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化学教学 >关于在教学当中如何运用原生态民歌教学

关于在教学当中如何运用原生态民歌教学

收藏本文 2024-01-22 点赞:31499 浏览:14435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和现代音乐的强势冲击下,传统民间音乐逐渐被人们所忽视,本文以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蒙古族(原生态)民歌教学为探讨对象,以当今社会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情况为切入点,通过调查目前学校对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教学情况,来反映目前民间音乐所面对的理由。
关键词:浅谈 教学 如何 运用 民歌
笔者利用在蒙古族中小学从事几年音乐教育的经验,通过蒙古族中小学对蒙古族(原生态)民歌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及民歌教学的实施状况,通过学生对蒙古族(原生态)民歌的认识与了解的分析、调查,来揭示目前中小学蒙古族(原生态)民歌的传承理由,并提出了蒙古族(原生态)民歌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及落实策略,从而提高了中小学蒙古族民歌教学的教学效率,达到了使学生了解、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目的,并更好地传承蒙古族传统民间音乐。蒙古族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过程,遭遇到了传统文化根基与现代文明间的冲突,多样化保护与传承的需要和选择性保护与传承的无奈,“传人”的逐渐衰微和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漠然。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设置蒙古族原生态民歌表演专业,紧扣其“地方性”与“职业性”特质,把握好保守与开放的关系、培养人才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蒙古族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中必定会有大的作为。

一、传统文化根基与现代文明间的冲突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背景下,蒙古族原生态民歌的文化根基正在逐渐丧失,有学者指出,“蒙古族原生态民歌本是为‘用’而唱,它与为表演而唱的民歌,在文化作用上是完全不一样的。”“用”,即实用,我国蒙古族原生态民歌主要为农业社会的各种民俗生活所用,用于生产、信仰、节令岁时、人生礼仪、商业贸易、文艺游艺等各种民俗事项中,具有促生产、促婚配、促交往、促娱乐、促教育等实用功能。然而随着各种现代科技不断介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蒙古族原生态民歌赖以依存的生产与生活秩序正在逐步被打乱,“一定的民俗文化模式形成于相对稳定的生活形态,归根是受制于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主要体现在国家的经济结构上,如果经济结构根本转变,引起的传统民俗文化的突变和蒙古族原生态民歌的衰落,更具无可挽回的颠覆性。”

二、多样化的需要与价值选择的无奈

从理想的角度而言,蒙古族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是多样化的,但是现实的做法却是一种选择性的保护和传承。2005年以来我国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一批蒙古族原生态民歌,如蒙古族长调等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也相继播出原生态音乐元素的节目,这一切很是令人欣慰和振奋。但不管是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好,还是经主流媒体的展示也好,这其中都涉及到一个选择的理由,有入选的就有被淘汰的,这其中的标准是什么?论历史,大部分的原生态音乐都有着悠久历史,历经时间的洗礼;论内涵,无论哪种原生态音乐都含有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论表演技艺,恐怕很难说,那一种民歌的唱法就更好一些,蒙古族原生态民歌因其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差异,是具有独立的价值体系的。由此看来,不管怎样选择,都是不甚公平的。

三、“传人”的需求扩大与现实供给的日渐衰微

蒙古族原生态民歌的传承需要一代代传人,但是,目前蒙古族原生态民歌的“传人”整体呈现逐渐衰微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是老一辈“传人”的逝去。老一辈的传人经历了那个封闭保守的年代,他们是蒙古族原生态民歌最忠实的护卫者和最精湛的表演者,但他们终究敌不过岁月的流逝,已步入迟暮之年。其二,是中年“传人”的离去。中年“传人”经历了新旧时代的更迭,他们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美好,并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变贫穷落后的命运。在这样一种迁移、奋斗的过程中,他们的角色开始向多样化转换。其三,是青年“准传人”的不屑。青年传人是蒙古族原生态民歌得以传承的关键因素,但现代化社会所影响青年人的价值观与蒙古族原生态民歌所传递的似乎格格不入,他们不喜欢听也不愿意学,因此,民歌传承的代际障碍无法避开。

四、理论与实践间的相互漠然

在蒙古族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中,理论与实践应该达成一种理想的沟通状态,即科学的思索来源于艺术实践,而艺术实践又进一步受益于科学研究成果,将研究中所发掘音乐文化的内涵恰当地反映到表演中来,将研究中所探索的关于音乐表演的创新型发展,在实践中予以尝试,并加以革新,使蒙古族原生态民歌获得创新性可持续发展。但遗憾的是,当前的研究和实践基本上是脱节的,研究虽来源于实践,却并没有很好的地回馈实践。20世纪以来我们所开展的各种规模的传统文化收集、记录、整理工作,均具有深远的历史作用,但它们都属于文献的记录整理,且带有很强烈的中国古代整理文化的特征。从文化保存的角度看,也以“静态”的、“博物馆式”的保存为主要取向。理论研究被束之高阁,实践却日渐衰微,无疑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乏一座沟通的桥梁,实际上研究无论如何攀爬到理论的高峰,没有实践的依托,终是海市蜃楼。
在专业的音乐教育中,面对强势的西方音乐,蒙古族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常常被专业音乐教育所怠慢。“专业的音乐教育对传统音乐起到了资源的保护作用,但是西方的体系是非常顽固的,由于传统音乐的内容在不断萎缩,因此现在有了恢复的观念但基础还是薄弱的”。实际上,专业音乐院校除了受到西方体系的桎梏之外,还有很无奈的一点是相对于多元的蒙古族原生态民歌而言,真正有所作为或者愿意有所作为的高等学府实在太少。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师资队伍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在用人机制上相比普通院校显得更为灵活,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民间工艺和艺术的传授,必须特聘一些民间艺人来校授艺。
蒙古族原生态民歌在传承上有别于其他的音乐形式,即“口传心授”——“人民性和民间性,决定了她的传播方式要显现出较为突出的口头性和非物质性的‘无形文化’特征。凡是具备‘口头性和非物质性的无形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都必定在教学当中如何运用原生态民歌教学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会选择与之适应的‘口头文化传播’方式,这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与相关文化类型对应而具有文化生态作用的最佳选择。”而这种口头文化传播的方式,决定了当地的蒙古族原生态民歌的“传人”是传授蒙古族原生态民歌最好的老师,无疑,立足于当地的职业院校在聘用蒙古族原生态民歌的“草根”传人较之其他专业音乐院校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蒙古族原生态民歌需要多途径多形式的保护与传承,诉诸于中小学教育或许并不是最好的一种方式,但应该是值得尝试并能有所裨益的一种方式,我们也期待,在不断开放的研究视野中,蒙古族原生态民歌能得到更多的保护与传承新径,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日益深厚。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