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高中教学 >> 高中地理教学 >简谈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简谈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收藏本文 2024-02-20 点赞:5429 浏览:1826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语文味是语文课的灵魂。面对现阶段语文课语文味越来越淡的目前状况,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君和韩军的两节示范课进行分析,从以读悟情,读出语文味;立足文本,品出语文味两个方面来阐述,还语文课本应有的面目,让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关 键 词】语文味;朗读;文本细读;《老王》;《登高》
1005-5843(2014)01-0146-03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写到:一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语文味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它所展现出来的语文味不仅可以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个性,还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很多的语文老师在不断追求“创新”的同时,过多重视形式与花样。课堂上用表演、说唱、课件代替了诵读、感悟、理解。抛弃了以文本为载体,品析语言的教学方式,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政治课、活动课。
语文是姓“语”的。[1]作为语文教师,还语文课本有的面目,让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刻不容缓。下面,本人结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君的示范课《老王》和韩军的示范课《登高》来谈谈如何让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

一、以读悟情,读出语文味

好文章是“读”出来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读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每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2]语文课是离不开读的,以读悟情,让学生在读中细细咀嚼、玩味,置身于作者的位置,充分发挥想象,将文中的内涵在读中显像。只有读,才能真正品出语文味。
怎样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读的方式来彰显语文味呢?
第一:保障充分的读书时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声琅琅的课堂才是语文课堂,教师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来读书,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沟通,通过反复读来理解文本,理解文章的情感。
韩军老师讲《登高》一文时就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朗读。全诗仅有8句话,教师进行了2次范读,并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让学生朗读,从中来领悟诗中的感情。并将感悟到的感情再次融入到朗读中,这也就是“以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读”。王君老师在讲《老王》时,针对五处语言点,设计了五个多样化的诵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读情景,努力化平淡为神奇,引领学生从语言出发,又回到语言。为了让学生理解老王被社会遗弃的苦痛,教师让学生成为老王自述身世;为了让学生理解老王没有家人的孤苦无依,教师演杨绛,学生饰老王进行创造性对话,抓住一个“唉”字来体会老王的无奈心酸;为了让学生理解社会对老王的凉薄,教师让学生饰看客,创造性“演说”社会闲人对老王的挖苦讽刺;为了让学生理解老王有“房”无家的痛苦,教师与学生共同演读老王和杨绛的对话;为了让学生感受老王的走投无路,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文中多次出现的“只”字。通过这五处读来让学生走进老王,加深学生对这个底层人民“活命”的生活状态的理解。
第二,灵活运用各种读法。语文课要多朗读,更需要灵活的读。机械的重复朗读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灵活转变阅读方式,如:单个读和齐读相结合、轮流读、配乐朗读、分角色读、教师范读等。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读书,在读书中感悟文本。
韩军老师执教《登高》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诵读优势,在导入时就进行了配乐范读,伴随舒缓、悠扬的音乐,韩老师饱含深情的朗读着,那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满怀感情,将学生带入到诗歌凄清伤感的气氛中。在诗歌的讲解中,韩老师灵活运用了跟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学生读书兴致很高。王君老师在执教《老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创新的用了多种读法,如分角色创造性对话,配乐朗读等,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有恰当的应用朗读方式,学生才会兴趣盎然,才能读有所获。

三、对学生进行读法指导。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会让学生茅塞顿开,有质的飞跃。同样在学生朗读中教师也应根据文本进行朗读指导,避开出现无效朗读,这也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韩军老师在执教《登高》时,就特别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指导学生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时,他说:“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眇小;……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渚清、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他从语调、节奏、重音、停顿、动作、表情等多个角度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朗读能力还在有效的训练中逐步提升。

二、立足文本,品出语文味

语文光靠读是不够的,还需要“品”。汉语有它独特的魅力,它的精妙之处往往就在一词一句之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斟词酌句,咬文嚼字,领悟文字背后的智慧。语文教学切不可以脱离文本,要走进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不断碰撞中擦出火花,领悟文章的真谛。
王君老师和韩军老师都特别重视立足文本,进行文本细读。王君老师曾说“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脚踏实地的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本本身,凸显语文课堂的本色,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内力’”。[3]韩军老师曾说:“语文课应该特别注重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文课应该返璞归真, 删繁就简, 少一点做给人看的花拳绣腿, 少一点旁枝斜蔓的花架子, 语文课要围绕学生, 扎扎实实地训练语言。”[4]
当然在他们的课上也贯彻了这一点,王君老师执教《老王》时,围绕着“活命”二字运用了“咬文嚼字、深情朗读、重现情景、发现空白、探究疑点”五种策略进行文本细读。通过几次改句训练,让学生进行语言比较,理解老王没有家人的孤苦无依。王老师让学生对“老王”这一称呼细细咀嚼,体会杨绛与老王之间的关系,引出“心安”一说,进而让学生默读全文,体会杨绛该不该心安。这一环节,既是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咀嚼文本,也是对文章中心的深层体验,让学生沉下心来,去体味去深思。学生由此深刻体会了杨绛与老王之间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关系。
韩军老师执教《登高》时,在首联的教学中,抓住“飞鸟”这一意象,让学生深思这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并与王维和笔下的鸟做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杜甫孤独漂泊,思念家乡的情感。在颔联的教学中,他对“落木、长江”进行重点剖析,让学生领会到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豁达坦荡之心。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感悟、鉴赏文章,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
总之,“语文味”是语文课的灵魂。让我们把抛弃浮华、重视朗读,立足文本,把灵魂找回来,让语文课散发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张雨仁.当前语文教学中值得关注的四个理由[J].语文教学通讯,2007,(3):64-65.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N].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2012.
[3]王君.王君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4]崔新宁.探究韩军教学成果的理由[J].新语文教育,2007(8).
作者简介:李杰(1990-),女,重庆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