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音乐 >> 钢琴专业 >“模件化”和中国艺术

“模件化”和中国艺术

收藏本文 2024-02-02 点赞:19926 浏览:9186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雷德侯《万物》一书中阐释了“模件化”与中国艺术之间的关系,笔者对其表达得思想做了肯定同时也进行了深思。并通过探讨汉字、青铜器、兵马俑、书法以及绘画的“模件化”表达自己对中国艺术的创造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理解。
关键词:雷德侯《万物》;模件化;中国艺术
读完雷德侯的《万物》,不得不佩服西方学者对中国艺术的观察细致之精神。雷德侯是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教授,出版了最著名的一本《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本书以汉字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青铜器、瓷器、建筑、印刷、雕塑、书画等各门类艺术制作和创作过程存在的共同元素——“模件化”来做探讨,并通过这本书的思想来反思中国的传统工艺艺术。
雷德侯这样解释模件的概念:“有史以来,中国人创造了数量庞大的艺术品;公元前5世纪的一座墓葬出土了总重十吨的青铜器;公元前3世纪的秦始皇兵马俑以拥有七千武士而傲视天下;公元1世纪制造的漆盘编号多达数千;公元11世纪的木塔,由大约三万件分别加工的木构件建造而成;17至18世纪,中国向西方出口了数亿计的瓷器”这一切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都是因为中国人发明了以标准化的零件组装物品的生产体系。零件可以大量复制,并且能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迅速装配在一起,从而用有限的常备构件创造出变化无穷的单元。在这本书中,这些构件单元被称为“模件”。[1]

1 “模件化”与中国艺术之间的关系

中国汉字,即以五个由简而繁的层面构成的系统:元素、模件、单元、序列以及总集。单独的笔画,几个简单的偏旁部首,可以组合成汉字,几个汉字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是模件和大规模的生产。
青铜器主要产生于在夏商周,到秦汉时已非常成熟,青铜器不仅是祭祀的礼器,也是贵族地位的象征,从后世文献中记载,各级贵族的器物类型以及数量,都有详细的明文规定[2]。青铜制造者通过模件体系来制造数量繁多的产品,并以质量的不同来显示贵族的地位。青铜器的模件体系就是装饰、块面、器形;利用技术体系,合范和铸造铭文进行组合可以构成大量的青铜器,即模件化生产。
秦陵兵马俑,也是像作者所说,标准化、分工、大量的、重复的、排列烧制的陶俑、瓷器、工艺品等都是模件化的产物。对于书法艺术作者认为“尽管工匠们始终不渝地追求更高程度的标准化,且已达到了模件及其组合单元的完美一致,书法家们却一直都在做着相反的努力”。对于怀素的《自叙帖》就是事先没有规划好的,自然流溢而出的作品,雷氏认为“怀素的书迹手卷亦非用模件构成”。书法家写字有法度森严的规范,即:笔顺,技巧,碑帖复制,审美风格,以及大量的临摹古人等形式,是模件化思维模式。在绘画艺术上,艺术家们惯用模件化手法作画,例如研习古人作品,组织构图与布置景物,徐悲鸿画马,其大量作品中,头,颈,胸的笔法套路一样,也是由合成组件而画出了这些马图。职业画家历来被艺术评论家所批评,缘由是因为其模件化生产严重,而文人画家比职业画家稍微好点是,在模件生产的过程中,显露了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但大部分还都是模件体系。细读雷氏文章,不免有些赞同,他说“模件思维在中国人头脑中确如上文所说的那般根深蒂固”,不免令人寒战。

2 “模件化”引起的反思

难道中国艺术真的都是在“模件化”生产体系下来完成的吗?难道“模件化”真的根深在中国人的思想之中了吗?所谓的创新,与众不同,个性都消失了吗?其实不然,雷先生只看到了中国艺术表面的“模件化”,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不能都用“模件化”生产体系以偏概全,中国的工艺艺术、瓷器、兵马俑、汉字、建筑、印刷、雕塑等这些确实是模件化生产,但也有其创新的一面,兵马俑虽然规模化和模件化地站在那里,其人物的表情和动态却不同,这些艺术的模件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对于书法和绘画笔者也有不同的见解,中国艺术的主流是书法和绘画,《万物》这本书却将其置于最后一章,前面大量的篇幅介绍的都是工艺美术,而作为主流的绘画和书法却简短的描写了一下,虽然不否认雷氏所说,但是对其却有异议。作为中国的主流艺术,雷氏虽说是模件化的产物,都是在形式语言的层面上来看,在一个统筹的大范围上来看其“模件化”。书法是大量的临摹古代碑帖,有规格的“永”字八法,“欧阳询大字结构三十六法”等标准化,这只能说是学习书法入门而已,不能把书法家艺术的创造也归结为模件。而雷氏对绘画也认为是模件体系,笔者不是很赞同,虽然艺术家绘画,大都描写山,水,石,房,舟等,《芥子园画谱》包罗了画家们所需要的各种母题,但是这些都是启蒙教育所必学的,并非艺术家们都缺乏创造和个性。在中国绘画艺术中,鉴别艺术价值,艺术水准高下,人们并不注重其母题、标准化以及模件组合,而是注重气韵生动,节奏的快感以及趣味等。历代名家们写了许多画论,来告诉人们怎么画,虽然名家还是经常画同样的题材,但每个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却不尽相同,随物抒情,以貌取神,艺术家还是竭尽全力的发掘自己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来表现中国艺术的核心。中国艺术不仅有“模件化”的形式,而且还有独特的创新和内在的创造能力,这是“模件化”所不能表现出来的。
3 总结
《万物》一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以西方学者独特的眼光,富有哲理的思维,阐释了中国艺术的方方面面,它是一本将中国工艺美术与绘画书法相结合的一本美术史,归纳了其内在的特质——模件化与大规模化生产。但他并没有显示中国艺术的独特性,没有突出中国艺术在创造、创新、个性的发展,没能表达出“因心造境,以手运心”的观念。中国艺术中大量的模件化与规模化产生,其个性和创新也孕育在每一幅作品中,不能单独的认为其是模件化生产。如果单独的认为其模件化,没有创造力、个性、统一的标准化,那么中国艺术将不会传承到今天,更不会继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德侯(德).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M].张总,等,译.党晟,校.北京三联书店,2005.(本文引文除注明者外均见此书“模件化”与中国艺术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2]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M].张光直,译.1985.
作者简介:陈乐乐(1988—),女,河南焦作人,2012级硕士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理论。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