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社会学 >> 公共关系学 >简述咏物诗词社会功能

简述咏物诗词社会功能

收藏本文 2024-03-05 点赞:4354 浏览:1530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毛诗序》中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是我国最早关于诗功能的论述。孔颖达在《正义》中说:“若以《诗》辞美刺讽谕以教人,是诗教也。”汉代郑玄在《诗谱序》中说:“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孔氏郑氏的论述,正式提出了“诗教”的理念和“美与刺”的策略。当代丁国成先生在《美与刺之一》文章中指出:“歌颂与暴露在我国古代称作美与刺……一般来说,诗歌的社会作用,尤其是教育作用,要通过美与刺来实现。经由美,可以为民立极;经由刺可以裨补时弊。”《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指出:“重视诗歌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娱乐作用,讽谕作用和审美作用。”《纲要》更具体地指出了诗歌的五大作用。根据古今诗教的论述,本文具体谈谈咏物诗词的社会功能,以求教于大家。
一、育德。清代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说:“咏物诗须诗中有人,尤须诗中有我。或将我跳出题之旁,或将我并入题之内。咏物之妙,只此二种。”当代诗论家李元洛老师在《人格美的光芒——读屈原(橘颂)》一文中说:“咏物诗既要表现事物的形象和特征,同时又绝不能局限于事物的本身……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是咏物的上乘之作。”古今诗家都论述到,咏物诗要寄情于物,托物言志。请看皮日休的《牡丹》:“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皮日休是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唐信宗乾符五年(878)他参加了黄巢起义军。他十分崇拜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评论家分析,皮日休通过赞美牡丹是“百花王”、“天下无双”、“天下第一香”,歌颂了农民领袖敢于推翻王朝称王天下的英雄气魄和斗争精神,启迪人们学习他这种精神。
《苍松》:“立在悬崖峭壁空,点活春夏与秋冬。弯腰不是畏权势,有礼有节迎朔风。”《蚂蚁》:“万万千千一片丹,忙忙碌碌未曾闲。身微力弱不言弃,众志成城搬泰山。”这两首诗通过咏物,教育人们要像苍松一样不怕困苦,敢于斗争,像蚂蚁一样团结一致坚持不懈。借所咏之物的形象和品格来激励人们,这是咏物诗词教化功能的重要特征。
二、刺腐。鲁迅说:“国人学诗,可爱国忧民,扬善挞恶,扶正压邪。诗者,崇也。”刺腐是挞恶压邪的重要策略。刺,即讽刺;腐,腐朽的人生观世界观,如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好吃懒做、追名逐利、拜金主义、玩物丧志、作风腐化、道德败坏、不学无术、自高自大、趋炎附势、仗势欺人、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等。讽刺这些腐朽的观念和行为,以求纯化民风,推动社会的过步。咏物诗词常常运用象征、比喻和暗示的策略来达到刺腐作用。这是咏物诗词教育功能的又一重要特征。请看《诗经》中的《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这首诗字面上是写大老鼠,实际上借用老鼠为题,讽刺了剥削阶段和封建统治者不劳而获的恶劣行径,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憎恨。
《豆角》:“生在园中何处家,凭杆向上问天涯。不期昨夜狂风起,架倒无依满地爬。”《热水瓶》:“肚内空虚应自知,虽说有胆并无识。心胸狭窄没头脑,纵有热情能几时?”《牙刷》:“去垢清污有特长,每天刷洗总寻常。但观牙齿自如雪,话语依然满口脏。”以上三首咏物诗以象征和暗示的策略,讽刺了那些趋炎附势、不学无术和形式主义者,达到了在笑声中“把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语)的目的。
