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金融 >> 国际金融 >试析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协调理由

试析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协调理由

收藏本文 2024-01-21 点赞:26442 浏览:11982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描述了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失衡以及人们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上的认识误区,并分析了这种关系和现象的形成的内在理由,相应提出了几个协调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的概念和措施。
[关键词]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11+5[文献码]B [文章编号]1000-405X(2013)-9-187-2
0背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日俱增。环境慢慢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如果人类再只顾经济发展,那么这个人类在其中生活了几百万年的家园即将因超过其自身承载力而毁坏。所幸现在各国都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问的关系已成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理由。
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概述
在当今世界,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不能撇开任何一方而单方面来看理由。

1.1经济的发展造成环境的破坏

目前,人类所面对的环境理由正在变得越来越突出。而这些环境理由绝大多数都是和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有关。中国,作为一个当之无愧的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国家之一,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却同样不容忽视。根据世界银行估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有2/3是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基础上实现的。2006年全国流经城市的河流中,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3亿农民无法喝到安全的饮用水,75%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理由。因此,可以说目前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理由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中国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的张晓东博士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对我国近期(2005年至2010年)的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按照90年代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未来lO年的经济和环境的关系仍然呈现出“U”型特征,即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1.2环境的破坏制约经济的发展

同时,环境污染和破坏给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破坏是极其惊人的。中国的环境理由日益突出,这点反过来又极大得制约中国经济的腾飞。试想,随着垃圾的增长,资源的大量消耗,当前国内正蓬勃发展着的各个产业将面对萎缩。同时社会又要花费一大笔钱来改善人们的已经恶化的生活环境。当前社会,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怪病流行、气候变暖、台风热浪等环境理由的日益严重就是最好的证明。根据世界银行估计,每年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与GDP的比例高达10%。由煤炭燃烧形成的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1100亿元人民币。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l6个。经济发展是人类生活水平高低的理由,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是否能存活发展的理由。现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也有人高呼要经济还是环境。还有悲观者认为这样发展下去,环境破坏了,最后人类将一无所有。
2旧经济发展破坏环境的理由

2.1经济机制本身的弊端

愈来愈多的环境学家和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致使环境不断恶化的根源不在于环境本身,而在于当今不完善的经济体系。由于人类的经济发展是以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为目标的,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并不被看作一个有机的自平衡系统,而只是静态的物质世界,是有待人类开发利用,满足消费需要的资源集合。因此,只考虑向环境的单方面索取,而不进行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协调理由的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理有效的保护,结果是资源逐渐耗竭,环境不断恶化。李广智认为经济体制的弊端对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环境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具有共有性。因为从经济学角度看,环境是一项共有资源,作为共有资源,其价值并未反映在体系之中。也就是说,环境的使用是免费的,无偿的,这就误导了人们的经济决策和经济行为,致使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不断恶化。环境资源保护和污染的治理具有一定的“外部性”,使治理者和保护者得不偿失。在现行的经济体系下,那些因过度开发资源和破环环境而受益的人很少偿付全部的社会和经济代价,相反地,这些代价(现在的或将来的)却整个地被转嫁到了社会。未能将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环境的恶化与重建等纳入协调的宏观经济运转中。总之,环境的不断恶化实际上是由人类对环境和资源的利用不当引起的,特别是错误引导的体系祝不完善制度的激励,致使开发者们能逃避偿付他们开发活动的全部代价。当代的经济体制实际上也是环境破坏的帮凶,既然如此,也就无怪乎无论政府如何明令禁止,某些地区或个体为了经济发展而不断对环境进行破坏。

2.2城市化

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它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需要走的一步,但也是造成环境理由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伴随着中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城市的生态环境理由也出现了。(1)空气污染。在中国,城市空气污染呈现较强的区域特征,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污染强度明显高于农村,特大型和大型城市的空气污染强度明显高于中型及小型城市。(2)水污染。中国城市水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城市河段的水质污染严重。工业较发达的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明显加重,污染型缺水的城市数目不断上升。城市河段的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3)生活垃圾污染。目前,城市垃圾快速增长已成为当前我国面对的三大环境污染之一。而就目前的垃圾处理方式而言,填埋占80%,堆肥占19%,焚烧仅占1%。但由于城市垃圾实际处理率较低,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还不到10%。据预计,205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率在30%一70%之间是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区问),这意味着每年城市化率增长1%左右,由此带来的环境压力和生态理由将不得不使人们深思未来中国城市化应该走的道路和对现有生态环境理由的解决办法。

