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服装 >对于在“地方性知识”探寻中追求辅导员工作艺术

对于在“地方性知识”探寻中追求辅导员工作艺术

收藏本文 2024-03-19 点赞:14813 浏览:5995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辅导员是一支在高校基层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体现着中国的政治优势,与建设学习型、怎么写作型、创新型政党的目标相适应。辅导员队伍需要通过学习,实现工作的科学化、艺术化创新,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怎么写作。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关键是要实现生活化转向。与生活世界紧密相连的“地方性知识”,对于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的关键理由有特殊的指导性作用,值得关注和借鉴。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辅导员工作 创新艺术
引言
雨果说过,科学是我们,艺术是我。科学成就群体的技术进步,艺术促成自我建构。艺术性与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创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在“地方性知识”的探寻中追求辅导员工作的艺术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性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深思的理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一支学习型、怎么写作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不仅是更自觉、全面、深刻地把握执政党建设的规律的表现,是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高校辅导员作为一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其工作的开展直接体现着党在高校基层开展工作的成效。在学习中获得创新的策略和动力,在创新中更好地为学生怎么写作,为群众怎么写作,夯实党在高校基层的群众工作基础,是辅导员工作的价值所在。

一、当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总体性理由

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已经展现巨大的作用和重要的地位,是我党特有的政治优势。但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行进,当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已经与社会的要求有了一定的距离。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理由大致看来有以下几点: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多“灌输”而少“内化”

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现写作技巧性与公民社会的产物。这种旨在启迪公体性,按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公民价值构建和道德生成的规范化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西方近代社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更是得到具体的阐发。长期囿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前苏联的理论与实践,缺少一个“内化”的过程,趣味性、可接受性极差,使得本应该充分体现“主体间性”的教育过程变得十分生硬和被动,学生从教育的另一个主体成为灌输过程的客体。

(二)当代高校辅导员工作仍然延续了强“宏大叙事”而弱“生活世界”的工作特点

辅导员工作是政党工作在基层的具体体现,其所从事的工作以其作为政党意志和政府行为的统合体现,“政治化”的倾向本不可避开。然而,在实际中照搬政策文件精神,追求通则,轻视个案,不顾多变而复杂的现实,搞“一刀切”,习惯以充满匠气的“理论”进行空洞的说教,整齐划一的教育策略和工作方式与现实生活微观世界的“源头活水”渐行渐远。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重“庙堂之高”而轻“江湖之远”

辅导员所从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其自身的理论支撑,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这使得辅导员工作难免要引证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明自己的学科性、科学性及价值性。话语之间充满意识形态,缺乏开放的精神和宽广的胸怀,乐于居“庙堂之高”而疏于了解“江湖之远”,无视自己与多种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复杂联系,把自己封闭起来,从而易于错失科学化发展的机会。

二、“地方性知识”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

(一)作为新的知识观和策略论的“地方性知识”

“地方性知识”的概念来自于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地方性知识要求我们不能以简单化的眼光看待作为结果的知识,更应该关注的是其建构过程。在特定的文化现实中,理解、建构并最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这样生产出来的知识才是自主的、独特的,才是有深刻作用的知识,也才具有原创性和针对性,也才能真正展现其真实与生动的意蕴,并真正对实践产生积极的作用。“地方性知识”是一种全新的知识观,也是具有实际作用的策略论。首先,知识是各具特色的,各种知识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各地、各民族的知识都应该具有平等的地位。其次,知识是具有多种形态的,应该于生活世界中发掘它们。再次,知识本身承载有文化的意蕴,通过对文化的阐释,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地方性知识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作用

各种形态的“地方性知识”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之自我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所谓自我意识的形成,就是通过文化发现自我的过程。辅导员工作的对象不是抽象的、个体的自我,而是在一定的地域文化熏陶下耳濡目染的、受到特定地域文化载体影响下的自我。而地方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它就是与“普遍性”相对的“特殊性”,就是与“共性”相对的“个性”。同时,“地方性”在地理疆域的范畴上是一个同“全国性”对立统一的概念。再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地方性”又意味着与“外生性”相对的“内生性”、“内在性”。
辅导员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被看做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使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辅导员工作仅仅局限于使用空洞说教,灌输政党意志、执行国家决策,远离生活,拒斥社会,那它就一定不利于人的成长。在对高校学生工作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普遍主义思维方式与策略的“拥趸”常常迫不及待地寻找普适性的教育规律。对于“普遍主义”的消解则有赖于“地方性知识”完成。尊重差异性,是现代教育机制的要求,也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焕发活力的外在社会源泉。

三、在“地方性知识”的探寻中追求辅导员工作之艺术性的三个“关键词”

(一)“理解”