三、益智。诗论家丁国成先生在《美与刺之一》文中指出:“美与刺不能囊括所有的诗歌作品,比如表达某种感受的诗,美刺倾向就不很明显……而且诗歌的写法也是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不能流于模式。”许多咏物诗不是美也不是刺。阅读这些诗,或可激发想象,或能诱使判断,形成观察事物、分析现象的能力;一句话,有益于智力培养。
唐虞世南《咏风》:“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无一风字,却句句写风,抓住风的作用“飘轻袖”、“歌绕梁”、“枝乱影”、“花远香”来写。这是平时注意观察事物、观察生活的结果,培养了观察能力。
再看《船篙》:“娘家宠爱绿衣妆,嫁到婆家脸色黄。受尽折磨莫提起,一当提起泪汪汪。”这首七绝可作启迪智慧的谜语猜。竹子长在山中青枝绿叶,正如闺女在娘家,受父母的宠爱娇美可爱。它被砍下作船篙后已是骨瘦脸黄,好比旧社会的姑娘到婆家受到面黄肌瘦。船篙从水中提起,满篙水珠成串连续不断,好似在婆家受到的媳妇满心忧愁眼泪汪汪。读此咏物诗让人增强了联想和想象能力,学习了拟人的写作策略。
四、审美。庄子在《天下》中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天地之美,是通过每一个物体之美来展现的。没有万物之美,哪有天地之美?作者通过观察觉得此物是美的,有了美的感悟;再通过语言表达,把自己所理会的美重现出来。这里存在一个语言能力的理由。没有丰沛的辞汇积累,没有高超的语言驾驭技巧,难以展现美感。你觉得很美的物,用粗疏拙劣的语言写出来可能就不美了。作者把物写得精美,读者也会觉得此物很美,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咏物诗通过审美感染读者,这是它教化功能的又一特征。
唐代雍裕之《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古堤边一棵柳树,长长的丝条,春风吹来,如少女的衣裙,袅袅起舞。远远看去又像青青的烟雾,朦朦胧胧,随风飘荡。如果那丝条坚韧不断的话,正好系住我郎刚回来的那条小船,别让它被风吹走了;还要系住我郎的春心,别让他被人偷走了……这20个字的小诗,刻画出堤边绿柳图,这是画内美;还有那年轻高挑的妻子、美丽动人的容颜、温顺甜蜜的春心,这是画外美境。画内画外组成一个特美的意境。
梁启超《台湾竹枝词·相思树》:“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树头结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时。”凡读此诗时,心里都有一种无限的美感。为什么?行文流畅,口语白话,这是语言的朴素美:“相思”一词出现三次,“郎”字出现四次,不但不累赘,反而觉得很有韵味,这是复沓美;“相思”一词既是树的名称,又是爱情的同义词,一语双关,是语言的含蓄美。难怪古人云“明白文章糊涂诗”,糊涂之中就有含蓄美。
五、解颐。的确,读诗是一种美的享受。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可以消除疲劳与烦恼,获得愉悦与欢笑。还有一些趣味诗,读后让人解颐,获得无穷乐趣。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日理万机,闲时也有写诗的雅兴。虽没有李杜苏黄那样的大作,写点小诗自娱自乐,也颇有趣味。例如他写的《鸡》:“鸡叫一声噘一噘,咏物诗词的社会功能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鸡叫两声噘两噘。”前两句简直大白话:叫一声,叫两声,噘一噘,噘两噘。读时不免让人笑掉下巴。“三声叫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三四句一出,柳暗花明,阳光灿烂,光芒四射。朱元璋利用一个小鸡头竟带出了—个凤尾巴。读者顿觉心头一亮,享受美感,得到了欢乐。
唐朝有个诗人叫张打油,写诗有个特点,尽用口语。口语虽俗,但运用得好,俗能生乐。他有一首《咏雪》的诗至今留传:“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笼统,黑窟窿,尽是白话。这首诗虽有形象,但无意象,直白有余含蓄不足。加上仄声韵的效果,人们一听便捧腹大笑。虽无教育功能,却有欢愉效果。以后人们把口语直白、不讲格律、雅不足俗有余的韵语叫“打油诗”。打油诗会引来欢声笑语。殊不知这也是一种社会功能。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