2.3产业结构重型化趋势不可逾越

从工业化国家发晨历程看,产业结构演进大致经历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再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变的三个阶段,也就是产业结构呈现出“轻工业——重工业—— 新兴工业”渐次演进的规律性特征。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初、中期,几乎无一能避开环境污染的理由。当代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正在遭受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严重破坏的双重压迫,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工业化过程中做到治污与发展同步或先发展不污染;严酷的事实是贫穷与生态环境恶化形成恶性循环。目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了“重化工时代”,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可以肯定的是我国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发展趋势在未来二十年仍将持续,这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阶段。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经济增长以重化工为主导、城市化加速发展、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再加上技术水平低、增长方式粗放、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管理落后等种种理由使得每吨能耗实现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工业生产消耗的能源增长依然较快。目前我国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发展趋势正是体现了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更是我们国家现代建设必经的发展阶段。重化工工业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我们为此付出了能源资源消化的急剧增加和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的沉痛代价。资源环境理由的根源就是重化工业的持续扩张与资源承载和环境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现实就是这样,我们的重化工业还要继续发展,我们现在不能就扼住经济发展的咽喉单单去做环境保护的工作。因此,我们当务之急就是既能保持经济的较快发展,又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倡议

3.1观念上的转变

两者关系如何处理,将是一个困扰人类好长一段时间的难题。但首先我们应该积极从观念上转变,扭转以往在处理这个关系时的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是不记自然成本发展经济;有些人认为,应该先发展经济,发展了经济,在去治理环境。西方发达国家就是走这条道路成功的例子。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西方发达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候,世界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许多资源还没有开发,环境也相当好,尽管他们在发展的历程中也出现过一系列的环境公害,但是他们借助殖民经济,大量掠夺殖民地的资源,度过了经济发展对环境压力曲线的顶点,经济发展的结构和水平达到了与环境比较协调的阶段。但是发展中国家现在不可能再有发达国家的历史条件,尤其是中国,作为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的自然资源缺乏,环境污染理由十分突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任务更加艰巨。另一个误区是消极保护环境,经济零增长。如果谨小慎微,为了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协调理由的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境保护束手束脚,不敢发展经济,有人甚至提出经济的零增长。这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社会必定是要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不可能倒退,而且,我也相信,经济的发展本质上并不和环境保护相冲突的。所以,这两条道路正是人们错误认识的产物,不可取。我们必须同时兼顾经济和环境,同时也避开走“发展一污染一治理”的老路。以上两个误区的主要理由在于,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看成是属于鱼与熊掌的理由,两者不可兼得。但是,这种认识存在着一种逻辑错误,把可能性的理由变成了必定性理由。其实,只要我们正确处理,政府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责任,一定能够使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推动,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库兹涅茨曲线(见图1)说明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图中环境污染用人均污染的排放量等指标表示,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由于经济活动的水平较低,环境污染的水平也较低。在经济起飞,制造业大发展阶段,资源的消耗超过资源的再生,生态环境开始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经济结构开始转变,污染行业停止生产或被转移,经济发展带来的积累可以用来改善与治理环境,人们的环境意识也增强了,因此环境状况开始有所改善,形成了一个倒“U”形曲线。其实环境理由因经济发展而来,必须在经济发展中解决。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根本,为环境保护提供充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为优化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资源和环境保障。离开经济发展空谈环境保护就是不知所以,离开环境保护只谈经济发展就是空中楼阁。

3.2创建生态城市,改善两者的关系

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地保护,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生态城市就是要求把城市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能够自己解决好自己的理由,而不是把理由扩散到其他地区或依赖其它部门。生态城市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建立生态城市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由生态环境破坏型转向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历史性和突破性的重大革命。

3.3创办环境经济学,加大关系协调的研究力度

环境经济学是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的核心理由是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得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建立在环境资源的基础上。随着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开展,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仅仅把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退化当作一种特殊的福利经济理由,责令生产者偿付损害环境的费用,或者把环境当作一种商品,同任何其他商品一样,消费者应该付出代价,都没有真正抓住人类活动带来环境理由的本质。许多学者提出在经济发展规划中要考虑生态素。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既能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能超过环境的承载力。否则,自然资源的再生增殖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会受到破坏,引起严重的环境理由,社会经济也不能持续发展。要在掌握环境变化过程中,维护环境的生产能力、恢复能力和补偿能力,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经济的发展。
4总结
总之,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这两者相协调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进步,我相信历史的车轮总是向着前方驶进的,只要我们正确对待这对关系,总能够找到合理解决的策略。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