在“地方性知识”的理由上,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学者们热衷于探讨“理解”与“解释(或阐释)”之间的区别。就本文所论述的学生工作而言,我更愿意绕过这场讨论,将“理解”作为“解释”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即开始认识每个学生和对待学生的每一个事件之前就具备理解、包容的心,以不带成见的开放、平等的态度与之交流。格尔兹认为,文化的特点是符号性和解释性的,文化的功能在于提供世界秩序和作用并指导人类行为。为此,他举了个哲学家赖尔曾经研究过的“眨眼睛”的例子。同样是“眨眼睛”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其有可能是一个无意识的生理性反应,有可能是对他人的模仿搞怪,有可能是在传递一种特殊的信息。格尔茨对这个例子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检测如有人是在排练节目时眨眼睛、有人是因为走路不小心被小虫子碰了一下也需要眨眼睛的话,事情就更复杂了。所以,应当站在“他者”的立场上研究和解释一些表象的作用和价值。这个举例也在提示着辅导员,在面对学生的一些特殊事件时,不能急于下定论,更不能急于打板子,而是要秉持一种包容、开放的心调查事实,然后再作定论。笔者有一个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来请一次检测,请检测的理由也是多种多样。身为辅导员,这不能不引起注意。在进行多方的调查之后,得知该生来自于一个具有深厚文化气息和经商氛围的地区,该生自小就展现出较为突出的绘画天分,是网络上人气高企的漫画家。她已与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了“×方工作室”,开展以漫画为主题的创业活动,她多次请检测是为了在“地方性知识”的探寻中追求辅导员工作的艺术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完成与出版社的合约。后来经与任课老师沟通,准许了她的请检测要求,并多次约谈她,希望她发挥特长,在同学们中带动“正能量”。该同学带领其团队在创业大赛中成为学校的创业典型,此外,他们还画明信片义卖为流浪汉捐棉衣,被多家媒体报道。此次雅安地震,该同学又在深圳签名售书,打算将签售所得全部捐助地震中的受灾同胞。同样是请检测,请检测的表象是一样的,但是其内在的理由是多种多样的,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再去定夺,才能避开一棍子打了一船人这样的草率行为,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怎么写作,推动他们的成长成才。

(二)“参与”

要真正地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就要求辅导员以做“田野工作(fieldwork)”的方式策略来做学生工作,将学生工作当做自己的“田野”。通过“参与观察”,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光来与学生交往,当学生们的“自己人”。
我党的群众工作路线讲“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具体到辅导员工作就是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从群众中来,这个容易理解,到群众中去,到深入学生中,却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的事情。如何与学生打成一片,想他们之所想,成为学生的“内部人”、“自己人”,格尔茨又讲述了一个对于辅导员工作有深刻启发的事例:
1958年的4月,格尔茨及其妻子到达一个巴厘人的村庄。初来乍到,与当地人间的冷漠一直持续着,直到有一天,格尔茨与其妻子在观看斗鸡时,和村民们一起遭遇并一同躲避的突然袭击之后,“第二天早上,对我们来说,这个村庄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我们不仅不再被视而不见,甚至突然间成了所有人注意的中心,成了热情、兴趣特备是快乐大量倾注的对象。村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我们也像其他人一样逃跑”,“那是我们与该社区的关系的一个转折点,我们确实已经‘身在其中了’(in)”。[1]
这对于我们的启发就在于,辅导员要细致地观察生活,参与到工作的对象中,巧妙地捕捉到一些机会,与学生共同面对一种处境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难题。尽管,格尔茨曾谦虚地说,这“也许并非一个能够推广的窍门,用以达到在人类学田野作业中被神秘化了的必要的亲密关系,但是对我来说它确实起了很好的作用。它带来一个突然的而且不常有的被一个社会的完全接纳”。[2]实际上,这在昭示着,如何寻找一个直接理解工作对象“心智”的内在视角。

(三)“深度”

所谓“深度”的理由,是与如何达到深度的理由密切相关的。[3]“地方性知识”的知识观与策略论在实际工作中直接要求践行一种策略,即“深描(thickdescription)”。从而对细微事物的“微观”进行考察,对文化事象始终能保持高度的敏锐性。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进行“微观”研究,不因其微小而在重要性上有丝毫的放松,正是充分尊重文化系统复杂性,把细节放入文化系统的作用结构进行完整把握的科学策略。细节决定成败,“深度”的理由对于辅导员工作乃至整个高校思政工作体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就辅导员工作而言,要在工作日志中达到“深描”,就必须先获取尽可能详尽的细节,达到一定的“深度”。这些都有赖于“深度访谈”的工作策略。按照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说法,人是悬挂在由自己编织的作用之网中的动物。我们就是用深度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他们的作用的世界。诚然,通过学生入学时的档案材料,我们可以掌握比较详细的背景信息,但是对于个体的了解不止于细节性的描述。只有面对面开展对于学生“个人生活史”的访谈,才能发现“地方性知识”,从而达到深度访谈之“深度”。在深度访谈中,首先,要清楚区分自己的世界不同于我们要了解的学生的世界,防止以自己的对于世界和事件的作用性观点取代作为谈话对方的学生的观点,即避开“以己度人”;其次,要在谈话前做足准备,与学生共建一个“地方性文化”的日常生活对话情景,并围绕对方的“个人生活史”进行,使谈话具有持续下去的可能性;最后,撰写详尽的工作记录,将从访谈中获得的学生的资料与其个人生活史和文化结合起来,完成“作用的归置、因果关联、类型化”[4],从而达到真正作用上的“理解”。
结语
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有显在的创新也有隐性的创新,有硬件的创新也有软件的创新,有刚性的创新也有柔性的创新。在创新中关注文化的因素,开展基于文化特质的创新,对于工作对象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是隐性的创新、柔性的创新和不可复制的创新,更具有艺术性。辅导员既要做教育工作者、政治工作者,还要学做一个对文化、对人有研究的学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非常重视对于人的类本质进行研究和探讨,这是一脉相承的。当代社会科学对于社会和政治的研究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日常生活”,这种“生活化”的转向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有很大的启发。过去,正是因为生活世界中所包含的“地方性知识”的缺位,使得我们当代高校学生工作显得苍白,还必须进一步提高实效性。从“地方性知识”的探寻中追求辅导员工作的艺术,不仅是工作策略上的科学化创新,更是工作思路和工作理念上的科学化创新。
参考文献:
[1][2][美]克利福德·格尔茨.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5:424-429.
[3][4]杨善华,孙飞宇.作为作用探究的深度访谈[J].社会学研究,2005(5):53-68.
本文为2011年度广东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资助课题“人事制度改革背景下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道路研究”(批准号:2011ZZ008)的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