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公关学 >简论新闻成学现代学术史语境

简论新闻成学现代学术史语境

收藏本文 2024-02-11 点赞:10566 浏览:4399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新闻学大意》、《实际应用新闻学》,《中国报学史》等有关新闻学理论、实务和发展史经典专著陆续出版,标志着新闻成为一门学科时代的到来。置身这些文本产生的现代学术史语境,文章从西学东渐的背景影响、学术整理的氛围推展和研究环境的宽松变化等方面,分析其新闻研究样态及所以为学的历史成因。作为一种专业研究范式的出现,推动了新闻传播学发展,也为学科的繁荣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新闻;学术史;语境;分析
1001-862X(2013)05-0135-006
新闻学在信息时代已俨然成为一门显学,然而,相较传统文史哲等学科,新闻成为一门学科的历史还很年轻。1918年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从“学”的角度,即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学理内涵,学术价值的中国新闻学研究登堂入室了。徐宝璜的《新闻学大意》(1919年)、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7年)等有关新闻学理论、实务和发展史等构成学科框架基本内容的经典专著陆续出版,为新闻成学奠基。
为什么在这一时期有系列新闻研究专著,以致新闻得以成学,对此探讨无疑可以增强新闻学的历史底蕴。置身于这些研究文本产生的现代学术史语境,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

