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广播电视理论 >地方媒体,如何让大新闻“落地”?

地方媒体,如何让大新闻“落地”?

收藏本文 2024-03-05 点赞:4762 浏览:1383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面对国内外重大新闻,财力、人员、技术条件均有限的地方媒体如何有所作为呢?《牡丹晚报》的体会是,只要具有全国、全球视野,巧妙运用本土视角,扬长避短,运筹得当,地方媒体在重大新闻报道上同样可以有所作为。
作为媒体从业人员,最大的关注点、兴奋点莫过于遇到影响全国乃至全球的重大新闻。对于一些地方媒体而言,由于受财力、人力和技术条件等诸多方面限制,不能第一时间选派记者赶赴现场,抓“大新闻”显得力不从心,处于被动局面。
然而,重大事件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焦点、热点、兴奋点,是各媒体的必争之地,地方媒体自然不应缺位。那么,对于发生在国内,甚至是国外的“大新闻”,地方媒体该如何让它们“落地”,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做到“有自己的身影、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观点”呢?
地方媒体,全球视野
有地市级的媒体,没有地市级的受众。当今时代,受众眼界日益开阔,对新闻的选择面明显拓宽。作为地方媒体,面对受众的高层次需求,就不能只停留在对地方新闻和一般化信息的提供上,而是应不断强化自身的全局意识与信息整合能力,具备省级标杆、国家胸怀、世界眼光,才能不断拓展更大更深的报道空间。
1.高点定位,视野开阔。版面设置上,《牡丹晚报》不求大而全,但要求每个版面都有读者真正关注的热点稿件,每篇稿件都力求做精做深。虽然是地方报纸,但也要做到“放眼全局做新闻”,在做大做强本地新闻的同时做好时事报道。目前,《牡丹晚报》设立了“览九州”“观天下”等版面,每天保证5-8个版的规模,一有热点事件发生,力求做深做透,让读者看着解渴、过瘾。
2.健全机制,快速反应。重大新闻往往具有突发_生、不可预见性。媒体人却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具有热点新闻甚至重大新闻的预判能力。对一家媒体来说,更关键的是建立一套快速反应的采编机制,设立联动高效的制作流程。
近年来,《牡丹晚报》不仅建立了新闻监制约度,在流程设置上也增强了灵活性,每天的记者部早会、采编选题对接会、编前会、夜班稿件统筹会雷打不动,确保一旦有重大新闻发生,能够及时调整版面,实现采编各个环节的良性联动。
如芦山地震发生后,《牡丹晚报》就打破“先本地新闻、后时事新闻”的版面设置模式,及时将“芦山地震特别报道”版调整到最重要位置,统一设计版式,每天连续以3-5个版的规模推出。同时,在上级部门要求不能再派记者赶赴灾区采访的情况下,及时调度记者寻找芦山地震与菏泽的结合点,开辟了“此刻,我们都是雅安人”“连线芦山灾区”“情系芦山,菏泽在行动”等栏目,对身在菏泽的雅安人的情况、菏泽志愿者赶赴灾区实施救援情况及菏泽各界情系芦山,奉献爱心的情况做了及时报道。
正是有了重大新闻的快速反应机制,让整个报道做到了更加快速、深入、贴近,从稿件采写、版面设置,到内容处理,不断出新出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许。
外埠新闻,本土视角
从心理学角度看,受众对新闻的关注,更多是希望从新闻中看到“自己”,也就是更关注“与自己有关”的元素。
地方媒体在地方媒体,如何让大新闻“落地”?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时事新闻上存在天然的局限性,大多缺少来自第一线的独家报道,不能真正满地读者的贴近性需求。《牡丹晚报》在对外埠新闻的报道和处理上,努力将宏观视野与本土视角结合,对外埠新闻实施“地方性切入”,充分体现本土化特色,力求与本地读者的兴奋点共振。
1.宏观报道,民生化解读。作为地方媒体,在对新闻贴近性的理解上,不能仅仅停留在只报道本地新闻,“外埠”新闻的处理上也应体现贴近。这就要求运用本土视角,敏锐发现与本地的联系。如对市民关注的每项民生政策的出台、油价调整、医改等等,《牡丹晚报》都要求从贴近本地百姓的民生角度做新闻,并尽量利用图表、漫画等形式呈现,做到形象、生动、直观,让读者喜欢看、看得懂。
2.外埠新闻,本土化结合。“2012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近日出炉,菏泽定陶灵圣湖汉墓入选,在对这一消息的处理上,《牡丹晚报》就没有只浅层次地报道消息,而是对定陶汉墓发掘过程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梳理,并对有关专家进行专访,将一条看似专业、枯燥的消息,做成了本地市民关注的深度报道。
扬长避短,立体互动
面对重大新闻,如何紧紧抓住热点事件与本地读者期待的结合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立体互动,“小媒体”同样能做出不逊色于国家级、省级媒体的精彩报道。
1.奔赴现场,直接参与。近年来,在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活动报道上,《牡丹晚报》也“不甘寂寞”,频频出手,选派记者赶赴现场,推出了一系列影响较大的报道。
