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工业设计 >进给液压式薄壁微量进给装置运用基础

进给液压式薄壁微量进给装置运用基础

收藏本文 2024-02-28 点赞:21439 浏览:9516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论文在对国内外微量进给装置进行深入浅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一种新型的液压式微量进给装置。在对其利用性能浅析的基础上,提出进给装置结构设计原则并进行了进给装置结构设计,借助于数值模拟及实验手段对该进给装置基本特性进行了系统地探讨。论文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1.基于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论述,获得液压式微量进给装置的关键尺寸确定论述公式,在对其浅析基础上,提出了结构设计原则及其关键尺寸确定的策略。2.借助于数值模拟,浅析了进给装置输出与输入特性及其轴向刚度、径向刚度。探讨表明该进给装置输出与输入具有很好的线性联系。3.对研制的进给装置进行实验探讨,实验结果证明了液压式微量进给装置的输出与输入具有很高的线性并且进给装置位移无滞回,位移输出具有很高的重合度和稳定性。4.通过模态浅析探讨了其动态特性,确定了装置的一阶固有频率为150HZ,高于一般车床转速下引起的激振频率,具有很好的动态特性。5.液压式微量进给装置运用于精密加工机床,通过切削实验,利用WYKO表面形貌仪对已加工零件表面形貌的测量,实验表明该进给装置有良好的利用性能,进给精度可以达到0.016μm,其轴向刚度达到1.0×10~9N/m。本论文对液压式微量进给装置结构及其特性的探讨,对于液压式微量进给装置开发和推广运用,推动精密加工与测量技术进展具有重要论述及现实作用。关键词:液压论文微量进给装置论文输出特性论文有限元浅析论文

    摘要5-6

    ABSTRACT6-10

    第一章 绪论10-27

    1.1 背景及作用10-11

    1.2 微进给系统11-21

    1.2.1 微位移系统11-18

    1.2.2 微进给装置18-19

    1.2.3 导轨形式19-21

    1.3 国内外探讨近况21-25

    1.3.1 国外探讨近况21-24

    1.3.2 国内探讨近况24-25

    1.4 本论文探讨的内容25-26

    1.5 本章小结26-27

    第二章 液压微进给装置的特性27-38

    2.1 弹性材料的特性27-31

    2.1.1 材料的力学特性27-29

    2.1.2 典型弹性体29-31

    2.2 缸体弹性变形的几种形式31-36

    2.2.1 径向缸体变形31-33

    2.2.2 轴向缸体变形33-35

    2.2.3 轴向端面变形35-36

    2.3 进给方式的比较36-37

    2.4 本章小结37-38

    第三章 微进给装置的结构设计38-44

    3.1 结构的力学模型38-40

    3.1.1 基本概念与检测定38-39

    3.1.2 薄板的轴对称弯曲公式39-40

    3.2 结构的设计40-43

    3.2.1 机械结构的工作原理40-41

    3.2.2 设计策略41-42

    3.2.3 驱动部分的结构设计42-43

    3.3 小结43-44

    第四章 静态及动态特性的有限元模拟44-55

    4.1 有限元浅析策略介绍44-46

    4.2 位移特性的有限元浅析46-48

    4.3 刚度的有限元浅析48-51

    4.3.1 径向刚度48-50

    4.3.2 轴向刚度50-51

    4.4 模态特性的有限元浅析51-53

    4.4.1 结构动力学与模态浅析51-52

    4.4.2 有限元的模态浅析52-53

    4.5 小结53-55

    第五章 液压微进给装置性能的实验探讨55-80

    5.1 实验探讨策略及设备55-63

    5.1.1 实验探讨策略55-58

    5.1.2 液压源的选择58-62

    5.1.3 实验设备组成62-63

    5.2 装置静态特性的浅析63-69

    5.2.1 压力位移曲线63-67

    5.2.2 重复精度67-68

    5.2.3 稳定性68-69

    5.3 刚度的浅析69-70

    5.3.1 实验历程69

    5.3.2 实验结果及数据浅析69-70

    5.4 模态浅析以及实验结果70-73

    5.4.1 实验历程及实验策略70-71

    5.4.2 实验结果及数据浅析71-73

    5.5 切削实验73-78

    5.5.1 实验目的及实验策略73-74

    5.5.2 实验历程74-75

    5.5.3 实验结果及浅析75-78

    5.6 本章小节78-80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80-82

    6.1 探讨的主要结论80-81

    6.2 尚待深入探讨的不足及进展展望81-8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