一、 西学东渐的背景影响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学术界也处在古今交替中西融合创新的发展阶段,学术的转型也同步发生,现代新知讲求分门别类,文史哲分立,新的学科纷纷得到建立,并逐步有了成果的积累。受西方的学术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学术界开始发生新的变化,由和合融汇到学科分类,从通儒之学到专家之学。
西学东渐的潮流肇始于晚清,钱穆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中就此现象的产生,分析当时的社会心态:“盖自道咸以来,内忧外患,纷起迭乘,国人思变之心切,旧学日遭怀疑,群盼西化,能资拯救。”[1]3人们顺应时世的发展变化,注重学问的经世致用,如国家的富强靠财力支撑需要有经济学,而闭塞不通导致国弱家贫,为去塞求通,故需要报学(即新闻学)。传统学问讲求会通,围绕义理、辞章、考据展开,而学问家的评价标准则强调“一事不知,儒者之耻”,这些与传统社会发展缓慢有一定的联系,而社会转型到来近代,系统纷繁复杂,求学凡事皆知已越发不可能,且面对时代变化出现的新领域、新理由变得严重不适应进而“失语”,故学术转型势在必行。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学术差异,钱穆认为“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民国以来,中国学术界分门别类,务为专家,与中国传统通人通儒之学大相违异。”[1]1到了近代,西新闻成学的现代学术史语境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方分科的概念传入中国,各种新学科的传入与兴起,在研究对象、研究策略等方面,都转变了传统的学问之道和学者的自我定位,传统学术领域产生蝉变,最终“分科”取得了支配的地位。
这种分门别类的专家之学为什么能得以成风气,学术史上考察目光都自然聚焦到胡适身上,成为一代学人口中“我的朋友”的胡适,在吸收传统精华、摆脱旧学羁绊、借鉴西学策略、确立新范式方面为人仰慕和尊从。在钱穆看来专家治学就与胡适批判传统、主张西化有密切关系,由于“旧学宏博,即需汇通,又求切合适宜,其事不易……适之又提倡新文学白话文,可以脱离旧学大统,不经勤学,即成专家。”[1]3所以便有了“治学则务为专家,惟求西化”[1]5的状况出现。钱穆的论述体现了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引领中国学术及思想文化界发展上的巨大影响力,而对“专家”的评价无疑有他自己的立场,当然也是现实学术界的反应。按照通儒的标准衡量,二十五岁留学美国的徐宝璜那也就只能算是个有限的“专家”,但理由是追求通儒之学,就不可能有新闻学的“开山”之作产生。
大学教育使西学在中国立稳了脚跟。来自西方的现代大学教育制度替代了中国传统的书院式教育制度,学术分科、分治与学科建设、课程体系设置联系在一起得到了彻底的强化,术业有专攻的人生态度和职业追求,通过专业教育得到制度化的确认。在这种教育与学术合力作用下,1918年,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新闻学开始自己的学术之旅。
“新闻学研究会”由当时刚从美国研究新闻学归来的徐宝璜主持,由他和著名的报人邵飘萍担任导师,对中国新闻学的研究起了积极的倡导作用。徐宝璜的《新闻学大意》(又名《新闻学》1919年出版),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又名《新闻材料采集法》,1923年出版),另外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7年出版)(在此前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也于1917年出版),为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新闻学理论、实务和发展史等方面的研究专著,中国新闻研究的演变进入了由术入学的关键时期。
从时间关系上考察,这批为新闻立学的研究成果问世,是在“五四”运动前后,正值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演变时期,学术的转型也同步发生。“五四”时期提出的“科学”与“”思想,在当时的语境下无疑是以西方文化作为参照,并对整个中国社会思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王瑶先生在分析外来文化于中国文学研究影响时认为:“近代学者由于引进和吸收了外国的学术思想、文学观念、治学策略,大大推动了研究工作的现代化进程。”[2]。同样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概念的提出以及对象、策略确立以至形成范式也是以这一方式展开的。考察一下徐宝璜、邵飘萍、戈公振、黄天鹏等人的生平,都有在国外的学习、研究的经历。徐宝璜留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经济学和新闻学,邵飘萍就读日本政法学校,戈公振多次考察过法国、瑞士、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和日本,还于1927年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新闻专家会议等,黄天鹏获得日本早稻田大学新闻学硕士。这些经历对于他们作为中国早期新闻学专家,在内容上、体系上、策略上构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新闻成学的现代学术史语境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新闻成学的现代学术史语境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至此,一个新闻学研究共同体形成,徐宝璜、邵飘萍、戈公振、黄天鹏等人都是其中的翘楚,并通过学校教育、学会组织、专业刊物等渠道的运作使共同体联系更加密切。在他们的研究中有关新闻对象、策略、概念的运用、理由的表述方式等产生了一批具有经典价值的研究的成果。而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及研究平台的打造,是之前的新闻研究所没有的,它们的出现即是一门学科立学的标志,也是学科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内容。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的这批新闻研究专著的问世,可谓是为新闻立学开天辟地,为后续的研究赢得了一个学科的领域。从学术史的视角分析这些文本产生的语境,具有感性与理性结合“温情的理解”般的效果,有助于从通观的视角来把握新闻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学术理路考察,西学东渐、输入学理及学术整理是其学术内部研究的范畴,学术环境是外部研究的范畴;而从影响关系考察,西学东渐、输入学理及学科整理又是来自外部诱因,中国社会的转型是导致学术转型的内在变化的条件。新闻在中国成“学”,正是在各种内外力道的反复交汇砥砺中得以实现。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和范式的确立,给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及其学科建设和学科繁荣都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参考文献:
[1]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
(下转第155页)
(上接第139页)
[2] 王瑶.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
[3]曾虚白.中国新闻史[M].台湾:三民书局,1984:676.
[4]林友阑.中国报学导论[M].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74:37.
[5]胡适.胡适全集第1卷·新思潮的作用[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691.
[6]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7.
[7]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转引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
[8]傅斯年.人生理由发端——傅斯年学术散论·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误谬[M]. 上海:学林出版社.新闻成学的现代学术史语境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1997:28-29.
[9]胡适.胡适全集第2卷·《国学季刊》发刊宣言[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7.
[10]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3卷·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演说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4:198-199.
[11]胡适.胡适全集第42卷·世界底新闻事业[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608.
[12]蔡元培.《新闻学》蔡序//新闻文存[M].余家宏,等,编注.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276.
[13]徐宝璜.新闻学//新闻文存[M].余家宏,等,编注.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 1987.
[14]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文存[M].余家宏,等,编注.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422.
[15]叶德本,解守阵.中外新闻界趣闻[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75.
[16]蔡元培.蔡元培教育名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