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金融 >> 货币银行 >电视经济新闻深度报道内容

电视经济新闻深度报道内容

收藏本文 2024-01-18 点赞:23036 浏览:10572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与传媒事业的发展,电视受众已不再满足获取单一的经济新闻资讯信息,而是需要更加专业深入的经济分析,本文抽取《经济半小时》2012年5月共计30期节目作为样本进行内容分析,探讨电视深度报道在节目选题侧重、采访对象和报道策略上的特点,指出电视经济新闻深度报道栏目的不足及其理由。
【关键词】电视经济新闻 深度报道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观经济大势、知民生冷暖”,栏目已经拥有以经济界中高层管理决策人士与技术怎么写作阶层为主体的稳定的收视群体。20多年来,其独特的品质和追求——用经济的眼光关注社会热点,吸引了无数的受众。其选题上总是着眼于“大经济”,选择重大经济事件、业界风云人物作为报道的焦点,以“严谨的态度、新闻的眼光、经济的视角、权威的评论”深度报道经济事件①,透彻分析经济现象,忠实纪录企业变革,准确把握经济脉搏。

一、栏目内容分析

1、选题:注重从宏观、正面解读新闻,及时满足受众需求

由于节目专业性的定位,《经济半小时》的报道内容基本都是涉及经济领域的新闻。从每天发生的各种经济领域新闻中挑选一条最重要最具有讨论价值的做深入报道,在为受众传递最新经济新闻资讯的同时,深入分析国际国内重大经济事件及所带来的经济影响,把握当前经济动态以及百姓身边发生的经济现象,为受众揭露经济现象背后的真实理由并推荐应对措施。②
第一,《经济半小时》受众定位是全国电视观众,在选题方面,与各地方电视节目不同,更多会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角度进行报道。
第二,注重内容的时效性。选题大多是当下正在发生的热点经济现象,并由现象或典型事例进行有深度的分析报道。从对2012年5月2号至31号共30期节目的统计数据得出,有23期节目的选题是围绕当时某个热点经济现象,有7期围绕某个热点经济事件。
第三,选题上注重受众需求。很多正在发生的经济现象与老百姓利益息息相关,因此,要选取受众最关注和最感兴趣角度进行报道。市场正在发生什么,节目就报道什么;受众关注什么,节目就分析什么。既满足了受众最想知道、了解的经济动态心理,又保障了节目收视率,可以说,把握受众心理就把握了整个栏目的关键核心。③例如2012年5月6日的节目“出租车的故事”,反映的就是老百姓身边的事。节目针对北京市打车难的现象进行深入报道。首先,选取两位出租车司机为观众呈现出租车司机真实生活状态,接着邀请两位专家为观众专业解读打车难背后的理由,通过对比其他国家此类现象,提出适合我国出租车行业的改革措施。
第四,选题角度基本都是积极正面。选题视角方面,30期的样本统计中有16期社会看点,9期涉及政府工作重点,6期社会热点。《经济半小时》在节目选题上紧紧围绕市场环境变化,弘扬正确舆论导向,也保障了收视率。例如在2012年5月29日 “节水洗车为何遭冷遇?”中,就是应对了政府刚刚颁布的洗车行业必须用循环水的文件,节目中针对文件颁布后对洗车行业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进行了深度调查分析。

2、采访对象:专家点评与百姓话语

深度报道节目要做好,离不开记者的专业性,而记者调查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采访,有采访就要有采访对象,一个经济现象、经济事件的报道,找准了采访对象,对报道的深度挖掘能到起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抽样的30期节目样本中,采访总人数共计357 人,其中政界42人、商界94人、学者39人、相关行业人员(一期节目中所涉及的相关行业人员如:商贩、菜农、消费者等)133人、弱势群体55人。采访对象基本上做到了精英群体与普通百姓的兼顾。
《经济半小时》每期节目时长只有30分钟,但在一个月的节目中,却有300多个采访对象,可以看出,采访对象对整个节目的关键作用。栏目的采访对象会随着选题变化,如果当天节目涉及国际经济新闻,国外采访对象会相应增加。
作为一档电视经济新闻深度报道栏目,大部分节目类型属于调查性报道。每期编导围绕当日选题进行深入调查,挖掘选题背后的作用,最后由演播室主持人进行归纳总结。对30期节目样本的统计结果发现,每期节目的采访人数都在10人左右,最多一期达到23人。例如:2012年电视经济新闻深度报道内容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5月17日的《全球技术会展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节目中,由于涉及的是全球技术会展,节目就融合了多个中外不同的采访对象,一期就有23人,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现场报道。
总体说来,《经济半小时》栏目的采访对象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专家点评增加节目报道内容的权威性。在30期节目样本中,每期都会涉及一个专家采访,整个节目进程中,会先简单介绍当期主题,话题分析,交代背景材料,在节目中间或结尾添加专家总结点评。中间出现的专家采访一般起推动整个节目进程作用,有时会起到转折的效果;而结尾出现的专家采访是对当期节目做归纳并提出专业意见。另外,检测如当期选题争议较大,其专家数量也会随之增加。例如,在2012年5月22日的《万达31亿美元写回了什么?》中,就出现了三个专家。这期节目主要围绕中国万达以31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影院旗下346家电影院,对于这次收购,在全球都产生很大反应,有支持者也有质疑声。一期节目,三位相关领域专家,从不同视角,为受众对此事件进行专业深层次的分析,体现了电视经济新闻深度报道所要挖掘的深度性。
第二,百姓话语增加深度报道真实性。采访对象涉及民生话题的节目,让普通百姓和弱势群体自己说话,为受众呈现真实情况。例如:2012年5月11日的《月度经济观察 飞涨的菜价》,报道主要内容是如过山车般上涨的蔬菜,选题关注民生,报道过程中采访了3名菜农和2名消费者,针对蔬菜上涨给最底层菜农带来的并非收益的提高,却是经济上的压力理由上进行分析。菜农提出理由,专家进行分析,一问一答式逐步推进报道的进程,既能满足受众获取经济信息与深度解读的需求,又接地气,令人信服。

