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工艺美术 >简论谈:语文教学中美感熏陶与艺术魅力

简论谈:语文教学中美感熏陶与艺术魅力

收藏本文 2024-01-30 点赞:29368 浏览:13381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教改的深入,语文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绽放:“奇葩逸丽”的风采,咀嚼之,则百味无穷。但由于语文教学又有它应试的一面,几年来,在某些教者身上存在为应试而培养能力的现象。课堂只讲知识点,落实了目标,就完成任务。忽略了语文趣味性及艺术魅力的感染和熏陶。一篇原本优美生动的文章,却在教者的课堂上成了几道习题的落实。课堂感悟不到语文课那种美的魅力。语文课的“味道”消失了。
记得,我中学时代遇到一位优秀的国文老师,她的课总是涌动着夜话般的诗意;流动着人性的光彩。有一种美感熏陶的魅力围绕着你。那时,班上的同学多受她的影响爱上了文学。同样,如今我也踏上了语文教学的行列。时至今日,她的教学风采,教学的艺术,渊博的文学底蕴,富有魅力的人文素养。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深深让我感悟语文课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洗涤与陶冶。她的教风,时刻鞭策着我,在语文教学中展示出语文课特有的那种美感的意境。并在这一领域里不断地探索与追求。
一路走来,我深感素质教育、能力培养,除注重落实“知识点”外,更应挖掘课文中那些“美”的因素,让语文课真正成为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美感熏陶的课堂。进而成为学生感悟生活,启迪人生的学科。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语文教学中的美感熏陶恰是涓涓的溪流,侵入学生渴望知识的心田,恰是一片平静的湖水投入了一颗“石子”激起学生热爱文学的感情波澜。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一波澜在学生情感上泛起,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导语的美感熏陶,是语文课魅力之所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充分利用课前导言,可使一篇篇普通的课文升华到一个高度。生动的导语能够打动人的心弦,增强求知。学生们往往是带着新鲜感和期待的心理来学习新课。好的导语,犹如“引鸟入林”的纽带,“引鱼上钩”的诱饵,自然的调动学生求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影响。
例如:我在讲《我的老师》一文时,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课文之中,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老师,这是多么亲切的字眼,当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跨入学校大门的时候,学会的第一个名词就是“老师”。老师用伟大的母爱驱散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燃亮失望者对人生的向往之光。我从小失去母亲,但在我人生道路上,却享受到了胜过母爱的爱,这种爱就是老师的爱。是老师用母爱般的心肠温暖着我这可冰冷的心,是老师给我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是老师把那闪闪发光的团徽佩带在我的胸前。当我再考场失意的时候,又是老师含笑着安慰我。是啊,老师就是这样把爱无私的奉献给了你、我、他。今天让我们在魏巍的作品《我的老师》一文中,重温那师生情,老师的爱---”。由于导语发自肺腑之中,深深地打动和感染者学生。不仅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意境里,教学收到好的效果。。生动的导语,是师生间知识传递、情感交流、信息反馈的桥梁。是培养能力的“催化剂”。是理解课文的“燃火点”。好的导语会给学生带去无穷的回味,以及美感熏陶。就这一点来说,导语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不可忽视的环节即:导语中荡漾着美的诱惑、美的陶醉、美的享受、美的感染、激起美的联想。

二、板书的艺术魅力,潜移默化对学生起着感染和熏陶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课件逐渐代替了课堂板书。有时观看公开课,一堂课下来,黑板没写一个子。笔者认为,实不可取。
板书是教师在课堂上对授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它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审美意识,学生从中把握住知识的整体及内在联系,是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窗口。优美精当的板书,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在板书中,学生会感知教材内容的内涵与外延之所在,进而产生对所学内容的欣赏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心灵共鸣。有了教师“恰到好处”的板书,加上教师“导之有方”,才有学生的“学之得法”的效应。学生在欣赏、体会、品味和理解中,自觉主动的提升品味,进而感悟教学的艺术魅力。
板书,不仅把重点知识投射给学生,由于内容要有目标性,少而精,重点突出,学生又从布局简洁、清楚板书中收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那艺术魅力潜移默化的渗透其中。一堂课,板书安排巧妙,会使课堂生辉,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脑海中留下长久的记忆。板书在语文教学中是眼睛,对整体教学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是科学与美感为一体的艺术。也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它停留在黑板的时间长,要比一闪即逝的电脑课件更有效。谈:语文教学中的美感熏陶及艺术魅力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三、深入挖掘教材,激发、拓展美的熏陶及艺术魅力

其实,语文课本身就带有天然的美感因素,课文里那一幅幅激动人心的场景,那一尊尊感人肺腑的形象、扣人心弦的情节、深邃的意境、生动语言,无不呼唤读者,使之产生耐人寻味的感受。语文课自身,就将审美孕育其中,教者如能善于捕捉这些火花。教学时就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陶冶、感染学生的求知欲。如果不善于挖掘这些艺术魅力,只单纯的就知识而教,那么,再好的作品也不能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更何谈培养能力。
美的挖掘则取决于教者对教材的深入探讨。只有多角度、多方位去发现“美”,课堂教学中才能讲出“美”;学生从中感受到了“美”,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愉快的接受知识,掌握知识。素质教育、培养能力也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的老师》一文。描写蔡芸芝老师时有个特写镜头:“嘴角边有块榆钱大小的黑痣”。细想,榆钱大小的黑痣长在嘴角。在常人看来“过大”,也许并不给人以“美”的点缀。那么,作者为什么能以此视为美的标志来写?这说明老师的形象已在学生的眼里“完美无缺”。如果教学时能够挖掘、发现这些闪光点进行赏析,那么,对学生理解主题、体会课文中那深深的师生情,都会升华到高处。
语文教学伸缩性很大,是给学生一桶水,还是一滴水,这不仅取决于教师广博的自身素质,更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探讨,一个努力钻研业务,吃透课本的教者,它不仅能灵活自如的运用教法,而且能够多角度、多方位的剖析课本内容蕴含着的闪光点,诱发学生去发现“美的事物”,“美的内容”。进而对学生美感熏陶。

四、巧用课堂资源,扑捉课堂的精彩,引发魅力教学

魅力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万紫千红充满的春”。,在不断地探索中去呈现。“又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景象。而课堂生成的资源的利用,恰是语文课那涓涓溪流奔涌海洋的源头活水之一。如何充分利用课堂的资源,有效的引发课堂的精彩,是语文课更富有魅力之所在。当师生互动时,学生随机冒出的精彩火花;都是意外生成资源利用的大好时机。教师要善于捕捉它,理性地处理预设和生成”,利用学生的创意资源,使课堂锦上添花,妙趣生辉。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学生的阅历,知识的拓展,远远超乎教师的想想。如果教学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就会开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教学园地。例如:我在讲《论语》一课时,讲到“身居陋巷,回不改其乐”。一位学生马上说:老师“我知道颜回的故事”。于是不由自主的讲起了孔子和颜回的故事,我没有阻止他,而是为他搭建了展示他的平台。我因势利导,由他的故事拓展到《二十四孝》中,孔子弟子“行孝”的故事,讲到孔子的几个优秀弟子德行节操的故事。使枯燥的文言文,妙趣横生,巧妙地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把课堂生成的信息变为活水有效地利用,能让课堂更加灿烂,愈显生机。学生享受到学习的无限乐趣,魅力课堂也就不言而喻。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