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国际关系 >《人民日报》上他们“政治曲线”

《人民日报》上他们“政治曲线”

收藏本文 2024-03-06 点赞:6160 浏览:2102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这些名字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标题上的次数,是过去那个年代人们揣测政治风向的最有效策略之一。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被严格形制规范的头版标题中,核实与发现他们政治生涯的起落。实际上,他们在某些重要的起落发生前,这些数据就已经有过细微变化。在另一些微妙时刻,数据比报道更能白描出政治人物的真实境遇。“”:从一年出现645次到消失
1 在《人民日报》头版标题上有两个身份,“”和“”。1970年代之前,“”的频次比“”大得多—1966年6月2日至1978年3月25日的每一天,《人民日报》头版的报眼,有“语录”的保留位置。
2 1966年,“”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标题的次数为245次,达到那时的最高峰值—当年爆发,开始接见各地红卫兵。
3 1970年,也就是第五年,“”也达到创纪录的645次。随后这个数字开始消退,到1977年减少到320次。
4 1979年的新变化是,当年“”(5次)第一次超过“”(4次),并在此后逐渐发生转换。此前一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被提出并广泛讨论,而以往人们更熟悉的是:“凡是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凡是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

5 诞辰时《人民日报》都会有相应版面体现,每个年份的规格也不同。

1983年,头版只有三部分,都与“”有关:一篇由时任总书记发表的悼念文章;一篇与诞辰有关的社论;报眼处还有一则的诞辰简讯。
2003年的头版,有且只有一篇文章—《李长春在纪念诞辰110周年学术研究会上强调:加强生平业绩和思想研究,全面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13年诞辰当日的《人民日报》,“”出现在第4版—《河北陕西举行座谈会纪念诞辰120周年》,另外,这一期的副刊,有一整版与相关的纪念文章。
“”起落背后的毛、刘、周、朱影响力
1 1956至1966年间,在《人民日报》头版标题上出现的频次要比毛、周、刘、朱低得多。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比“”出现的次数还少。 2 1965年,已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出现62次,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值。一年后,次数锐减为18次。当时爆发,邓失去一切职务,从1967年至1972年在头版完全“消失”。几乎同时“消失”的还有朱德。
3 在邓、朱都“消失”的1969年,刘少奇去世。当年《人民日报》头版标题出现11次“刘少奇”,全部是批斗文章。
4 1973年决定恢复职务,当年“”出现的次数迅速升高至69次,比之前任何一年的次数都多。到1974年,这个数据又翻了一倍—“到机场迎接”、“会见”、“宴请”外宾等的报道,陆续回归《人民日报》。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一时期周恩来的健康状况欠佳,实际上代行了周恩来的一部分工作。在有的年份,“”的出镜率要远远高于“周恩来”。
5 1975年至1976年,“”的次数再次骤降。从1975年的137次,降至1976年的67次—周恩来去世之后,再次被打倒。在1976年头版标题里的“”,是“走资派”、“万箭齐发对准”、“天安门广场事件的罪魁祸首”。
6 1976年至1979年,“”已被粉碎,“”出现的次数依然不多。这种情况直到1980年才得到改观。1980年这一数据急速攀升到67次,也就是前的水平。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很多事,其中一件就是最高层发生人事变动,不再兼任国务院总理。
7 1989年下半年退休,当年“”出现的《人民日报》上他们的“政治曲线”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次数是75次,1990年的次数减少为34次。1991年继续减少为28次。但到1992年,也就是南巡当年,这个数字回稳到43次。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就在“”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数量减少的1989至1992年间,“”的频次开始增长—1976年粉碎“”后,“”每年登上头版的次数就很少超过6次(1983年除外,当年是毛诞辰90周年)。不过,这对看似相关的消长关系,其实有一个技术化的解释:1991年是建党70周年,1992年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都是政治上的“大年”。8 1992年至1997年,“”在头版标题保持着稳定的出镜率。这一时期,理论从酝酿到写进党章,成为《人民日报》话语体系中的新词汇。
9 1997年,去世。众多的纪念活动报道将“”的出现次数推高到84次。
10 2004年,诞辰100周年。“”出现31次。自1997年之后,不逢诞辰纪念年,“”出现的次数,在大多数时候没有超过3次。“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的情况相仿。与此同时,《人民日报》的头版标题可以连续好几年不出现“”。
“”:在《人民日报》上是配角,在期刊论文里是新人
1 在《人民日报》头版,“”基本属于客串角色。不仅出场次数属于客串—只在1949年建国时达到了最多的13次,其次是1954年的7次(当时解放军炮轰金门岛,第一次台海军事斗争由此爆发);而且在具体文章中也充当了“背景墙”的作用:比如“是的吹鼓手”、“刘少奇同合演的一出双簧”、“胡风是的忠臣孝子”。 2 《人民日报》里的并非只有骂名。1981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第2版发表文章《先生父母坟墓整修一新 溪口人民正等待蒋经国先生回家祭祖扫墓》。是的,对的称呼,出现了“先生”。这是当时两岸气氛和缓的体现之一。

3 1975年逝世,1976年后《人民日报》头版标题上再难以寻找到“”的身影。

但在民间,“”的热度在升温。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显示,在2004年收录的期刊论文中全文搜索“”,有1944条记录。到2005年,这一数据迅速跳到2627条—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展开破冰之旅,似乎对大陆解禁研究有正面影响,这一年出现了《的两岸统一方案》等论文。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