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服装 >谈谈《记念刘和珍君》曲笔艺术

谈谈《记念刘和珍君》曲笔艺术

收藏本文 2024-03-06 点赞:8565 浏览:3342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曲笔又叫“绕笔”,就是作者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藏于文字背后,让读者通过思索来了解作者的本意。《记念刘和珍君》亦有多处曲笔,值得玩味。

一、不说之说

文章一再说要写一点东西,同时又一再强调无话可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面对武人的凶残,文人的无耻;面对国人的健忘,青年的勇毅;面对烈士们的徒手,敌人的,作者要说的话很多,怎么会无话可说呢?其实,这无话可说的背后是作者无言的悲痛和愤怒。面对恶劣的存活环境,作者有许多思想要表达,但他心潮起伏,思绪纷乱,一时难以作冷静的理性思索,于是只好如此成文。欲吐还吞,《记念刘和珍君》的曲笔艺术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欲吞不得,吞而复吐,这是痛苦情状的深情叙说。透过曲笔,我们看到的是一颗在各种外力作用下已然破碎的心!

二、不写之写

文章在详细地说明烈士牺牲的时间、地点和惨状之后,按常情应有大段的议论抒情,然而,文章只用了四个字“原来如此!”就戛然而止了。“原来如此”——到底是怎样的呢,文章没有继续写下去,但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其中蕴涵的内容,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的:“我”是如此震惊、愤怒、悲哀;青年们是如此果敢、坚毅、壮烈;敌人是如此卑劣、凶残、。“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这就是“不写”的妙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作者没有明言,但留给读者的深思未必比明言的少。

三、不怒之怒

读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有一种特别震撼的感觉:“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这语言如巨斧劈向敌人的头颅,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同样是控诉反动派杀人,《记念刘和珍君》风格则完全不同:“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这些句子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客观,深沉,平和,没有狗血喷头,不见怒目金刚,可谁又能说这里的愤怒和悲痛比《最后一次演讲》平淡呢?这是比声色俱厉的愤怒更为激昂的愤怒。

四、不赞之赞

正像将强烈的愤怒寄托于客观的叙事和平和的议论中一样,文章对刘和珍的赞美,也不是借助的溢美言辞,而是通过对人物的简笔勾勒完成的。如课文中用“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和“黯然至于泣下”来写其行为表现;用“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来表现其对理想的追求;在“三一八”惨案中,写她“欣然前往”。但这些简笔勾勒给读者留下揣摩回味的余地,其艺术效果未必不如浓墨重彩的工笔描绘,未必不如充满赞语的华文,只是读者需要学会鉴赏罢了。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