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广告设计 >关于讲究课堂提问艺术 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关于讲究课堂提问艺术 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收藏本文 2024-03-01 点赞:5848 浏览:1793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南宋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进。”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设计各种理由,“教”学生在读书中“有疑”,而后通过引导使学生“无疑”。我们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如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不断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我们要多采用提问这一手段。
不过,并非所有语文课堂中的提问效果都一样,课堂提问如果提问好,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造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线索;可以使学生获得分析理由的策略,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理由;我们教师还可同时获得教学反馈,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提高课堂效益。反之,如果提问策略不当,就不能促使学生的积极深思,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语文课堂必须讲究提问的艺术,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我们课堂提问要富于启发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其理由要有一定的深度,尽量少提那些不要动脑筋在课文里一眼就能找出的理由。但理由也不能提得过深,过深了又往往会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长期下去,就会失去深思理由的信心。提问的程度标准应该是大家通常所说的“跳起来摘到桃子”,这样学生开动脑筋才会豁然开朗,思有所获。
例如:教学莫泊桑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我问:“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然而小说的主人翁却是菲利普夫妇,这是为什么?”这一质疑立即引起学生的深思,全班同学的讨论。通过合作探究,大家从中明白了小说是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几度变化为线索,来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完全是的金钱关系的。同时还写出了菲利普夫妇冷酷、自私的性格特点。然而学生往往会忽略这一与小说的主题有关的重要理由,也不会发现这一重要理由。我通过“教”学生“有疑”,既可引发学生深思,又激起全班同学的探讨,还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潜移默化中还解决了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二、提问要有指向性,把学生引向既定的目标

所谓指向性,就是指教师的提问,要能把学生引向一个既定的方向,既定的目标。从而避开信口开河与提问的盲目性。
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我设问:“范进梦寐以求的功名终于到手了,可他为什么会突然变疯呢?”通过引导学生深思,突出了范进热衷于功名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从而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摧残这一罪恶,这正是小说的主题所在,这一提问,帮助学生加深了小说主题的理解。

三、提问要有概括性,让学生有深思的余地

提问虽然是课堂的常规武器,但切不可太零碎,要有一定的含量,要有一定的概括性、综合性,让学生有深思的余地,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在教学《陋室铭》一课时,我一开始并没有提出一系列的零散理由,而是提出了一个与课文主题内容有关的概括性理由,启发学生思维:“是诸葛亮的茅庐出名,还是诸葛亮人出名?为什么?”学生立即兴趣大增,“肯定是诸葛亮人出名?”但也有学生紧跟其后说:“诸葛亮的茅庐也出名?”“为什么要加一个‘也’?”我又乘势点拨到。学生们笑了起来,“因为先是诸葛亮人出名,然后他的茅庐才出名?”“那么大家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有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为什么?”这又一概括性的提问,引起了学生阅读短文的浓厚兴趣,并很快找出这篇铭文的中心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那么‘吾’之‘德馨’又体现在哪里呢?”学生在我这再一个概括性理由点拨下,深入探究课文,归纳出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清幽,二是交往的朋友不俗,三是生活情趣的高雅,所以作者才将自己的陋室与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与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相比。至此三个概括性的理由就使学生把课文的结构脉络、主要内容、主题特色等基本弄懂了,带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四、提问要有系统性,启发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事物

理由的系统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提出的理由之间存在着逻辑的联系,我利用这些系统性的理由启发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事物,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向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孔乙己》时,为让学生弄懂小说的主题,就设立了这样的系列理由:“孔乙己的外貌前后有何变化?是怎样造成这一变化的?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理由是什么?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及命运说明了什么?‘笑声’贯穿全篇,有何作用?”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理由的反复深思与探讨,懂得了封建科举及其社会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孔乙己,而是整个社会。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了小说的主题。

五、提问要新颖有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提问要明确,同时又要新颖有趣,耐人寻味。新颖有趣的理由总有一种吸引力,它能激发学生探讨理由的兴趣,触发他们智慧的火花。
如,教学《海燕》一课的结构层次,许多教师都会这样问:“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意思是什么?”这样常态化的提问不能引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况且这篇文章采用的是象征性手法,学生读起来枯燥、难解。因而我一反常规发问:“这首散文诗是由三幅画面组成的,每幅画上有背景,有海燕的形象。请你找一找,是哪三幅?如有能力的同学还可用自己的笔,把它画出来。”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理由的新颖有趣,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三幅画面出来了,课文的象征性手法学生也就能初步体验到了。
郑板桥曾这样说:“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有人学而不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虽然他这里是从学习的角度谈勤学善问的重要性的,但同样对我们教师富有启发性,学生无问,我们就应该让学生有“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经写诗道讲究课堂提问艺术 提高阅读教学效益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又教导我们不仅要问,而且要“智”问,即讲究提问的艺术,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推动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千秋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