3、报道策略:组合报道与暗访镜头

《经济半小时》在具体的深度报道策略上,除常见的独立报道模式外,还采用将单篇报道组合为系列报道的方式来深化报道内容,并使用暗访镜头来揭示新闻真相。
第一,组合报道深化报道内容。由于节目定位是经济新闻的深度报道,最常见的深度报道方式就是独立报道,但许多从单篇角度不能被称为深度报道的新闻组合起来也会变成很好的深度报道。组合报道的形式一般分为三种,分别是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和整合报道。《经济半小时》就很好运用了组合报道的形式。在抽样的30期节目样本中出现了四组组合报道。2012年5月2日-2012年5月5日的《第一季度观察》、2012年5月9日-2012年5月14日的《农资涨价调查》以及2012年5月18日-2012年5月19日的《脆弱的稀土》、2012年5月30日-2012年5月31日的《热投资冷深思》都是系列报道,通过多期节目报道,深化了报道内容。组合报道中的每条报道从不同角度烘托主题,使整组报道呈现立体形式,在节目构思和编排上体现了系统性。
第二,暗访镜头揭露新闻事件真相。样本中有两期报道运用了暗访镜头。暗访是记者在调查新闻事件时运用的采访方式,尽管对于暗访的运用现在还颇受争议,但对于正常采访不能顺利进行的,运用暗访方式可以完成新闻调查,暗访是一种有效获取有价值新闻的手段。例如2012年5月29日的《节水洗车为何遭冷遇?》中,就运用了暗访镜头对洗车工进行采访,了解到名义上的循环用水实际还是普通的自来水。但暗访镜头也属于偷拍行为,透过摄像机暴露了当事人的生活和隐私,因此,作为记者一定要抱有人文关怀的精神,不能为求深度而恶意诱导,要有底线的进行采访报道。④

二、栏目的不足之处

1、缺乏批评性报道

在30期样本中,尽管选题也有对某一经济事件或经济现象产生质疑的声音,但最终都被演化成对未来展望。作为一档经济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应该挖掘新闻事实。现在的节目中,“半小时观察”中常常会听到“希望有关部门怎样,希望有关单位怎样,倡议有关部门如何”的话语,这些话显得节目在报道中对揭露和批判有些无奈。很多报道也都是在工商、监管等职能部门的后面转,他们查谁,再谁。媒体只有增强批评报道的主动性,才能够获得受众的认可和信任;政府部门通过电视报道接受社会监督和批评,从而变压力为动力,提升政府工作效率。

2、主创人员应增强财经专业素质

由于电视经济新闻深度报道具有很强的交叉性、边缘性与综合性,采编人员如在财经专业知识方面出现短腿,自然制约了认识的深化,报道就失去了挖掘功能。一档优秀的节目靠的是其优秀的主创团队,必须提高成员的内在素质,而《经济半小时》站在专业角度进行采访,必须有专业思路。加强对主创人员业务素质培养也是形成品牌节目的关键。从宏观上看,经济类人才紧缺是我国新闻界急剧转型的某种必定表现。培养专业化的经济类电视媒体人才能够做出更好的电视经济新闻。⑤
通过30期《经济半小时》节目样本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做好电视经济新闻深度报道,每一个环节都要专业化、细致化。选题到报道内容的深浅直接影响着报道质量,记者的调查采访也是深度报道的关键环节,采访对象选取的合理性也将影响到报道的权威性。只有运用多样手法进行报道,丰富节目呈现形式,才能保证节目整体深度性和专业性。□
参考文献
①雷蔚真:《名牌栏目的策略与衍变:〈经济半小时〉透析报告——电视名牌栏目教学案例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②孙凤毅:《电视经济新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③郑祖武:《电视新闻报道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电视经济新闻深度报道内容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④张婷,《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研究》[D].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10
⑤刘岩,《电视深度报道论》[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
(作者:解芳婧,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201硕士研究生;林刚,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新闻系副教授)
责编:姚少宝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