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工程索引工程 >简论概述我国建筑领域节能战略概述结论

简论概述我国建筑领域节能战略概述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1-25 点赞:34519 浏览:15885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迄今为止,能源问题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据悉,全世界的能源消耗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重很大,约占25%-40%。因此,建筑节能成为节能的重点。本文结合我国当前国情针对建筑领域近年来相关节能政策、节能现状及其相关技术措施等进行较为系统阐述,以便建筑领域相关人员对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有一个总体认识。
【关键词】建筑节能;节能政策;节能措施
一.引言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建设迅猛发展,建筑能耗迅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因此,中国对于全球气候变暖承担着重大的责任,而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也就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针对建筑节能开展了相关工作,首先是针对北方寒冷地区的采暖建筑制定了相应的用能标准;随后,相关工作逐渐展开,形成了一系列的法规与标准;与此同时,相关节能措施工作也在逐步开展,如采用新型节能墙材、绿色智能照明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大量利用等。

二、建筑领域相关节能政策

节能政策是为提高能源利用率、控制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从20世纪80年始,我国就重视建筑节能工作的规划,并通过颁布一系列文件确保建筑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如下:
(1)八十年代:制定了“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首要位置”的能源发展方针,并提出以效益为核心的能源开发利用战略;随后国务院发布了《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以及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等部门颁发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86)等。
(2)九十年代:进一步将各项方针具体化,即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陆续颁布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修订版(JGJ26-95)、《中华人民共和国节能法》等。
(3)本世纪初:节能减排工作大范围展开,新《节约能源法》使节约资源成为我国基本国策,节能减排工作已成为全社会参与的国事、大事;陆续颁发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2005)、《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筑部令第143

源于:论文格式标准www.udooo.com

号)等;此外,2006年3月原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公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这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地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进行了修订,明确部署了我国建筑节能立法的框架蓝图,使建筑节能工作翻开了新的篇章;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其中对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建筑节能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近几年,国家发改委等机构推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合同能源管理等相关政策均把建筑节能要求纳入评估范围内,以便加以监督和促进节能技术在建筑领域的推广应用。
(4)2012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作为“十二五”减排的重要一环,建筑节能领域的政策推动前所未有。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印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201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及《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指南》等;其中,国务院颁布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国发[2011]26号)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建筑领域节能任务量约占全社会总节能任务量的17%。按照国务院的总体要求,住建部确立了“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的具体目标,并发布了《“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建科〔2012〕72号)。

三、建筑节能现状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艰苦历程,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然是起步较晚,技术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与气候条件接近的西欧或北美国家相比,中国住宅的单位采暖建筑面积一般要多消耗2-3倍以上的能源,而且舒适性较差。许多发达国家先进的建筑节能理念、技术、材料,以及应用成果被介绍到国内,向人们展示了通过优秀设计和高新科技相结合所创造的优雅、舒适且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发展前景;但这些大量应用高科技的节能措施往往成本很高,一次性投入比较大,连发达国家目前也难以大规模推广。因此,在引进国外相关技术时要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
“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不仅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更被有些地方列入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全面考核。当前,全国多个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建筑节能相关政策和地方性规范,对建筑节能提出具体要求,有的甚至明确了硬性标准:如果建筑节能设计要求不达标就不得施工、不得验收。由于节能减排被作为政府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各地目标问责制将陆续出台,从而推动各地建筑节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正是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近年来的建筑节能技术及应用得到快速发展和普及,在我国的节能减排任务中担任重要角色。

