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社会学 >> 公共关系学 >试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对《品德和社会》学习兴趣

试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对《品德和社会》学习兴趣

收藏本文 2024-02-07 点赞:9685 浏览:3524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002-7661(2014)02-0122-01
兴趣,是天然的良师益友。学生上《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如何,直接关系《品德与社会》课的效果如何,所以品德课教学中激发小学生的学生兴趣尤为重要。但怎样激发和培养小学生上好《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爱学、会学,得到体验和乐趣就显得更加关键。

一、老师本身必须带着爱心去上课

首先,教师要处处关心、爱护学生。记得有一次,在课中有一名学生发烧,我及时发现,就与班主任联系,班主任找到了家长,家长及时把孩子送到了医院,经检查是重感冒,医生说:“再晚一会去,恐怕要转为肺炎。”为此,家长很感谢有这么细心和爱心的老师。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就能使学生感到温暖,学生能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上体会到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有热心、耐心。学生的智力是不一样的,如何激发小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兴趣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有的学生能及时掌握课上的重点,而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就慢一点,那么就需要教师在他们不会或不懂的时候耐心的再讲解一遍或几遍才能达到效果。有一次,我在教五年级第二单元第5课《古老的国家》一课时,有一“知识点滴”一栏对公元前和公元纪年不明白,我就给学生画了一个图示来表示,并说明公元纪年就是指公历纪元记录年份的策略。国际通用的公历纪元是以传说中的耶稣诞生之年为元年,公元元年以前,称为公元前,其年份顺序倒数,公元元年后,则反称公元,其年份顺数,公元纪年是世界上最通用的纪年法,我国也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公元纪年制度,这是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协商决定的。经过我的耐心和细心讲解,学生明白了道理,对学习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效果非常好。

二、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思品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来源于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文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准确、教法得当、精练的教学语言,就更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推动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用漫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是:好动、接融事物单一、对漫画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恰当地使用漫画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显著。如:“有动物到公园游玩,有的小动物踏草坪,有的动物不踏草坪,问学生,是踏草坪对还是不踏草坪对?”有的学生回答说:“当然是不踏草坪对的。”老师又问:“那是为什么?”小学生说:“草坪是供游人欣赏的。”老师肯定的说:“这位学生回答正确。”所以我们到公共场所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针对这些比较,用漫画的形式讲授既生动又形象,同学们既掌握了知识、印象深刻,从而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能力。

四、师生建立和谐的氛围,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谐气氛,就是教师上课时的态度和谐,讲解教学内容时生动、优美、准确。学生能在愉快、严肃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和谐的气氛能够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建立起适中的兴奋状态,便于接受新知识,掌握知识的重点,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效果,达到教学任务。其次,用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创设或利用特别的教学情境,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融及其灵魂,震撼其心弦,达到以情,以情育情之目的。在讲授《我爱你——新中国》一课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栏时,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利用多媒体教学放升国旗的视频,用多媒体观看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夺冠的实录,最后让学生谈感受:作为少年儿童如何报效祖国呢?同学们表现的异常主动、出色,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就达到了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良好目的。

五、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其行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及修养,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们在活动中表现自我,学会理解,宽容谅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品德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多表扬、多鼓励。例如:教《中华大家庭》一课时,56个民族56枝花,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大家庭,各民族团结友爱,从而引导学生,不要,要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责任编辑 曾 卉)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