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国防教育 >审美教育:语文教学神圣使命查抄袭率

审美教育:语文教学神圣使命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3-21 点赞:11464 浏览:4616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曾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天真可爱、天生爱美的学生,而语文学科本身渗透着美,蕴含着美,因此,在现代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提倡和重视审美教育,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课堂的语文教学中去。

一、加强美文教学,接受美的熏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创设一些有利的条件,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的审美境界,引发学生产生愉悦的美感,接受美的熏陶,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一、帮助学生体验美的形象。

教师必须根据美育的任务选择美的形象,如自然美、景物美、人物美……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让学生感知美的形象,如《巴东三峡》中雄伟奇丽的景色;《周庄水韵》中古雅幽美、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山米与白鹤》中关爱小动物、关爱自然、关爱世界的小男孩……让学生体验世间的真善美,逐渐内化为高尚品德,以形成审美情操。

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教育学生善于体会美的意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课文中的名言警句所喻情理,就像深谷幽兰,芬芳四溢,但非唾手可得,只有入山辟径,勇于跋涉才能到达佳境,享得芳香。如《爱莲说》作者借物喻人,借物抒情,借莲来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美的内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营造美的氛围,创设美的情境

课堂气氛是师生集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心理或内在环境,影响着课堂上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学的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营造美的氛围。

营造美的氛围,是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相互结合的前提。具有审美价值的课堂氛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师生关系之美,即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创设和谐的关系,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由良性互动到产生共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构建了课堂教学中的和谐之美。
二是教师语言之美,即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优美的口头语言加上丰富的表情语言,不但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也很有帮助。如我在教《范进中举》时,富有和力度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的形象。
三是教师板书之美,即整洁清晰的教学板书。“好的板书除了具有它的实用价值外还能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应该在不断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将板书系统化,条理化,简化,美化,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再创美的氛围。
四是课堂教具之美,即富有美感和实用价值的教具。适当地运用教具,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我教《爱莲说》时,制作具有画面的课件,以菊花的正衬、牡丹的反衬,衬托出莲的清高,再加上优美的古典音乐,让学生很快融入意境。

二、创设美的情境。

审美感离不开具体的情境。我们可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生活显示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扮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景,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之中。如教苏轼的《浣溪纱》时,我先播放苏轼的另一首词,以歌曲形式演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学生体会苏轼宽阔的心胸,潇洒的人生态度,再联系课文“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体会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融美于灵”。

三、引导实验体验,发展创造美的能力

学校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当学生在审美情感的推动下,重温记忆中的审美经验,产生创作灵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这转瞬即逝的思维火花展现出来,让学生创作出全新的富有强烈个人感彩的作品。

一、在习作中,写出真情实感。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

学术论文下载www.udooo.com

语言文字自由表达,在习作中表现美、创造美。如在组织学生撰写日记、阅读文学作品、社会调查等活动后,让学生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创之美,还要充分发挥不同层次的学生内因的作用,去自主学习,自动参与,勇于竞争。在学生充分倾吐心扉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拘形式,不限内容,写真话、吐真情,放胆写出自己想写的、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习作中自由表达,实际上是深化了美的感受。

二、在体验中,表现美创造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角色体验活动。体验活动即是学完课文后,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主创造美的一种实践活动,如各种课文画、课文歌、课文小品、课文模型、课文小报、课文朗诵、课文造型、课文舞蹈等系列创新活动。在体验中,学生感悟到美好的生活需要创造,美好的未来需要创造。
责任编辑 龙建刚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