四、建筑节能相关措施

建筑节能是一门跨学科、跨行业、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技术,涉及到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工作。其主要内容是在保证建筑使用功能和满足室内热环境质量条件下,通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采暖空调系统运行效率和自然能源利用等技术,使建筑物的采暖与空调能耗降低到规定水平。所采取的节能措施主要在节约采暖供热、空调制冷、采光照明以及调节室内空气湿度、改变居室环境质量的能源消耗,还包括太阳能、地热 (水 )能源的综合应用等。具体措施主要有:
(1)围护结构节能技术——采用新型高效保温绝热材料以及复合墙体,降低外墙传热系数;同时,改善门窗绝热性能,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热传导;综合考虑建筑物的通风、遮阳、自然采光等建筑围护结构优化集成节能技术。(2)能源系统节能控制技术——这里主要指采暖空调系统的控制技术,是对既有热网系统和楼宇能源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实现优化运行节能控制的关键技术。
(3)热泵技术——充分利用低温低位热能资源,实现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主要有空气源热泵技术和水(地)源热泵技术;可向建筑物供暖、供冷,有效降低建筑物供暖和供冷能耗,同时降低区域环境污染。
(4)采暖末端装置可调技术——主要包括末端热量可调及热量计量装置,连接每组暖气片的恒温阀,相应的热网控制调节技术以及变频泵的应用等;可实现30%-50%的节能效果,同时避免采暖末端的冷热不均问题。
(5)新风处理及空调系统的余热回收技术——由于新风负荷一般占建筑物总负荷约30%-40%,新风量如果能够从最小新风量到全新风变化,在春秋季可节约近60%的能耗;通过全热式换热器将空调房间排风与新风进行热、湿交换,利用空调房间排风的降温除湿,可实现空调系统的余热回收。(6)独立除湿空调节电技术——采用除湿独立方式,同时结合空调余热回收,空调电耗可降低30%以上。
(7)各种辐射型采暖空调末端装置节能技术——辐射型采暖的主要方式是地板辐射、天花板辐射、垂直板辐射;此种采暖方式可避免吹风感,同时可使用高温冷源和低温热源,大大提高热泵的效率;在有低温废热、地下水等低品位可再生冷热源时,这种末端方式可直接使用这些冷热源,省去常规冷热源。
(8)热电冷联产技术——在热电联产基础上增加制冷设备,形成热电冷联产系统;制冷设备主要是吸收式制冷机,其制冷所用热量由热电联产系统供热量提供;与直接使用天然气锅炉供热、天然气直燃机制冷、发电厂供电相比,上述方式可降低一次能源消耗量10%-30%,同时还减少了输电过程的线路损耗。
(9)相变贮能技术——该技术具有贮能密度高、相变温度接近于一恒定温度等优点,可提供很高的蓄热、蓄冷容量,并且系统容易控制,可有效解决能量供给与需求时间上的不匹配问题;如在采暖空调系统中应用相变贮能技术,是实现电网的“削峰填谷”的重要途径;在建筑围护结构中应用相变贮能技术,可以降低房间空调负荷。
(10)太阳能一体化——太阳能一体化建筑是太阳能利用的发展趋势;利用太阳能为建筑物提供生活热水、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同时可以结合光伏电池技术为建筑物供电。
(11)高效照明节电产品——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高效照明产品趋于向小型化、高光效、长寿命、无污染、自然光色的方向发展,建筑中可尽量多地采用绿色照明产品。
总之,今后在建筑节能发展方面,国家将会出台更为严格的限制能源消费政策与措施,除完善现有的墙体保温节能系统外,还将发展建筑的自然能源利用系统。在保温材料方面,复合型取代单一材料,无机材料取代有机材料,不然型取代易燃、阻燃型材料,环保型取代非环保型材料;在节能系统方面,简单实用的系统取代高成本复杂型系统,独立系统向整合系统发展;在应用领域,更多地利用废弃材料、环保材料,利用自然能源,尤其注重系统的实用性、健康与环保性、安全可靠性等。
五.结语
推动建筑节能工作有利于发展国民经济,有效利用资源,降低大气污染,减轻温室效应,改善人居环境,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全国上下都在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形势下,对建筑节能政策和措施的研究和探讨非常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但是,建筑节能是一项综合型性的工作,必须加强协作,共同努力。政府应尽快出台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限制能耗水平,为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进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鼓励科研单位对新型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大投入,加强新型节能建材的生产、应用,以推进我国建筑节能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其他的节能新措施会不断涌现。只要我们大胆开拓,勇于创新 ,并且从中国的实情出发,就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建筑用能、节能之路,为和谐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的建立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国家能

源于:论文集www.udooo.com

源局《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K]2011年12月.
国务院 《“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国发〔2012〕40号)[K] 2012年8月.
[3]张会平 王小召 建筑节能及建筑节能措施《四川建筑科学研究》[J]2006年8月 第32卷 第4期 178-180.
作者简介:
汤正道,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节能及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