构与价值理想的不同,而年轻艺术家正是以自己的方式超越了上一辈艺术家。实际上,许多着力于推动青年当代艺术的批评家和策展人也持与之相似的观点。
有的批评家却并不抱肯定的态度。比如批评家王林在《西南艺术的危机——从“西南出发”当代艺术展的批评意图》一文中对过分追捧平面化、图像化、卡通化的艺术潮流表示出了深深的忧虑,他坚信:艺术的深度要求依然必要;学术性画廊、批评家和博物馆会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具有精神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这种吁求是针对当下艺术界愈演愈烈的产业化、市场化的浅层次图像符号生产现象而发的。
为什么用虚拟的方式?众多的对青年当代艺术取向的分析都指出其与青年们的成长环境和知识结构有关,他们的作品就是其感官与心理世界的投射,他们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现了对个体存活及社会的态度。在这些青年艺术家们的作品中,他们与社会的关系既敏锐又游离,情绪的波动与社会的信息符号得到鲜明反映,但其中的关联常常又是以一种虚拟的、魔幻的、戏谑的、并非一目了然的方式来传达。
就现在的大部分青年而言,他们所面对的是宠爱与压力并存的境遇,他们可以无限制地接受长辈的庇护但又无法彻底摆脱时代给予的无形的负重。社会的复杂多变,迅疾转变的道德行为方式以及物质技术的更新投射到他们的心理成长与世界观塑造的过程中,使他们对周遭环境和人情世故有着敏感的触觉。
近年来在一些研讨会和展览活动中不断地有人将广州与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当代艺术比较,深思广州现在这种相对散漫的当代艺术状态对于其集体形象提升的阻碍。一些艺术家也在谋划重新成立团体,或以什么标签和口号来加强对本区域当代艺术的推广力度。很多地方都在竞相模仿和学习一些地区当代艺术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打造各自的商标,并集结起众多的视觉文化群体和社区。这样的发展格局和抉择同样也横亘在青年当代艺术家面前。
罗中立表示这一代年轻人在从艺路上诱惑太多,大家追求成功无可非议,但是首先要有自己坚持的艺术目标和艺术报复。不要因为有市场就去迎合市场,市场可以埋没一批非常有才气的人,也可以扶持一批优秀的年轻人。他还指出:“学校和社会的任务是要给年轻人一个标准,一个方向:好的市场未必是好的艺术,只有好的艺术最终才有好的市场。”社会在进步,不可能让现在的年轻人像过去一样生活,但是要明白,执着的追求艺术才是真正的出路,投机取巧,急功近利都是不可取的。艺术之路没有捷径,唯有执着追求才会成功。
如果想成为未来的优秀艺术家,当下的青年艺术家需要高度关注社会,建立自我价值及判断力。那些目的在于发掘和培养年轻艺术家的活动,不单是仅限于简单的举办展览或比赛。更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艺术家群体和其目前状况,举办相应的延续性配套活动,适应多数的青年艺术家,否则再多的艺术推广活动都只是少数人的游戏,很难真正与更广泛的领域,更多的人群发生关系。
现在,青年艺术家无疑是热门话题,批评家和策展人穷尽了各种词汇来描述和呈现他们,市场也将眼光投射到了他们身上,“学术”与商业相伴,取得各种眩目的业绩。可以想见,这种状况还会持续下去。当然,这其中不乏对青年及其艺术的深刻洞见,然而对这些已趋明朗的特征和理由反复探究又能如何?摆在面前的景况依然如旧,有些难以想象,青年艺术家如何开辟新局,谁来给他们“写单”,关于这方面的理由还需要通过社会各界的力量才能真正解决。
参考文献:
[1]王长恩.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剖析——以江苏高校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