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宏观经济学 >试谈词源学和语言经济性和区别性原则

试谈词源学和语言经济性和区别性原则

收藏本文 2024-01-17 点赞:6626 浏览:2217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言的使用受制于经济性原则和区别性原则这两大原则。人们一方面总是希望能用一个词形只表达一个意思(即区别性原则),从而使得表意清晰无歧义;另一方面又希望用尽可能少的结构形式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意思(即经济型原则)。这两条原则在语言演化过程中不断地博弈着,此消彼长。同源派生构词模式是汉语在历史演化中采取的兼顾经济性和区别性的重要语言编码策略之一。同源派生词或同源词,即从同一语源孳生的词。同源词之间形成音近意通的关系,例如“稍”指禾麦的末端,“梢”指树木的末端,“艄”指船只的末端,这三个词发音相同,都表示物体末端之意,但适用的具体概念域不同,所以三者是同源词。采用同源派生的编码策略,既可以使得同一个语音形式表达多个意思(经济性原则),同时又可以通过“意通而义别”将这几个意思有机地系联起来,而不至于带来识记上的负担(区别性原则)。熟悉和掌握词源学理论和知识,不但有助于我们认知汉语词义衍生系统是如何采用这种音同意通的策略组织语义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从纷繁多样的词义中理出衍生的纲目,起到以简驭繁的效果。下面以“巴”为例加以说明。
“巴”的构词能力较强,由它构成的词语为数不少,现代汉语常用的如“巴掌”“巴结”“锅巴”“尾巴”“下巴”“嘴巴”“巴不得”“干巴巴”“眼巴巴”等。“巴”在现代汉语中有好几个意思,下面是《新华词典(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给出的释义:
①盼望。[例]朝巴夜望。②紧贴着或挨着。[例]爬山虎巴在墙上|前不巴村,后不巴店。③粘住。[例]粥巴锅了。④粘在别的物体上的东西。[例]锅巴。
“巴”单用的例子
(1)凤姐才说道∶“刚才我到宝兄弟屋里,我听见好几个人笑。我只道是谁,巴着窗户眼儿一瞧,原来宝妹妹坐在炕沿上,宝兄弟站在地下。(红楼梦)
此外,去今未远的近代汉语里头还有不少用法,在上述义项中难以找到准确的解释。例如“巴巴结结”:
(2)光阴迅速,大娘子在家巴巴结结将近一年。(宋元《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汉语大词典》释义:勉强,凑合。
(3)任珪天明起来,辞了父亲入城去了。每日巴巴结结,早出晚回。(《古今小说·任孝子烈性为神》)
《汉语大词典》释义:勤恳;辛劳。
按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上举两例中“巴巴结结”在语义上似乎是没有紧密的关联。那么,上述“巴”的各种用法之间有无关系?如果有的话,有没有一个有效的策略使其词义系统条分缕析、纲目了然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词源学来分析,我们就能找到“巴”诸多义项共通的核心义(即段玉裁《说文解字》中所说的词之“意”),由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但是上述意思都跟“蛇”这一意象没有直接关系,令人费解。看来,后代的“巴”类词另有来源。曾昭聪《明代歌曲释词三例》(《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巴心”条所说,从明代歌曲文献来看,“‘巴’尚有‘粘附’义(作名词则为干燥或粘结在一块的东西,明李实《蜀语》:‘干肉及饼曰巴,牛肉曰干巴;荞饼曰荞巴;盐块曰盐巴;土块曰土巴之类’)。用于人则为‘亲近’。”曾文结合方言材料立论,例证丰富详实,引人入胜;遗憾的是词源学与语言的经济性和区别性原则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未能发明“巴”有“粘附”“干燥”义之理据,即词之“意”。
殷寄明《从语源学角度看“干巴巴”类派生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一文谈到了“巴”有“干枯、干燥”等义的理据。首先殷文指出,词缀所载之义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见诸文字形体的显性语义,即语词的本义以及引申义;其二是寓于检测借于文字声韵之中、来源于原始语言的隐性语义,即语源义(笔者按,即本文之前所说的诸多义项共通的核心义)。“干巴巴”中“巴巴”的干枯、干燥义即属于第二类。殷文搜集了大量的同类证据证明,“干巴巴”的“巴巴”并非像传统语言学认为的如同“儿子”中的“子”,“老虎”中的“老”那样,“子”和“老”都可以回溯至其源头词汇作用,然而“巴”后来的常用义却没有具体的词汇作用可以追溯,或者其原始词汇作用“巴蛇”与此没有直接关系;从语义上说,“巴巴”起源于原始汉语,承载着隐性语义。“巴”字为传说中的大蛇之象形,从语言文字系统看,巴声字所记之词多有圆而长义,爬行字“爬”亦从巴声,所反映的正是蛇形动物的特征。动物之尾圆而长,今语称“尾巴”,古代单称“巴”。“芭”“把”“”“鲃”等诸物皆有圆而长之特征。由其本义可知,“巴”字本无干义,“巴巴”的干枯、干燥义为“巴”字声韵所载之别义,当出自另一语源。“粑”“糍粑”“糖粑”“玉米粑粑”等均有干义,“羓”本指干羊肉,亦指干肉;“”指饼类干食。古时干肉也称为“脯”,《诗·大雅·凫鷖》“尔酒既湑,乐殽伊脯”。其字与“巴”同音,帮纽双声,鱼部叠韵。“干巴巴”的“巴”为不自由定位语素,故在双音派生词中作后缀仍表“干”义。
殷寄明检测设了“巴”族词的两大源流系统,一是由“巴”字本义“大蛇”衍生出来,二是由“干枯、干燥”义衍生而来。从语源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突破文字形体的束缚,于原始汉语中寻找语词声义结合的理据,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不过,“巴”和“脯”尽管从声义源头上看有同出一源的可能,但“巴”的动词义项“粘结、粘附”“亲近”却是“脯”不具备的。而“亲近”等义项仍待合理的解释。曾昭聪一文指出,“巴”尚有“粘附”义,用于人则有“亲近”义,这都是“巴”的动词用法。那么,“巴”的动词义“粘附”“亲近”和名词义“干燥或粘结在一块的东西”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答案是肯定的。“巴”作为检测借字,记录了“干燥、干枯”义,物体经过火烤或太阳照晒后,水分蒸发,剩下的固体物质就会变干,我们就可以说它“干燥、干枯”,同时,剩下的固体物质就会紧紧粘结在一起,所以,我们又可用“巴”来指称“粘结、粘附”义。然后,通过概念隐喻,从具体的“粘结、粘附”进而到抽象的人的“亲近”便顺理成章了。
现在回到前举“巴巴结结”的两种用法。找到了语源核心义,再来理解就显而易见了。紧贴着或挨着,就是尚未到达,在特定语境下,尚未到达就意味着勉强或者凑合到达预期。尚未到达预期,从生活状况这个角度来理解就是每日总是很努力,但却依然难以富足,仅够勉强维持生计,换言之就是勤恳,辛劳。因此,“巴”的第二类语源义体系可以作如下刻画:
图一:“巴”之“干”义衍生系统图示
从词源学角度对“巴”词义的探求告诉我们,一方面,在考释词语作用时,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试着去寻其所以然,也即理据。语料汇证和语源学、训诂学相结合,可以使我们站在共时和历时的交汇点上,既可以看到横向共时的“然”,又可以看到纵向历时的“所以然”,这样对词义以及整个汉语词汇系统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另一方面,抓住了词的语源义,归纳出词的得义之由,在进行语文教学时碰到的一些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虞赛赛 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 31002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