2004年是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经过精心策划,当年10月,由《牡丹晚报》组织策划的“重走长征路”活动启动,记者苑蓬从江西于都出发,踏上了徒步重走长征路的征程。2005年10月19日胜利抵达长征终点陕西吴起县。这368天里,《牡丹晚报》每天在重要版面开辟《长征日记》专栏,连续刊发长征路上的报道。采访结束后,《牡丹晚报》又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策划,用数十个版的规模进行深入报道。后经市委书记亲自批准,由菏泽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团市委和晚报联合组织的“重走长征路精神报告团”,在市直及各县区进行30多场巡回演讲,《长征日记》也由解放军出版社结集出版。这一重大策划,在当地新闻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2006年,为庆祝青藏铁路开通,《牡丹晚报》组织记者开展了“雪域天路行”大型采访,20多天时间,先后发稿10多万字,在全国地市级媒体对青藏铁路开通的报道中,成为一大亮点。
2007年,为全面展示国内牡丹及牡丹产业的发展情况,《牡丹晚报》组织策划了“中国牡丹行”大型采访活动,选派6名记者分三路远赴四川彭州、安徽亳州、河南洛阳进行了全面立体化的深入报道,影响巨大;
2008年,发生后,《牡丹晚报》第一时间选派记者赶往灾区,及时发回来自现场的最新报道。2009年,纪念一周年之际,又组织开展了“地震灾区行”大型采访,连续发稿8多万字,在当地引起较大反响;2009年,为纪念解放战争时期干部南下这—重大历史事件,《牡丹晚报》组织开展了“重走南下路”,选派两名精干记者,从菏泽出发,沿南下干部当年路线进行实地采访,历时近—个月时间,先后刊发30多整版10余万字稿件;
2011年,“7·23”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牡丹晚报》一边安排编辑、记者密切关注相关信息,及时跟进,一边积极考虑如何让这一重大新闻在菏泽“落地”。在国内同行海量报道中,我们敏锐捕捉到一个信息:事故幸存者中有一对菏泽夫妇,正好与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小伊伊”在同一节车厢。记者通过多方联系,最终找到了这对菏泽夫妇的,得知他们正在事发当地接受治疗,立即选连夜赶到,对他们进行了细致采访,次日即用多个整版的规模推出独家报道。
2.两地连线,拉近距离。对于一些发生在国外,或因种种理由不能安排赶赴现场的重大事件,《牡丹晚报》多采用两地连线等方式,尽最大努力做好贴近文章,推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深度报道。
“芦山地震”发生后,《牡丹晚报》记者了解到,十九年如一日默默为长眠在地方媒体,如何让大新闻“落地”?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曹县烈士陵园的革命烈士扫坟、守墓,先后自费赴汶川、玉树、舟曲等灾区参加志愿怎么写作,今年53岁的菏泽志愿者焦西良已赶赴灾区,记者立即与其取得联系,及时开设“连线芦山灾区’栏目,通过报道焦西良的所做、所见、所闻,拉近了菏泽市民与灾区的距离,让报道更贴近、更鲜活。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特大海啸。为做好这一报道,《牡丹晚报》在及时选用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报道内容的同时,安排与正在日本当地的菏泽人取得联系,推出了“跨海连线”栏目,运用“菏泽视角”报道了当地情况,产生了很大影响。
2008北京奥运期间,《牡丹晚报》刊发启事,寻找与奥运有缘的菏泽人,得到很多有价值的线索。记者迅速与这些人取得联系,进行了大量细致采访,推出了“北京奥运上的菏泽人”“我的奥运情缘”等系列和专题报道,拉近了菏泽和北京奥运的距离。
3.联合互动,整体推进。面对重大新闻事件,在采取多种形式深入报道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多种活动,增强市民的参与互动意识。
2005年,为纪念抗战60周年,《牡丹晚报》与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联合开展“为抗战寻证”活动,征集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抗战证物6。余件,全部捐献给了纪念馆,冀鲁豫边区草命纪念馆专门设立专柜防冽。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牡丹晚报》举办“情系奥运,爱我中华”国旗发放活动,免费向市民发放国旗8000余面,让菏泽的大街小巷飘满了鲜艳的五星红旗。
汶川、玉树、芦山地震及舟曲泥石流等灾情发生后,《牡丹晚报》菏泽义工团都组织开展了爱心募捐活动,先后为灾区捐款10多万元,并组织小记者上街义卖报纸,将所得善款全部捐给灾区。
以上有效措施,使《牡丹晚报》在重大事件面前能够敏锐捕捉机会,找准切入点,抢占制高点,选好落地点,做到重大事件不缺位,热点理由不失语,让“大新闻”真正在当地“落了地”。(作者是菏泽日报社副总编辑,《牡丹晚报》、齐鲁晚报《今日菏泽》总编辑)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