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工程项目管理 >> 国外项目管理 >“主动适应型”建筑节能技术探究结论

“主动适应型”建筑节能技术探究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1-25 点赞:33930 浏览:15650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通过对于建筑节能相关文献的调查和研究,以及对于具体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一系列建筑节能方面的技术手段和运用措施,提出“主动适应型”节能思想,并对其进行具体实施方法和可行性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技术主动适应型节能

1.建筑节能的趋势及意义

1.建筑节能概念

一般来说,建筑能耗是指建筑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每年消耗的商品能源的总和,包括采暖、通风、空调、热水、照明、电气、厨房炊事等方面的用能。而宏观节能的理念上来讲,建筑能耗包括建造过程中的能耗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两部分构成。建筑节能在建筑设计和施工领域都要有所考虑。本文指的是宏观概念上的建筑节能。

1.2.建筑“主动适应型”节能概念

建筑节能的问题实际上研究的就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在如何使建筑对于环境更友好这一方面来说,过去和当期的案例都告诉我们这没有一个必然的答案。但是从以前的经验来看,人们对待环境的方式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排斥式和选择式。排斥型的建筑设计主要靠人造的手段来应对环境,通过紧凑的建筑形式将室内外的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而选择式的建筑设计将建筑的布局定义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并由周围环境和设备集合产生能量。
这两种基本方式的差异是基于对环境开放程度的多少来确定的,并以此确定了建筑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环境。本文提出的建筑“主动适应型节能”,使一种节能原则。具体来说是指在建筑建设初期最大限度的考虑到地区环境,并在方案设计的时候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如夏季主导风向、太阳高度角等,设计一系列可以在建成后自主运行的系统,比如重质热墙系统,岭南建筑为引入穿堂风而设置的“廊厅相间”系统,通过主动的打造“被动节能”,来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最终得出的关于“主动适应型建筑”的建造原则,强调的是在环境设计中对环境的开放和探究态度,与“被动式节能”无关。

1.3.“主动适应型”建筑可适应性分析

就像人一样,建筑也是有适应性的。如果环境的因素相对于人成为了主导因素,就可能对于建筑系统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目前的建筑节能研究,主要针对的是节能系统的严密性,或者是技术手段的复杂性,我们经常试图用精致的换热系统来解决建筑的通风问题,而忽略了最简单的方法——打开窗户就可以带来更多的景观创造性使用,更多的流通空间和更多的自然光线,还有更加良好的自然通风——而这一切都在只是最原始的自然要素。
“主动适应型”建筑则充分的考虑了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建设初期对于环境要素的调研使人对于将要应对的环境有了初步认识,因此得出的节能系统也将是考虑了人的基本行为和心理感受的。这将是有人参与的生动的系统。

2.主动适应型建筑对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对于建筑来说,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整个设计、建造、使用与废弃环节都要考虑到低能耗、低污染与低排放。在考虑建筑的耐久性设计的同时兼顾建筑的易拆除设计、节约资源设计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设计等。
2.

1.考虑建筑的环境属性

不论建筑师们试图创造出多么具有可识别性或标志性的建筑,建筑本身首先是环境的产物。因此,在低碳的大趋势下,我们建筑师必须是设计初始时,就考虑创造一个屈服于环境的建筑。通过对场地地形的有效利用从而减少工程量,通过对风向、光线的有效利用从而减少建筑在使用中的能耗,已经成为大多数建筑师的共识。

2.材料的多层次开发与高效利用

建筑的材料选择和加工是建筑设计的基础,这也是一个会产生大量产生能耗的环节。很多常用的建筑材料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如大部分的混凝土建筑拆除后会造成难以处理的废弃物,导致清理过程中的二次能耗。如果想重新利用这些材料,也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因此,如果能有效的利用当地材料,选取可再生、可循环利用、内含能源低的材料,是控

源于:普通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制建设中、使用中和废弃后能源浪费的一个有效途径。

2.3.建筑形式、空间与能源消耗

建筑的形式对建筑使用中的能耗有很大的影响。在规模、体量、建造年代等基本接近、采用相同的空调设备系统的情况下,由于内部空间、建筑形式、窗墙比等的不同,两栋建筑的能耗相差会将近一倍。因此,如果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该地区的气候状况,从建筑的形式设计出发控制建筑使用中的能耗,将会在方案设计阶段对建筑节能大有裨益。

2.4.既有建筑的改造

在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的时候,应该先对原建筑做相关的节能评价,为其建立详实的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设定改造的目标和依据,制定相关方案。在改造的时候,可以尽量引入新材料新技术,但应该以原有建筑构造和设计为基础。法国的旧建筑保护即遵循这一原则,一方面完成了旧建筑更新,一方面节省了能耗。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在设计前期调研,方案设计中以及最终建设阶段都对主动的挖掘和利用现有环境条件,开发“主动式”的节能措施,那么在后期建筑使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极大的降低建筑能耗,还能为使用者带来多重便利和新体验。
参考文献:
毛继东.浅谈建筑节能[J].陕西建筑,2008年总162期,p6-7
陆正刚.杭州绿色建筑科技馆项目实施案例分析[J].浙江建筑.2012年,第29卷,:p66-68,p71
[3] 申琪玉,李惠强.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年11期 :p34-38.
[4] Hawkes,D.The Environmental Tradition--Studies in the architecture of environment[M].E&FN Spon
[5] 北京方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世界绿色建筑设计[M].建筑工业出版社
[6] 建科[2005 ]78号.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J].深训土木与建筑.2005年,24期:p5-7
[7] 胡慧申,韦琴琴.基于节能的建筑自然通风设计探讨[J].建筑与工程.文章编号:1009-914X (2012)03-2013-01
[8] 刘显成.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探讨[J].武汉建设:p20-21
[9] 马昌.节能技术在建筑护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铁道勘测与设计.2008年4期:p34-3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