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心理学 >> 犯罪心理学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收藏本文 2024-03-13 点赞:26137 浏览:11892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于受自身、家庭及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致心理负担过加重、学习效率低下,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结果产生了不健康的心理意识。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项附加的教育,而是一个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笔者在多年来的数学教学中,总结了一些策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做到了把心理健康知识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更好地维护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 。下面就个人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也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因此我们理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能够满意地解决。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我要学习数学,我要学好数学。要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学科的学习,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新知的陌生感和畏惧感。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创设诱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景,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上来,引导他们对数学理由积极深思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在课堂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有趣的游戏,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注重过程体验,正确引导,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条件。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理由、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求解立体图形的侧面面积时,我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圆柱,圆柱,园等等,上课时我让他们拆开这些图形,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从而抽象理由具体化,便于学生领悟和理解。通过动手操作可激发学生的求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营造和谐氛围,勇于探索,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良好心境

、和谐的教学气氛,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所以,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显得至关重要。适当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造为探究型试题。如可以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也可以改造给出多个条件,需要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的题目;还可以改造成要求运用多种解法或得出多个结论的题目,以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通过这样的改造,常规性题目便具备了深思探究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好学、求知、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这既是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目的,又是其客观条件。

四、进行分层教学,合理评价,推动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推动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更新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将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就会产生心理认知障碍,苦恼,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及时恰当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难。因此,在数学课堂中, 要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多采用正面激励的策略。例如:在作业批改中,当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优”,或得到简短的批注“策略好”、“计算巧妙”等,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在评价时,教师更多的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他做出努力,有一点出众的表现,就能获得教师的赞赏和表现机会,即使水平在一般以下,仍然加以肯定。。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总之,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内容,虽然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是无迹可循。只要我们认真钻研,用心去做,我们一样能从公式、定理、性质、规律、概念、例题等这些抽象的、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中“挖掘”出我们所需要的心理渗透的材料来。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