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化学工程 >试述烟火字画和反应技艺

试述烟火字画和反应技艺

收藏本文 2024-02-14 点赞:33046 浏览:15546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通过浅析国内外因特网上与之相关的科技文献和新闻报道,可以得知:赢得国际、国内各界友人好评如潮的绘画技术,是将易燃易爆的烟及其它爆破器材平铺在一定厚度的材料上,燃烧反应后在材料上留下某些特定的痕迹,形成具有一定作用的抽象图形。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蔡国强先生发明的艺术体现形式。目前该创作形式尚处于新兴阶段,只有少数人掌握此种手段,且与此相关的科技探讨文献或报道稀少。本论文按照燃烧论述等与烟火技术相关的知识初步探讨了绘画原理:依据燃烧论述判断出该反应的类型,剧烈程度,以及燃烧特点,安全性能特点等;改善黑配方,采取活性炭代替原有的炭成分实验室制备成品,并对其检测密度,含水率、撞击感度、燃速等一般性能特点进行了测试;亦以黑为例子,利用先进的科学仪器进行了热浅析实验,并浅析其热分解反应历程;根据实验药品用量进行了燃烧线速度论述计算。亦在实验室内进行绘画的实验探讨:采取不同的烟剂,如:赤磷烟剂、高锰酸钾烟剂等;尝试了不同的实验材料,有:普通白纸,墙壁纸,宣纸,牛皮纸等;制作不同的艺术形式,包括国画与书法等;采取一些有效的阻燃技术,更安全地、有效地实验;突破原有的一些目前仅有的单调颜色等等。通过探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处于不稳定燃烧时,如燃烧剧烈,反应产生的热量过多,该温度达到实验材料的燃点,材料被点燃,被灼穿;或在木板、砖块的压覆下,稳定燃速转为不稳定燃烧,甚至爆炸。各种不同烟剂的实验尝试亦表明了绘画这项技术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烟剂,可进行更多的探讨。实验结果更突破了该体现形式的新的特点:不仅有山水国画,亦可以有书法作品出现;不仅只是单调的水墨色,亦可以有五颜六色的图片产生。经过一系列的资料文献搜索以及实验探讨表明,在烟火绘画中更好的运用烟火技术,将得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关键词:绘画论文烟火技术论文燃烧论文

    摘要5-6

    Abstract6-14

    1 绪论14-22

    1.1 探讨背景14-15

    1.2 探讨近况15-18

    1.3 探讨目的18-19

    1.4 本论文内容19-22

    2 燃烧22-34

    2.1 绪言22-23

    2.2 反应特点23-25

    2.2.1 定义23

    2.2.2 烟燃烧的特点23-24

    2.2.3 燃烧与爆炸24

    2.2.4 燃烧历程24-25

    2.3 安全性能25-30

    2.3.1 热感度25-27

    2.3.2 撞击感度27-30

    2.3.3 摩擦感度30

    2.4 不正常燃烧30-34

    2.4.1 定义30

    2.4.2 燃烧转爆轰30-34

    3 字画34-48

    3.1 赤磷烟34-39

    3.1.1 实验背景34

    3.1.2 实验准备34-35

    3.1.3 实验的改善35-39

    3.2 黑39-43

    3.2.1 实验原理39-40

    3.2.2 实验药品器材及其步骤40-43

    3.3 高锰酸钾烟43-47

    3.3.1 混药43-47

    3.4 本章小结47-48

    4 黑性能测试48-56

    4.1 前言48

    4.2 配方计算48-49

    4.2.1 氧平衡48-49

    4.3 配方及制备49-50

    4.3.1 配方49

    4.3.2 实验室制备49-50

    4.4 性能测试50-54

    4.4.1 含水率50-51

    4.4.2 检测密度51-52

    4.4.3 撞击感度52-53

    4.4.4 燃速53-54

    4.5 本章小结54-56

    5 黑热分解历程56-70

    5.1 引言56-57

    5.1.1 样品量56-57

    5.1.2 样品粒度57

    5.1.3 温度范围57

    5.2 微热量热仪C8057-62

    5.2.1 主要技术指标与运用57-58

    5.2.2 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58-62

    5.3 动力学参数62-64

    5.3.1 kissinger策略62-63

    5.3.2 测试结果与浅析63-64

    5.4 讨论64-70

    5.4.1 热分解机理64-67

    5.4.2 DSC-TG测试67-68

    5.4.3 还原剂对黑的影响68-70

    6 结论与展望70-72

    6.1 结论70

    6.2 不足与展望70-7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